热烈祝贺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第九届)高级研讨会成功召开!同期举办的还有“供水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大会/园区污水提标及资源化利用大会”
2025年3月8日至11日,由中国给水排水行业核心机构与企业联合主办的三大国家级会议——第九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2025年供水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及2025年污水资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大会/园区污水提标及资源化利用大会在成都龙之梦大酒店盛大召开。本次三会联动,吸引了来自全国1500余名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齐聚蓉城,共商水环境治理与资源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我国“双碳”目标下的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会议概况
2025年3月8日至11日,由《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禹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宇都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第九届)高级研讨会”在成都龙之梦大酒店隆重召开。同期举办的还有“供水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大会/园区污水提标及资源化利用大会”**。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15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政府管理人员参会,围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管网优化、再生水利用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展示了多项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案例。共商水环境治理与资源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我国“双碳”目标下的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本次大会并得到成都市水务局、四川省环保产业协会、成都环境集团-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等众多机构的特别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会议通过“主论坛+分论坛+技术展览+项目考察”的多元化形式,搭建了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与产业合作的综合平台。
《中国给水排水》作为服务水行业的一本科技型期刊,在办刊的同时,每年都会分类举办几个学术论坛,旨在发挥平台功能,促进行业的技术交流与传播,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
近年来水行业的技术发展表现为两个方向,其一是给排水自身的技术进步,是纵向的提升,其中最为抢眼的是彭永臻院士开发的污水处理主流AOA工艺,可以说是“几十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污水处理工艺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当前双碳背景下,其影响和由此带来的变革是碾压式的。另外行业本身也还有一些技术的突破,比如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等,但最大的亮点当属“AOA”工艺。其二,给排水行业同当代新技术的融合产生的技术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化”技术,包括数字化技术和绿色化技术。
目前,水务行业正在从信息化后期向机器智能转变的关键时期,才刚刚起步,未来可谓任重道远。绿色化有两个方向,一个叫循环,一个叫低碳,分别对应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对循环来说,我们行业主要是污水和污泥的循环利用问题,低碳从使用端是节能问题,从供给端是能源替代问题,要用绿色能源代替化石能源。
给排水技术在纵向上的提升与横向上的融合会交替进行,迭代推进,共同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组织的变革、流程的变革,也就是会重塑或者重构整个行业。这在当前各传统行业普遍“内卷”的态势下,无疑是一件好事情。
本次大会,聚焦污水厂升级改造、污水厂节能降碳、污水再生回用、管网提质增效、智慧水务、水环境综合治理等行业热点,通过分享国内外最新技术、典型案例,助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由《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并得到了业内众多企业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次大会的主办单位之一——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作为中央企业,一直视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秉承“诚享”之道,助力中国美丽城乡建设。近年来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践,在2024年出版了《绿色市政基础设施技术指南》,在今年还将陆续发布“智水孪生2.0”系列产品,助力水系统韧性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位专家和同仁的大力支持,也借助这个机会表示感谢。
1500多名与会代表在成都收获了新知、畅叙了友情!纷纷表示期待参与《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主办的第十届污水大会!
