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钠可用漂白粉或双氧水降解
金鑫认为,一般对氰化钠降解的最好办法是采用次氯酸钠,也就是我们常用的漂白粉成分,价格便宜,降解也会比较彻底。采用双氧水原理是相同的,就是把氰化钠氧化,但也不会产生网上传言的“大量氨气”。氰化钠遇到酸性物质是最严重的情况,会变成挥发性的氰化氢,很低的浓度即可致人于死地。据金鑫判断,超标氰化氢应是氰化钠燃烧后遇水挥发出的少量氰化氢,而不是遇到酸性物质产生的。超标0.5倍可能存在一定危险,但仅作用于有限的周边范围.
视频: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700吨氰化物大部分集中在核心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天津8月17日电 (记者 张道正)“爆炸现场的氰化钠初步估算有数百吨!”16日,北京军区参谋长史鲁泽少将在天津滨海火灾爆炸事故新闻发布会上公布这一消息,如投石击水,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氰化钠是否有毒?会不会影响空气和饮用水?……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中新社记者17日采访了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天津市室内空气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庆岭教授,他此次也参与制定了天津滨海火灾爆炸事故氰化物废水处理紧急预案。
刘庆岭指出,各类化学品中含有机物的大部分在爆燃过程中被烧掉,残余的大部分为无机化学品,其中氰化纳最危险。但目前的信息是已发现并紧急处置。被炸飞的小部分可能会由于降雨进入水中,目前已建立围堰,天津大学环境学院也制定了四套氧化纳处理方案,可以处理低浓度到高浓度的含氰化物废水。
“大家可以放心,含氰化物废水处理是成熟技术已应用多年。”刘庆岭说。
此前很多进入到爆炸核心区的人反映到,曾出现过眼睛发涩、皮肤瘙痒、嗓子发炎等疑似症状,是否意味着空气污染?
刘庆岭称,氰化纳本身不易挥发,遇到强酸才会产生氰化氢,由于大量有机化学品加汽车爆燃,烟气中部分颗粒物或碳氢化合物会有影响,由于爆炸点距离海边近,会很快扩散。
“从目前的化学品种类看,易挥发药品不多,氰化纳大部分被保存未发生反应(注:仓库也不会将之和酸放很近,这是常识)。”刘庆岭认为,滨海的空气质量应该有保障,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还提醒,为防范现场潜在的爆炸,进入爆炸核心区建议穿防化服,以防意外。
对于社交媒体上被广为流传的“下雨会导致现场产生剧毒”的说法,刘庆龄认为,最危险的氰化纳已被控制,低浓氰化物处理方法也比较成熟,请大家相信科学。
据了解,为了确保事故区域污染不外泄,事故现场指挥部采取了封堵排水口、设置围堰、现场应急破氰、污水处理厂加装破氰装置、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五项措施。
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顾问王榕树教授和从事化工安全研究十几年的王虹副教授评价这些措施切中要害,切实可行。
虽然氰化物是剧毒,但专家也提醒市民不必谈“氰”色变,不必过度恐慌。王榕树教授说,按照目前的情况分析,氰化钠与另一种含钾的化合物相遇,经化学反应产生剧毒氰化钾的情况不会出现,氰化钠中的元素钠被钾置换不易,所以市民不必过度恐慌。
对市民担心空气中化学气体残留损害健康的问题,王榕树表示按照现场情况分析,目前看来不会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干扰。如果市民有疑虑,可以多饮用柠檬酸、醋等碱性物质,促进吸入的有害气体排泄,注意卫生清洗,请大家保持心理稳定,不要恐慌。
王虹教授进一步科普介绍说,有毒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途径其实是有限的,只有三条,即经食道进入、口鼻吸入、皮肤接触渗入。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氰化钠,其本身是固态的,有剧毒,遇水可溶解;条件适合,溶液中的氰化钠还有转化成另外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但可以明确地说,氰化钠本身在常规环境下,没有气态形式,因此不会发生经呼吸中毒这种可能性。如果体表不慎接触到了固态的氰化钠,那也不用恐慌,只要皮肤没有伤口,用大量水反复冲洗接触部位即可。
据天津气象局预报,8月17日天津市17点到23点左右会出现局部性的雷阵雨,并且此后三天,天津市每天都将有零星阵雨。降雨原无好坏,但对天津危化品爆炸事故处置来说,却是严峻的考验。天津市环保局官员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对于降雨可以导致剧毒物质氰化物的溢散,已有预案。(完)
专家:已制定氰化物处理方案
2015-08-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天津数百吨氰化物位置确认 官方称水环境无异常

8月16日,救援人员在仍冒出白烟的爆炸事故现场进行采样监测和搜救工作。新华社发

8月16日,在爆炸事故核心区附近的万科金域蓝湾小区(即海港城),天津警备区某舟桥团战士清理室内有坠落危险的物品。当日,该团1100余名官兵进入海港城、启航嘉园等小区,搜索生命迹象、清理危险物品。新华社发
爆炸现场到底有没有氰化钠?如果有,到底有多少?堆放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如何处置?针对外界普遍关注的这些热点问题,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天津“8·12”爆炸事故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军区参谋长史鲁泽表示,爆炸现场氰化钠的位置已确定,有两处,初步估算,有数百吨。
