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俞汉青:协同创新 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混合动力 (上 中 下) 真正的学者 科研创新 不走寻常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11  浏览次数:188
核心提示: 俞汉青:协同创新 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混合动力 (上 中 下) 真正的学者 科研创新 不走寻常路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3 高校的作用
:尽管高校由于其教书育人和基础研究的自然属性,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但其庞大的研究队伍仍然使之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校需要改革单一化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将成果转化工作列入教师职称评定、职业发展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方面;调整资助和评价模式,减少对论文和基金的要求,增加学术表现和产业化应用的分量,引导教师逐步走出只以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评估标准的误区,改变高校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教师晋升中唯SCI 论文是瞻的模式,提升高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与此同时,高校教师需要破除SCI 文章发表与成果产业化完全对立的观念,鼓励基于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并创造适合于科研、创新和创业一条龙的条件和环境,构建健康的人才生态系统。在这当中,创造条件组建既有强大基础研究能力、又能将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团队尤为重要。

此外,高校需要制定灵活的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高校应该设置各类创业组织和丰富的创业课程,培训有志于创业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要搭建或鼓励学生团体建立竞争平台,既可以为投资者和创业者创造沟通的机会,又可以使创业项目在竞争和切磋中不断成熟和完善,提高成果的转化率。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需要认清自身的定位、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即高校不能因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而偏离了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和基础创新的主要使命。针对以往在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高校可以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一方面帮助教师申请专利,挖掘应用潜力,向社会公开,吸引企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管理和监督教师、学生与企业的合作,保证高校在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图三 斯坦福大学从基础研究成果到技术授權走向产业化的路

在这方面,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斯坦福大学地处硅谷,并在硅谷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谷歌)的建立和成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图三是该校从基础研究成果到技术授权走向产业化的路线图。在这一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机构--Office ofTechnology Licensing (OTL,技术授权办公室)。OTL 成立于1970 年,其核心工作就是转让在斯坦福大学基础研究所产生的技术,但其功能与目前国内高校科技处或产业处有着很大差别。

从图四(OTL 运行流程图)可以看出,OTL 在斯坦福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2013 年,斯坦福大学特许使用费总收入超过8700 万美元,技术披露数达526 个,技术授权签约123 个,斯坦福大学获取股权的公司数目19个,大学从发明者特许使用费的分成近6000万美元。这些数字显示了OTL 在斯坦福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值得国内高校科技或产业部门学习的一个榜样。

图四 斯坦福大学OTL 运行流程图

4 协同创新:我国在环保科技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环保科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多年来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有限。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中间环节非常薄弱的缘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即不仅要依靠创新链中政府、企业、高校的各自努力,还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创新,才能产生推进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合力,解决环保关键技术创新链的中间瓶颈制约,形成基础科研促进环保产业创新、环保产业支持科研发展的正反馈效应。

首先,需要建立一批市场导向的环保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这些机构应将环保技术转化和技术研发作为同等重要的使命,并以此为基础改革相应的组织结构、资金管理、人事管理。这些研发机构需设立专门机构和专项资金,全力从事环保技术转化工作。这些机构的建立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按照非营利组织模式设立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参加的管理机构,由其决定机构的重大方向,形成“市场化导向、企业化管理”的局面。

其次,需要设立一批环保中试平台。中试平台可以设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或产业集群地区,其运行资金由中央、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共同分担,实行股份制运营。中试平台需要建设和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着重于培养和使用一批懂工艺、装备、技术标准的专业人才。环保中试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将显著降低环保成果转化的中试成本,缩短产业化周期,为高校、科研机构与环保企业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2003年由欧盟建立的Wetsus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Wetsus 是总部设在荷兰的水处理研发和推广机构,它兼有我们国内研究平台和产业联盟的特点,即把水处理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集于一身。它由包括荷兰Deflt 理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22 所大学,壳牌石油、联合利华、Paques、DHV 等120 多家公司所组成的。在该平台上培训的博士生必须得到两个以上公司项目的联合资助,也需要来自两所大学导师的共同指导。Wetsus 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2013 年Wetsus 获发明专利授权40 项,且有20 项专利被成功转让和应用,逐渐成为欧洲有影响力的水处理研发和应用机构。

