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2015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圆满落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刘海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0  浏览次数:603
核心提示:“2015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圆满落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刘海龙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2015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圆满落幕!

2015-05-19 清华景观水文

517日下午一场春雨,为持续两天的“2015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谱下了完美的闭幕曲!

2015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于20149月发起,经过8个多月的精心筹备和组织,于201551617日在美丽的清华园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共有海内外学界、业界400余同仁参会,37位嘉宾做了精彩学术报告。论文集分5个专题,共收录国际、国内学术论文79篇。会议前一周还举办了2015海绵校园设计工作营,共有6所院校和设计单位的25名营员参加。与会议同期还举办了2015城市雨洪管理项目交流展,共有8个单位的54块展板参展。会后于17日下午分东、中、西线组织了北京雨洪管理示范项目技术考察。

 

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是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之下,面向城市雨洪管理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基于清华大学在景观水文、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环境科学、水利工程方面的综合学科优势与研究积累,为增进雨洪管理领域内国内外及多学科专业领域之间的交流,增强人居环境学科群融合而举办的一次国际性学术盛会。

研讨会发言嘉宾来自包括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美国温克设计事务所、德国戴水道公司、美国何瑞然环境咨询公司、挪威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与企业,国内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上海张唐景观事务所等科研机构与设计企业。来自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水务处、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园林局、亚洲开发银行、中国水工业互联网等国家部委、政府部门与相关机构的领导、专家也做了发言或出席大会。

研讨会大会于2015516日上午830分准时开始。由研讨会组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刘海龙主持开幕式。在介绍参会国际、国内嘉宾之后,阐述了举办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即推动雨洪管理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随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庄院长在简要回顾中国古代水文化景观的灿烂成就之后,指出中国当前正处于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及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多重使命叠加时期。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得新常态下的“环境-社会-经济”多赢局面,需要认真思考。海绵城市热潮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决策,同时也应认识到还有多方面工作需切实深入研究。最后庄院长以清华历史上“建土水环”曾作为一个大学科门类协同发展为例,强调了恢复与强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必要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杨锐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杨主任强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国,风景园林学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而清华风景园林学科较早就开始研究城市水系。尤其在2003年景观学系成立后设置《景观水文》课程,从课程创新、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与社会贡献上均具开创意义。目前景观水文在城市雨洪管理、河流水系保护修复等领域已取得了多方面成果。本次研讨会就是由刘海龙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清华景观水文研究团队发起和组织的。

之后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开始。首先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吴庆洲教授做题为《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治理城市内涝》的学术报告。吴教授以明清紫禁城、赣州福寿沟为例,阐释了中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方面的传统智慧和对当代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大、中、小三大尺度的的现代城市排水对策。在答问中指出既应向古人学习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吸取教训。

随后由弗吉尼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余啸雷教授做题为《水文学作为景观与环境科学的纽带》的学术报告。他指出景观设计与环境学科存在共同目标,水文学可以充当联系桥梁。他介绍了美国城市水环境治理策略的发展历程,包括传统BMPs的优劣、LID的产生及GI概念的发展,随后介绍了美国多座城市实施LID/GI策略以及美国的校园雨洪设计研究竞赛等情况。


上午第三位发言人是美国温克事务所(Wenk Associates)创始人兼主席、科罗拉多大学兼职教授Bill Wenk先生。他以《雨洪作为城市资源——设计自然城市》为题,通过对丹佛斯坦普顿机场再开发、瑞典马尔默社区规划、美国圣保罗密西西比河保护开发、洛杉矶河改造规划等六个不同尺度城市水环境建设项目的介绍,强调整合设计(Integrated Design)以及将雨洪作为城市资源而非废物的重要性。

上午第四位发言人是美国荷瑞然环境咨询公司(Herrera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首席科学家John Lenth。他做了题为《跨越多个尺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报告。在介绍了美国华盛顿州雨洪管理的情况后,从单个BMP设施、建筑与场地、社区、流域的不同尺度,介绍了不同类型项目案例的特点,强调实验性研究(Pilot research)对指导具体设计实践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城市雨洪管理应综合考虑环境、生物、经济、审美的关系。

