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环科园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一、宜兴环科园发展基本情况
环保产业是宜兴的品牌,是宜兴人的骄傲,是宜兴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抓的重点产业,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更是宜兴环保产业的主阵地和发动机。我们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属于无锡高新区“一区两园”中的“一园”,是当时唯一设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也是唯一以环保产业特色命名的高新区,作为科技部和环保部共同管理与支持单位,列入《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发展计划。依托宜兴40年环保产业积淀和20年园区专业发展,已经积累了良好的承载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势。
1、发展规划基本完善。坚持规划引领,为宜兴环保产业发展制定清晰可行的目标定位、发展计划、实现路径。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奖励意见,以鲜明的政策导向来撬动产业转型。环科园区域规划面积初期4平方公里,后拓展到15平方公里。2011年与西部相连的新街街道实施“园街一体”整合,扩展到103平方公里,2012年,北部紧邻的高塍镇由环科园托管、实施统筹发展,区域面积达212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园三区”的发展新格局。“十二五”一开局,我们着力实施“高举高打、重构发展”战略,聘请原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总规划师时匡及其团队来担纲编制空间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同时引进国内外一流规划团队围绕“环科新城”建设编制产业规划、水域规划等一系列控制性规划,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建设新体系。核心A区突出“优”,实施腾笼换鸟,提升内质,做强高端承载,优化城市功能;新街B区突出“控”,重在涵养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控制项目开发,作为未来发展的预留区;高塍C区突出“拓”,拓展有形空间,变为有用空间,重点布局大环保、大节能主题的高端制造业、园中园项目,形成大产业集群,打造一个全域性的节能环保产业公园。统筹发展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有序推进环保大道、科技大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开基地框架,实现扩幅增容,为环保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2、产业集群优势突出。宜兴环保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影响力大,已经形成了1700多家环保企业、3000多家环保配套企业的环保产业集群,造就了10万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其中环保专业研发人员8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20000多名,专业市场营销人员1万名。宜兴环保从水处理技术起步,到目前已形成了以环保工程承包为龙头,以环保设备制造为重点,以原辅材料及零部件配套为支撑的完整产业链。环保产品涉及水、声、气、固、仪及配套产品等六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是中国最大的水处理产业装备生产集聚地。环保产品年销售规模超过500亿元,水处理设备的自我配套率高达9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形成了集环境服务、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物流仓储、销售与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而且涌现了一批以新技术、新人才、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四新”企业。是中国环保企业最集中、产品最齐全、技术最密集的产业集聚区。北控水务、中节能、百事德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环保企业落户。 “中韩大邱环保产业基地”、“中新水处理国际创新园”等一批环保专业园中园筹建中。