去年,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建立了中宜环境医院。环境医院是一种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是通过把优秀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把环保产业从单一制造转变为系统解决方案、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的环境服务业模式。环境医院实践的核心内容,是从环保制造企业中分离出环保科技研发、环保工业设计、环保物流配送、环保售后服务、环保信息咨询等生产性环保服务业,使其走向独立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中宜环境医院的建立和运营,为我国的环保成果产业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结语:环保产业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在我国由于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及执法力度加大的刚性需求,环保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环保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就需要创新链中的政府、企业、高校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更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创新,从而产生推进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混合动力,提升环保行业的技术水平,加快环保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俞汉青:协同创新 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混合动力(下)


 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  作者:俞汉青 



俞汉青:协同创新,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混合动力(中)

 2015-11-06 俞汉青  
小编的话
此文是中国科技大学俞汉青教授所撰《协同创新,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混合动力》的第二部分,全文发表于《环保产业》。
俞汉青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知名的污水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专家,凭借在污水处理微生物聚集体(颗粒污泥)技术应用方面的杰出贡献,俞汉青教授及团队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协同创新促进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
面对我国目前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现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走出一条适合于国情的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之路。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求科研成果产业化创新链中的各个单元各司其职,更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创新。
1
政府的作用
首先
政府要运用市场机制和法律环境推动创新创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科技部门正在改变原有的多头资助模式,拟设立专门的产业化引导基金,这对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有利的。但是,如果继续沿用863、973 计划等大项目模式推动技术创和成果转化,其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效果则成疑。多年的事实证明,经过市场考验的产业化是具有竞争力的。如果科技部门采用事业经费和项目经费相结合的科技经费管理方式,将既有利于发挥科技部门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发挥项目对科研资源的合理引导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市场导向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的管理,建立多方参与的机制,充分听取科技界和产业界两方面的意见,并发动由行业协会(如环保产业协会)在征求成员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技术需求,按照行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
其次
政府可考虑设立专门的中试基金,吸引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促进技术中试环节的多元化投资,形成风险和收益的共担机制,并充分发挥政策性风险资本的引导作用和风险分担作用。一旦新技术和新产品进入到产业化阶段,就可能吸引到大量民间资本的主动进入,形成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新的动力。此外,可以借鉴德国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在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设立一定份额的成果转化基金,专门用于成果的产业化工作。
再次
政府除了可以资助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环保基础科学研究之外,还需要为成果产业化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具有激励与制约作用的经济政策。例如从税收制度方面,需要保护企业创新的动力,利用税收杠杆推动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创新领域。
最后
政府需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对成果产业化的行为进行规范,厘清政府、高校和创新者之间的产权归属。并通过建立法规制度,让各方享有更好的创新环境。这在环保行业技术门槛较低、产品模仿泛滥的情形下,对环保专利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企业的作用
现阶段,国内的环保企业并非是创新的主体,但的确是环保成果产业化的终端和主战场,企业应该担当成果产业化的主要角色。在技术演变成产品的过程,既包含了生产工艺方面的创新,也包含了对产品进行的外围创新。相比工艺创新,外围创新虽然容易,但却易被模仿,这在环保行业尤甚。目前国内的环保企业在外围创新领域进行了不少的尝试,使环保工艺和设备产品更加符合国情和实际要求。之后,核心任务则是核心部件领域的技术创新。最后,则需要进入更加深层次的工艺创新,即通过改善或改变现有环保工艺,提升环保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效率,并降低使用成本。
环保企业作为成果产业化的的主体,应该拥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宽广的视野,需要提高研发投入力度,并多方位地参与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企业除了加大投入到自身的研发中去,还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与国家和高校的基础研发体系。这样既可以实时掌握新技术的动向,又能够发现和把握机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增长点。
这里有一个Paques(帕克)公司的案例。帕克公司原本是荷兰一家规模较小的水处理公司。该公司在上个世纪70 年代初资助Wageningen 大学的Lettinga 教授进行食品加工废水的厌氧处理研究。在1982 年Lettinga 教授发明具有革命意义的UASB 厌氧高效反应器之后,公司长期资助Lettinga 教授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并与之合作相继研发了IC、EGSB 等新一代的厌氧高效反应器,并逐步成长为国际性的环保公司,在工业废水处理、废气脱硫、重金属脱除和市政废水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该公司针对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厌氧反应器技术享誉全世界,已广泛应用在全球五百多个涉及啤酒、饮料行业;制浆、酒精、发酵、化工等行业废水处理项目中,在中国就承接并建成了近两百个以厌氧为主体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该公司业务的稳步增长与其多年的科研投入及与高校的合作密不可分。
环保企业对于科研成果要有敏锐的嗅觉和辨识能力,需要擅于从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和发掘有产业化潜力的技术。
在此方面,荷兰DHV 公司在好氧颗粒污泥废水处理技术上的产业化就是一个范例。该公司成立于1917 年,总部位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该公司在水处理领域由于在1967年发明了Carrousel 氧化沟而广为人知。多年来,Carrousel 氧化沟是该公司的拳头技术,并在原有Carrousel 氧化沟的基础上又发明了Carrousel 2000 系统,实现了更高要求的生物脱氮和除磷功能。至今世界上已有850 多座Carrousel 氧化沟和Carrousel 2000 系统正在运行。后来,公司又发展了第三代的Carrousel3000 型氧化沟。DHV 公司在2005 年左右了解到Deflt 理工大学van Loosdrecht 教授课题组在好氧颗粒污泥实验室试验工作的进展后,投入资金与该课题组合作,开始了好氧颗粒污泥废水处理技术的中试和产业化工作,并利用自身擅长的水力学技术,成功打造了商品名为Nereda 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并迅速在全球推广应用,占据了好氧颗粒污泥废水处理技术成果应用的制高点。
此外,我国的环保企业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经验,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不断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提供源头活水,也能够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作出贡献。