上午第五位发言人、德国戴水道公司(Atelier Dreiseitl)总裁与首席设计师Dieter Grau先生的报告题目为《城市水景观的革新》。他首先阐述了城市化所带来的物质空间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改变的认识,并强调设计在引领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即创造宜居城市(livable cities)。最后以天津张家窝社会山生态小镇、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及天津文化中心、哥本哈根暴雨规划等项目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具体阐述。

上午第六位发言人是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与水环境实验室车伍教授。他以《海绵城市雨洪系统-园林景观的衔接与瓶颈》为题,基于当前海绵城市申报及建设进展状况,提出“强调绿色、重视灰色”的思想,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于雨水断接、引入绿色基础设施与再衔接的过程,同时强调要打破专业的局限和边界,建立对相关专业的理解与尊重的态度,在规划师、工程师、设计师等之间形成共识与协作。

 

下午第一位发言人住建部城建司水务处牛璋彬副处长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若干思考》为题,从国家战略层面解读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并提出了对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些思考,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建设原则,通过理念和建设方式、技术与产业、投融资模式、制度与机制四个创新实现城市的水生态修复,达到环境的真正可持续发展。


下午第二位发言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贾海峰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城市径流控制LID-BMPs优化布局及案例研究》。他以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最佳管理BMP规划研究和耦合LID-BMPs的桃花坞封闭水体水系营造与水质维系两个案例为例,通过对同一场地的不同BMPs措施规划布局下的降雨径流控制效能和LID-BMPs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对比,提出LID-BMPs措施运用中技术选择和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性。

下午第三位发言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海龙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景观水文:交叉融合的城市雨洪管理指导策略》。他指出当前城市中自然与人工二元水循环的不平衡、灰绿基础设施的不协调,是当前城市雨洪内涝的原因与研究重点,同时强调应重视雨洪管理策略的国情与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地识别问题与设立目标。最后以清华校园两处雨洪管理示范项目——胜因院与建筑馆庭院为例,从水文模块、景观模块、设计模块和实施模块阐述了基于景观水文的城市雨洪管理策略框架,强调雨洪管理应成为景观设计全流程的常态化考虑内容。

下午第四位发言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倪广恒教授的报告《屋顶绿化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作用》,以校园屋顶绿化实验项目为例,通过实验检测屋顶绿化中不同的植被层、土壤层、过滤层、介质层的蓄水能力,并对其数据、结果进行检测分析,得出介质层深度是影响屋顶蓄滞雨水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对比和验证,强调屋顶绿化覆盖能有效的积蓄一定的雨水,同时所蓄滞的雨水挥发能有效降低了空气温度、增加了空气湿度。

第五位报告人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胡洁副院长。他以《上善若水——人地共荣》为题,从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国传统山水偏好、古代城市选址布局与水利工程等对山水城市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河北唐山南湖等五个案例为例,分析和展示了在现代城市区域中,如何将雨洪管理和城市绿地系统及山水环境的营建有机结合,实现“山——水——城”的和谐发展。

第六位发言人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院曾捷副院长。她以《LID在绿色建筑中的实践》为题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解读,探讨了低影响开发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报告以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实践项目为例,分析了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利用方式及标准,强调应使之融合到规划布局、场地竖向、景观形态、给排水等不同内容,并在场地进行系统规划,以实现对场地雨水外排总量的控制。

最后一位发言人为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张书函副总工。他在《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建筑与景观需求》的报告中,将国内外应对城市雨水问题的相关理念进行对比,解读了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同时从中小雨洪水、较大雨洪水两个层面出发,对建筑和绿地景观应对城市雨洪的需求与主要措施进行了罗列和分析。最后以奥运公园中心景观区、国家体育馆和杜仲公园雨洪利用工程为例,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下选用的不同雨洪措施及进行有效综合的途径。

16日大会各项议程结束之后,所有发言嘉宾、参会者、志愿者共400余人在清华大学主楼前合影。

 


随后参会人员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刘海龙带领下参观了清华大学胜因院雨水花园项目。

 

5月17日上午的分论坛、下午的技术考察,以及海绵校园工作营、雨洪管理项目交流展等信息随后推送,敬请关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QyMjk4Nw==&mid=205548813&idx=1&sn=4b945dabc0030beea4254c6882a70f25&scene=5#rd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