3、产业支撑体系健全。围绕构建环保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采取规划先行、园区引导、多元投入的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了200多万平方米的各类功能性载体,初步构建了设计、研发、孵化、检测、培训、展示、交易和科技金融等产业发展的公共支撑体系。园区投资建设的环保科技大厦、科技孵化园、国际环保展示中心、人才培训基地、人才公寓、大学科技园等六大功能性载体已经建成投用。江苏鹏鹞环境工程设计院、南京大学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哈工大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宜兴生态土研究中心、湖北理工学院宜兴工程学院、国家环保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中心、宜正环保电商平台等一批科创型平台建成投用,为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了支撑与引领作用。宜兴环保科技创业中心、卓易软件园等4家国家与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了200多家中小型高新企业入驻孵化。总面积13万平米的宜兴国际环保城,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最大的环保装备和产品的集散交易中心,国内外近千家环保企业入驻交易,并成功举办了4届环保产品和技术装备交易会。两个环保领域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都选择我们作为牵头单位,“水污染控制先进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一中心两基地率先落户。未来概念水厂、环保论坛会展中心、青梅园环保谷等一批载体正在规划建设中。
4、技术创新实力强劲。始终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有80多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其中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园区企业与国内外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建成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一环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15家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500多人、高校研究团队100多个。国内环保技术领域上百名知名专家加盟或参与了宜兴环保技术创新。一批企业在环保技术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三年,园区有130多家企业承担并实施了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5、国际合作全面推进。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切实提升环保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建成了中德、中丹、中芬、中荷等10个清洁技术对接中心,一大批国际先进技术在园区企业中实施转化。7家企业赴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设立生产基地和代表处;凌志环保、江华集团分别与美国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创新研究院;国际水协会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在哈宜研究院建立了外籍院士工作站。承接了中新、中以、中韩、中美等国别合作合作项目。与环保部国际合作中心、中环国投公司合作成立“国际环保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加快国际环保技术交流和转移、承接国家部委海外援建工程等。
6、部省高端资源集聚。科技部、环保部、江苏省政府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中大力扶持。先后有国家科技兴贸节能环保创新基地、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千人计划环保产业研究院、等10大“国字号”平台相继落户。省内唯一的环保领域专业研究院——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完成了科技部环保数据库建设、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图解的编制,成为环保部、科技部的决策智囊。今年又完成了江苏环保技术创新中心和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的建设,成为全省17个所率先建成的两个所之一。2013年,科技部和江苏省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创新发展的合作计划(2013-2015)》,明确共同支持环科园打造中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去年园区列入“国家首批低碳示范园区试点单位”、“国家级环保服务业示范园”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核心区。