二、核心议题与成果
1. 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技术突破
会议聚焦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在《A/O/A工艺在中低温城市污水脱氮除磷中的实践突破》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新型工艺在提标改造中的应用优势,并通过中试项目验证了低温环境下总氮去除率提升至90%以上的可行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团队分享了**“基于双膜分离技术的深度脱氮除磷工艺”,该技术通过优化膜材料与生物反应耦合,使出水总氮稳定低于5 mg/L,已在多个工业园区项目中应用86。
此外,北控水务集团展示了其EPC+O模式下的“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工程”**。该项目新增处理能力40万吨/天,总规模达120万吨/天,通过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能耗降低15%,成为西部地区标杆性工程69。
2. 供水排水管网优化与水环境综合治理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与老旧管网改造是讨论热点。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提出**“管网数字化孪生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网压力、流量及水质,结合AI算法预测爆管风险,已在天津、青岛等地试点,漏损率降低至8%以下82。
青岛麦岛污水处理厂作为典型案例,其提升工程通过增设空中连廊与滨海步行道,将封闭厂区转化为开放公园,实现“厂—网—景”一体化设计,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创新思路2。
3. 污水资源化与园区循环利用
再生水回用成为会议焦点。与会专家分享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再生水厂”项目,该厂采用“反渗透+紫外线消毒”工艺,年产再生水1.2亿吨,用于市政绿化与工业冷却,回用率达40%8。
针对工业园区,赛莱默公司提出“分质处理+梯级利用”**模式,如某化工园区将高盐废水经电渗析处理后用于锅炉补水,低浓度废水经生物处理回用于冷却塔,实现水耗降低30%86。
4. 政策驱动与行业趋势
国家发改委代表在大会主旨报告中强调,“十四五”城镇水污染治理规划要求2025年建成100座绿色低碳标杆污水处理厂,推广“厂—网—河(湖)”一体化运维模式,并明确再生水利用率目标提升至25%以上6。
会议还指出,2025年全国污水处理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其中智能化设备(如数字孪生系统、智能传感器)和低碳技术(如污泥热解气化)将成为主要增长点96。
三、亮点技术与案例
1. 活性污泥法的智能化升级
威立雅水务展示了其**“活性污泥法动态调控平台”**,通过在线监测COD、氨氮等参数,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时调整曝气量与污泥回流比,使处理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2%8。
2.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创新
针对农村地区,苏伊士环境科技推出**“模块化生物膜反应器(MBR-M)”**,单个设备日处理能力5-50吨,可灵活组合,适用于人口分散区域,已在甘肃、四川等地推广8。
3. 污泥资源化技术突破
中信环境技术提出**“污泥热解气化联产氢气”**技术,将污泥热解产生的合成气经净化后制氢,残渣用于建材生产,实现污泥减量90%以上,已在广东佛山建成示范项目9。
四、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技术与成本平衡
膜材料、智能监测系统的高成本仍是中小企业痛点。会议建议通过**“政企合作研发基金”和“技术共享平台”**降低创新门槛,例如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与高校联合开发的低成本陶瓷膜已进入中试阶段69。
2. 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西部地区管网覆盖率不足40%,远低于东部地区。重庆代表提出**“以奖代补”政策**,对完成管网改造的区县给予每公里10万元补贴,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6。
3. 公众参与与认知提升
咸阳市生态环境局三原分局的**“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经验被多次提及。通过邀请公众参观污水处理厂,结合VR技术展示工艺流程,有效提升了社会对环保工作的理解与支持5。
五、未来展望
-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2025年将建成20座“零碳污水处理厂”,通过光伏发电、沼气回收实现能源自给6。
-
智能化全面渗透:预计50%以上大型污水厂将部署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远程诊断与无人值守89。
-
国际化合作深化: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技术将输出至东南亚、非洲等地,如中电建联合体已中标印尼雅加达污水管网项目69。
六、结语
本次会议不仅是技术与经验的交流平台,更标志着中国水处理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迈进的坚定步伐。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跨界合作,中国正加速构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现代水治理体系,为全球水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3月11日,300余名参会代表参观了成都市首个“地下污水厂+地上生态公园”一体化项目——中国水环境集团成都天府新区第一再生水厂。该厂采用MBR膜工艺与光伏发电系统,日均处理规模30万吨,出水水质达地表准Ⅲ类标准,其“环境友好型”设计理念与智慧化运营模式获得高度评价。
会议特点:本次会议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生态"为主题,聚焦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供水排水管网优化及污水资源化利用三大核心议题,通过主论坛与平行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吸引了1500余名行业精英参与,共谋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本届大会采用"1+3"模式,即一个主论坛与三个专题分论坛并行开展:
- 主论坛:第九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 同期平行论坛:
- 供水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
- 污水资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大会、园区污水提标及资源化利用大会
会议汇聚了《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威乐中国等30余家主办及协办单位,并得到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等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参会代表涵盖设计院所、水务集团、装备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