三种方案处置氰化物
北京军区参谋长史鲁泽在发布会上表示,经过现场勘察,基本上确定了位置,数百吨氰化钠大概分布在两个点上。
史鲁泽说,将采取三种方案处理这些氰化物:对少部分已炸开外露的,清理出一块场地,用双氧水或者其他办法进行化学中和,来溶解它。对大面积分散的,砌起一米多高的围墙围挡起来,为了防止因下雨而造成的化学反应,还进行了必要的遮盖,预防二次污染。对成桶未损坏的将其及时清运,撤离现场,由专业化的公司进行专业化处置。
天津环保局环境应急专家组组长包景岭也回应说,爆炸现场桶装氰化物大部分保存完好,少量因冲击发生泄漏。现正对氰化物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可有效控制。因明火已灭,不用担心隔离区外大气和饮用水受影响。
史鲁泽表示,从最新检测数据看,核心区周边空气中仅存有少量有害气体,浓度均低于国家规定的致人伤害浓度标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不会对人员造成次生灾害。”
氰化氢出现两次超标
据包景岭介绍,8月15日0点至24点,现场共采集空气样本420个,监测显示,事发地区警戒区外流动监测车和七个环境空气筛查点均未检测出苯、甲苯、二甲苯、氰化氢、挥发性有机物特征污染物。
在17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中,只有位于东疆港的5号和6号两个监测点位氰化氢累计出现了两次超标,分别超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0.04倍和0.5倍,超标很少,且超标区周边几百米以内没有敏感目标。
环境空气质量常规污染物的监测结果显示,事发区域空气质量处于二级良好到四级中度污染水平。
爆炸现场后续处理已有方案
事故现场如何处理,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对此,史鲁泽介绍说,前方指挥部已有了比较完整的方案,而且是安全可靠的方案。“方案很具体,很系统,请大家放心。”下一步,防化兵将主要参与现场清理工作,起到侦查、鉴定、指导等作用。
关于外围的清理问题,史鲁泽明确表示,根据国务院工作组要求,不光是核心区,外围周边3公里范围内,都要进行清理。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8月15日又抽调上来1000名官兵,1000名武警,民兵预备人员400多人,现在有2000多人正在外围进行搜寻清理。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爆炸的过程当中,可能有少量的有害物质崩出来了,我们检测到、搜查到以后搜集起来,并进行有效处理,为群众尽快返回创造条件。”史鲁泽解释说。
水环境未见异常
针对媒体和公众所担心的废水污染问题,包景岭表示,事故发生后,环保部门对事故区域的三处入海排海口全部实现了封堵,杜绝了事故废水对海洋的影响和对水外环境的影响。同时,对现场隔离区的雨水口、污水口、污水处理厂、海河闸口等进行了不间断的监测,在事故区域的周围,设置了围堰。
8月15日0点至24点,现场共采集水质样品18个,对照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5个废水监测点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常规污染物浓度与前日相比未见异常,氰化物等特征污染物浓度未见超标。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五类水体标准,事故区域临近海域断面地表水均未检出氰化物,近岸海域水体也均未检出氰化物特征有机污染物。
包景岭称,所有措施是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家环境应急中心等环保系统的专家24小时坚守。还有一些来自大学科研领域的专家多次打电话提供建议。
■“8·12”·专家释疑
对氰化物不必盲目恐慌
昨天,天津港8·12爆炸事故新闻发布会透露,数百吨氰化物位置已确认,两个监测点已经监测出氰化氢出现两次超标。这些氰化物会产生哪些危害?应该怎样处置?对周边居民会产生多大影响?北京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他们指出,氰化物虽然是剧毒,但并非无法处置,公众不必过于恐慌。
固体氰化钠致死率高 溶水危险
常看侦探小说的人会发现,氰化物是杀手的“最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北京减灾协会常务理事郑大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氰化钠和氰化钾都是毒性极强的粉末状化学品,零点零几毫克就足以致命。过去的间谍人员,在假牙或者衣服领子小扣子内放置一丁点的氰化钠,必要时咬破、接触,通过毒害神经致死。
中国职业健康安全协会防火防爆委员会委员、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金鑫指出,氰化钠遇水就溶解,包装破损后,如果下雨就会随着雨水或者消防用水进入下水道。如不进行控制,对河道内的生物或者水质将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要采取必要的降解措施。
氰化钠可用漂白粉或双氧水降解
金鑫认为,一般对氰化钠降解的最好办法是采用次氯酸钠,也就是我们常用的漂白粉成分,价格便宜,降解也会比较彻底。采用双氧水原理是相同的,就是把氰化钠氧化,但也不会产生网上传言的“大量氨气”。氰化钠遇到酸性物质是最严重的情况,会变成挥发性的氰化氢,很低的浓度即可致人于死地。据金鑫判断,超标氰化氢应是氰化钠燃烧后遇水挥发出的少量氰化氢,而不是遇到酸性物质产生的。超标0.5倍可能存在一定危险,但仅作用于有限的周边范围.