7、产业升级取得突破。产业格局上:立足于大节能、大环保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从“低小散”迈向高端化、系统化、装备化。产业门类上,由单一装备制造,向系统集成和成套化设备提升。像五洲公司研发设计的比尔盖茨基金项目——太阳能移动厕所,联合国维和部队使用的集装箱式饮用水处理设备,都是国际大赛获奖作品成果的转化,近期该基金又奖励250万美金支持五洲联合加州理工研发核心部件——电极的产业化问题,推动电极在中国的量产。市场拓展上,由产销型为主,向产销型和技术型同步转型。如博大、宜净等企业。发展业态上,由环保制造业为主,向环保制造和环保服务业并举转变。如双盾环境成为有色冶金和化工行业的环境综合服务商,博大成为生物环保技术专家,新奇成为垃圾渗滤液处理专业服务商,三强成为“行业除臭专家”。体系构建上,正在告别单打独斗的状态,转向协同作战、抱团出击。企业联盟活动活跃,向心力加强,合力打响宜兴环保区域品牌的共识越来越强烈。行业结构上:行业结构更趋合理。彻底告别了单一水处理为主现状,向气、声、固、土、仪和资源利用全方位拓展,涌现了许多新领域、新技术的创新型公司,成为细分领域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单打冠军”。远兴环保成为全国最大的声屏障生产基地;菲力环保水库修复项目已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艾特克、利保等通过与国企、央企、环保上市公司合作,在借力发展中实现做强做优;欧亚华都、碧诺等企业在德国、日本等国家设立海外办事处或技术公司,拓宽发展空间;江华、凌泰、宜刚、凌志等企业采用股权收购、技术买断等形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工艺,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8、园区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园区呈现了几个新变化:一是业界影响力更强。4月23-25日,第六届全国污泥大会在宜兴举行,吸引了来自海内外行业专家、企业代表700多名,参会人数创历届之最;4月26日,科技部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环科园作大会交流发言;4月28-30日,17届中日韩环保部长会议在上海举行,环科园及菲力代表中方园区和企业作主旨发言;6月28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科技部推荐环科园介绍创新发展新模式。二是要素资源汇聚更多。E20环境平台团队加盟联合运作环境医院,并以解读“水十条”政策落地为主题在各地巡演;千人计划专家奉向东、辽科院院长赵军以及陈志强、陆禹平等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领军人才落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清洁技术转移中心签约进驻;中韩(宜兴)环保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中环国投、中电建、葛洲坝、中广核等央企,保利协鑫、北大资源、东部软件园等实力公司,以及平安银行、中信产业资本等金融机构,纷纷来园合作。尤其是《新环保法》正式实施后,寻求技术合作、解决疑难杂症、环保应急的政府和企业日益增多、区域对接频繁。上半年有16个省、36批次组团来对接合作区域治理事项。如昆山、温岭、内蒙古、保定等一些治理项目纷纷找到哈宜、南宜、环境医院,要求解决燃眉之急,“环保120”呼之欲出、配备了首台集物联网为一体的“120环保急救车”。7月29日,与新加坡南洋理工技术转移中心签约入驻环境医院。7月30日,与协鑫控股、世纪互联宽带数据中心战略合作签约,联合建设宜兴互联网产业园和互联网大学,并设立100亿产业投资基金支撑项目发展。8月4日,韩国最大的环境服务公司KECC签约入驻环境医院。 8月8日,环保部南京环科所联合中国瑞林集团(做危废处理专科)、中冶联合利保(做除尘专科)联合签约入驻环境医院……各方资源进一步汇聚,“中国环保第一园”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彰显,“环境医院”已上升到科技部、环保部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工作重点,也赢得了更多业界话语权,使我们对新常态新发展更自信。三是企业转型加快。广大企业家对新常态有了新认识,转型有了更多共识,投资更趋理性,注重对技术、人才的投资,注重国际合作、海外“淘宝”,而且一批海归型的企二代开始成长,独当一面。四是经济基本面“稳中加快”。园区经济逆势开局,总体呈现了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优质资源加速汇聚的良好态势,洽谈项目的质量和数量好于预期,好于去年,广大环保企业增幅明显。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下一步发展打算
当前,环保产业的大格局发生了深层次的两大变化,即从关系时代进入平台时代,从伪产业时代进入真产业时代。大环境对宜兴环科园这样区域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主题园区非常有利。我们认为,环科园正处在转型关键期和机遇窗口期,宜兴振兴和壮大环保产业正当其时。下一步,我们将抢抓有利机遇,借好政策东风,聚焦重点方向,更好借势发力,加快转型升级,寻求更大突破,把多年集聚的基础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转型优势、创新优势,赢得发展胜势。
1、紧扣三大机遇。一是产业市场机遇。新《环保法》从1月1日正式施行,继“大气十条”、“水十条”后“土壤十条”将相继出台;每一个“十条”背后都是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新机遇。关键是如何组织、做好准备。二是国家战略机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宜兴环科园打造成为以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创新核心区”,并指出要“扎实推进宜兴环保产业创新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建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国际化、创新型服务型科技新城”。