例如,在生产水处理膜材料和膜组件的日本东丽公司,其在日本东京的研究机构就有超过2千名的工程师,夜以继日地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和技术难题的破解,使之成为世界水处理膜材料和膜组件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日本企业对自身研发能力和研发团队的重视,也使之具有极强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这也是生产分析仪器的岛津公司等也能够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的原因之一。
图二 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路线图
最后,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基础研究-- 应用研发-- 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中,实际上还存在一个反馈循环机制(图二所示的虚线部分),即大量科研成果实际上是源自于工程实践中出现或发现的技术难题的解决。在技术或产品的应用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或技术难题,由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很少在生产第一线,无法了解工程技术中的新问题。如果企业及时准确地把这些问题反馈给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后者又能将这种实际问题(或类似的几个实际问题)概括成或上升到一个理论问题加以研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在理论上解决之后,再回到更加广泛的实际问题中去,不仅能够及时地解决技术难题,而且能够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动力,将显著加快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这也是近年来国内环保界所倡导的“环境工程科学”的精髓所在。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




俞汉青:协同创新,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混合动力(上) 科研创新 不走寻常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5-11-05  浏览次数:112
核心提示: 俞汉青:协同创新,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混合动力(上)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品牌委员会(中国百强期刊)邀请函
 

俞汉青:协同创新,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混合动力(上)

 2015-11-05 俞汉青

俞汉青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知名的污水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专家,凭借在污水处理微生物聚集体(颗粒污泥)技术应用方面的杰出贡献,俞汉青教授及团队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环保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重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拉动了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使得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环保行业已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技术,多数环保技术和装备基本能够满足环保产业市场的供给需求。但总体而言,我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产业及产品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和质量仍然有待提高。环保企业数量众多但整体规模偏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低、技术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且低端传统产品所占比较大,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技术和装备。

