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7日,今年全国已有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受灾人口255万人,因灾死亡232人、失踪55人,紧急转移安置466.35万人,农作物受灾4839千公顷,倒塌房屋11.7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176亿元。(8月19日人民网)
如今,一到雨季,许多城市时常会遭遇严重内涝,那该如何应对城市内涝呢?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其中之一。早在今年4月份,就有一批城市正式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财政还将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以点带面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
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是希望每年雨季来临时,城市内涝的尴尬状况能得以缓解,然而暴雨来临时,好多城市依旧再次重启“看海”模式,令市民吐槽不已。君不见暴雨来临,逼停地铁,公交车进水变船,桥洞“吞”车,多城区积水成“海”。内涝成为这些城市挥之不去的“心病”。
暴雨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如今只要听天气预报有大雨预警,市民多不敢贸然出门。公众的担忧,源于那些特大暴雨制造的灾难记忆,也源于对城市排水设施和政府应对抗灾能力的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是有其现实原因的。“逢雨必涝,遇涝则瘫”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些城市一道难以摆脱的“魔咒”,每年雨季都会出现高水位的水漫街道“看海”景象。内涝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一场暴雨就会给市民提供“看海”的机会,人们自然不会在暴雨天气里选择出门“冒险”。
每次发生“看海”景观后,都会有人问责,也有媒体字字尖锐的质问相关部门为何“年年会看海?”公众愤怒,领导尴尬。尽管我们已然看到一些城市已经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尽管一些城市也已经积极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并频繁整治水患,但暴雨来临,效依旧不明显。反复内涝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在规划开发过程中,对排涝考虑不周,下水管道建设滞后带来的历史欠账太多。同时也突出反映出水务、规划、城建等部门解决前述历史欠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存在偏差。
力建海绵城市,无疑是可喜的,但不应只有建设的口号,而不见行动的措施。除了资金支持外,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上,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厘清发展理念,如何做到善政善为。
政贵在行,事成于实。愿建设“海绵城市”不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期待更多的城市在下一个雨季来临前,主动作为,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