这对于促进环科园更好地接受示范区的政策辐射、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机制体制创新、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我们围绕上级部署,研究并发布了宜兴环科园面向2020年的《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及《宜兴环科园682众创计划实施方案》等,重点确立了三大目标、明确了三大指标,完成20项任务。到2020年,要把环科园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产业集群、全国环保技术创新高地、全国环境服务示范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环保第一园”。三是国别合作机遇。以“国家级园区承担国家使命”为价值诉求,得到了部委的支持和肯定,也承担并完成了许多重大任务。目前,重点四个“国与国”之间合作,尤其是中韩大邱环保产业基地和“韩国环境分院”、中新水处理国际创新园建设,还有环保部东盟中心直接支持下的中国东盟环保产业与技术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海外分中心建设,作为国家“走出去战略”推动者,孕育着巨大市场商机。
2、聚焦“四个抓”。一是抓一批央地合作项目。围绕央企并购合作年,积极推进央企、大集团对宜兴环保企业的并购合作,鼓励在宜兴建立大型生产基地和产业总部,提升规模总量,形成更强的产业集群。包括景兴纸业——艾特克,利保科技——中冶,远东光电——中建材、保利协鑫,中环国投——博大,中金环保——宝钢,鹏鹞集团——北京建工,赛特集团——北京城建,明轩环保——葛洲坝集团等项目合作,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并购、技术合作等多渠道方式加快促成落地。北控水务提出了8个方面合作方向:1、投资建设概念水厂;2、宜兴采购;3、投资(控股)宜兴技术型公司;4、利用北控海外平台带动宜兴环保装备出口;5、业务联盟,宜兴企业成为北控的销售公司,揽业务、搞建设,投资由北控来;6、与环科园、环境医院合作,给予资金支持,一代四代结合,产业升级,成果共享;7、利用北控的科技投入资金,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合作;8、南京市政院来宜兴设分院。二是抓一批“新三板”上市企业。围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解决企业资金短板的实际出发,排出一批潜力企业、优质企业,鼓励企业进入“新三板”辅导,兑现奖励措施,推动企业发展转型,形成环保板块的“新三板”群,已排出拟上市企业50家,和北大、北控、E20达成合作,共同对50家企业实施精英培训培育计划,促使其共同向服务业转型抱团出击市场,也从根本上解决税费外流问题。同时围绕环保细分领域,重点扶持一批“四新”企业,形成梯次储备。三是抓一批“走出去”骨干。围绕“一带一路”大战略,推行“走出去战略”的绿色化理念,优选15-20家企业,以环境医院模式提升组织化程度,提升境外工程承包能力,分享沿线的环保产业机遇。目前,定于8月29日,环保部东盟中心组织环科园及20家环保企业出访印尼和泰国,召开专题对接交流会。四是抓一批落地重点大项目。加快一批在建项目、拟建项目的开竣工,推进一批国际技术转移、示范工程和重大平台建设,形成实实在在的新增量。当前,正在推进与保利协鑫的互联网产业基地、北投环保装备产业园和中新水处理国际创新园的融合建设、北大资源城等一揽子合作项目。结合ppp模式,加快和北京首发、东方园林等大集团洽谈合作,加快推动新城基础设施和龙池路延伸段的建设。新加坡凯发、吉宝、美能等环保项目(已定于9月份赴新加坡召开专题及产业园汇报说明会)。
3、突出三大建设。一是未来概念水厂:抓住污水处理技术重大变革的历史机遇,在宜兴建设概念厂,建成生产研发基地,将全世界的先进技术引入、落地、示范,同宜兴企业结合;二是环境医院:既是品牌,也是平台。以创新服务模式,打通资本与市场间的渠道,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本平台和市场空间;目前,环境医院硬件建设已到位。22幢专科楼已经建成,国际环保中心成为医院的咨询和门诊大厅;南宜、哈宜、中医生态将成为配套检测中心,还有一批特色专科“医生”(本土技术领先的特色企业);资本支撑也已到位:平安银行300亿元授信和进出口银行50亿元规模的中小企业提升计划;专业营运方式已启动。和E20环境平台专业团队联合以公司化来营运这一模式,打造环保产业的新模式。近期,就“水十条”的解读和落实在各地作巡回推介和宣贯。三是标准化工场(互联网+):包括未来装备的生产、标准化生产流程的打造等,以此,规范标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造新时期“宜兴制造”品牌。
4、办好三个大会。一是启动“环保精英”全球招聘计划。1月份启动。面向全球招聘环保产业中急需的研发、投融资、国际法务、企业高管等领域的专才,为环保走向高端化、国际化建立通道和平台。目前,已经为50个企业单独发布招聘信息,有30多位博士、青年千人和千人计划专家注册报名。二是开展首届环保技术创新创业大赛。联合科技部社发司、21世纪中心、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等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黑马营、《创业家》杂志等知名创业孵化机构,面向全国环保行业开展环保技术创新大赛。今年举办第一届。目前已经举办了5期培训沙龙,吸引了红杉资本、鼎新资本等一批投资机构参与评审与投资孵化。三是举办第三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目前,筹备工作全面展开,会议方案上报科技部社发司;《关于开展新一轮部省“宜兴合作计划”的建议》已报省政府。借力部省共建,把推进会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合作、交流大平台,成为环保业界的“达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