专家:已制定氰化物处理方案
视频: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700吨氰化物大部分集中在核心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天津8月17日电 (记者 张道正)“爆炸现场的氰化钠初步估算有数百吨!”16日,北京军区参谋长史鲁泽少将在天津滨海火灾爆炸事故新闻发布会上公布这一消息,如投石击水,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氰化钠是否有毒?会不会影响空气和饮用水?……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中新社记者17日采访了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天津市室内空气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庆岭教授,他此次也参与制定了天津滨海火灾爆炸事故氰化物废水处理紧急预案。
刘庆岭指出,各类化学品中含有机物的大部分在爆燃过程中被烧掉,残余的大部分为无机化学品,其中氰化纳最危险。但目前的信息是已发现并紧急处置。被炸飞的小部分可能会由于降雨进入水中,目前已建立围堰,天津大学环境学院也制定了四套氧化纳处理方案,可以处理低浓度到高浓度的含氰化物废水。
“大家可以放心,含氰化物废水处理是成熟技术已应用多年。”刘庆岭说。
此前很多进入到爆炸核心区的人反映到,曾出现过眼睛发涩、皮肤瘙痒、嗓子发炎等疑似症状,是否意味着空气污染?
刘庆岭称,氰化纳本身不易挥发,遇到强酸才会产生氰化氢,由于大量有机化学品加汽车爆燃,烟气中部分颗粒物或碳氢化合物会有影响,由于爆炸点距离海边近,会很快扩散。
“从目前的化学品种类看,易挥发药品不多,氰化纳大部分被保存未发生反应(注:仓库也不会将之和酸放很近,这是常识)。”刘庆岭认为,滨海的空气质量应该有保障,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还提醒,为防范现场潜在的爆炸,进入爆炸核心区建议穿防化服,以防意外。
对于社交媒体上被广为流传的“下雨会导致现场产生剧毒”的说法,刘庆龄认为,最危险的氰化纳已被控制,低浓氰化物处理方法也比较成熟,请大家相信科学。
据了解,为了确保事故区域污染不外泄,事故现场指挥部采取了封堵排水口、设置围堰、现场应急破氰、污水处理厂加装破氰装置、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五项措施。
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顾问王榕树教授和从事化工安全研究十几年的王虹副教授评价这些措施切中要害,切实可行。
虽然氰化物是剧毒,但专家也提醒市民不必谈“氰”色变,不必过度恐慌。王榕树教授说,按照目前的情况分析,氰化钠与另一种含钾的化合物相遇,经化学反应产生剧毒氰化钾的情况不会出现,氰化钠中的元素钠被钾置换不易,所以市民不必过度恐慌。
对市民担心空气中化学气体残留损害健康的问题,王榕树表示按照现场情况分析,目前看来不会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干扰。如果市民有疑虑,可以多饮用柠檬酸、醋等碱性物质,促进吸入的有害气体排泄,注意卫生清洗,请大家保持心理稳定,不要恐慌。
王虹教授进一步科普介绍说,有毒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途径其实是有限的,只有三条,即经食道进入、口鼻吸入、皮肤接触渗入。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氰化钠,其本身是固态的,有剧毒,遇水可溶解;条件适合,溶液中的氰化钠还有转化成另外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但可以明确地说,氰化钠本身在常规环境下,没有气态形式,因此不会发生经呼吸中毒这种可能性。如果体表不慎接触到了固态的氰化钠,那也不用恐慌,只要皮肤没有伤口,用大量水反复冲洗接触部位即可。
据天津气象局预报,8月17日天津市17点到23点左右会出现局部性的雷阵雨,并且此后三天,天津市每天都将有零星阵雨。降雨原无好坏,但对天津危化品爆炸事故处置来说,却是严峻的考验。天津市环保局官员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对于降雨可以导致剧毒物质氰化物的溢散,已有预案。(完)
(原标题:专家:已制定氰化物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