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十一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沪拟建海绵城市框架体系 排涝能力或升30% 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带动6万亿元投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17  浏览次数:94
核心提示:沪拟建海绵城市框架体系 排涝能力或升30% 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带动6万亿元投资
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中国无废城市建设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大会
  
40
 
  记者昨天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获悉,一套上海建设“海绵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正在加紧研究中,预计年内推出。这一指标体系涉及建筑小区、绿化、道路广场和水务等多个系统,付诸使用后,将在上海构建起“海绵城市”的框架体系,令上海的排水排涝能力提升30%以上。据悉,这一指标体系在国内尚属首个。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同时,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014年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联合财政部、水利部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兴起。上海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市政总院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城市雨水浅层地下蓄渗”等多项专利技术,并主持编制多项国家级内涝防治、雨水调蓄标准。今年起,上海继续“跨前一步”,由市建管委牵头,启动国内首个“海绵城市”指标体系的编制研究。
  作为该指标体系的研究牵头单位,市政总院介绍,“海绵城市”不仅涉及水务部门,亦与规划、交通、绿化、房管等多个部门关系密切。据透露,指标体系中将包括在土地出让阶段即对开发商提出排水设计方面的要求,同时,道路排水、绿化带排水、建筑设计中的排水,也将进入指标体系。比如,雨水在进入排水管前,可先由道路绿化带吸收一部分;这样既减轻排水管的压力,又可充分利用水资源。
  根据测算,“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带动6万亿元投资;建成后,上海全市管网的排水能力将提升30%以上,可抵御“五年一遇”的短时强降雨,即一小时内降雨量达49毫米,可不留积水、全部排空。


沪拟建海绵城市框架体系 排涝能力或升30%

2015-08-15   东方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