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环保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重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拉动了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使得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环保行业已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技术,多数环保技术和装备基本能够满足环保产业市场的供给需求。但总体而言,我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产业及产品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和质量仍然有待提高。环保企业数量众多但整体规模偏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低、技术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且低端传统产品所占比较大,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技术和装备。

与此同时,我国近年来在环保科技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但是,环保科研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并不顺畅,未能在环保行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试图对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对策。



创新之困:环保产业发展遇瓶颈
环保行业有其特殊性,通常需要给单个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无法像IT、汽车等产业依靠定型产品提供大众化的服务,更不能像可口可乐公司那样依靠单一配方服务于天下。在中国,尽管环保行业具有公益性强和发展空间较大的优势,但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如:受政府和政策的影响大;区域性和行业性过强;技术门槛较低;壁垒多而利润率低;低价竞争激烈;研发技术和产品极易被模仿。

环保行业的上述特点,导致环保企业对关键技术商品化的积极性都不高。大部分环保关键技术产业化存在技术不成熟、市场需求不确定、与科研机构合作不顺畅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企业没有动力也无实力去进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对研发投入也明显不足。目前,国内的环保行业既有江浙地区多年耕耘、不断成长起来的“设备型企业”,又有从政府和高校走出来人员创办的“工艺型企业”,还有一批依靠政府或资本优势迅速攻城掠寨的“资本型企业”。一些成长型的企业无力研发或购买先进技术,而不得不长期利用成熟的环保工艺从事设施设计和设备安装的工作,且报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应对实际中碰到的技术问题;而一些大型环保国有企业,其领导往往也因为任期限制,考虑到新技术研发的长期性和风险性而急功近利,不愿在任期内投资研发;与回报周期长的科研投入相比,资本型环保企业更热衷于攻城圈地、资本运作、并购重组、产业链延伸、业务范围拓展等能够很快给企业带来资金回报的行为。目前中国500 强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不到世界500 强的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而我国环保企业的研发投入与苏伊士、美华等国际环保企业的投入相比差距则更加巨大。一些环保企业陷入“引进技术—生产产品—技术落后—再引进技术”的循环,造成了在全球环保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

我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可以从国内环保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批准数远远少于国内的高校而得到验证。而在技术竞争激烈的IT 行业,占据国际通讯设备领头羊地位的华为公司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和批准数则远远高于国内的任何一所高校。

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和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环保行业还存在着一些顽疾,如:重技术轻理论、重工艺轻原理、重设备轻软件、重实用轻中试。这些问题进一步弱化了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高校和科研院所理应成为国家环保技术创新的主体
上述分析表明,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环保企业无法真正成为国家环保技术创新的主体,而这一重担理应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科技进步的主力事实上,工业文明的基础科技创新和发明大多诞生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因而在技术创新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应该担当起基础科技创新的主要角色。环保行业也不例外,全球环保科技的发展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全国高校拥有几百个与环保相关联的院系及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环保人才,但迄今为止较少有环保基础性研究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首先,我们的环境保护基础研究跟不上,而没有基础创新,产生竞争力的成果产业化便没有根基。由于基础研究高度和深度的缺失,我们在环保方面未能做出突破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工作,从而也就没有创新性成果的产业化工作。

其次,高校功利评估价值观的错误引导。目前国内大学普遍对教师使用的科学评价指标包括研究经费、国际SCI论文发表和SCI 杂志影响力,尤其是SCI 论文发表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晋升的主要价值取向,这长期控制和影响着教师的学术活动,使教师热衷于“申请课题、开展研究、发表SCI 论文(申请专利)、通过评审、再申请课题”的循环。一些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本应该将积累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而迫于评价指标的压力,而不得不“武松拿起了绣花针”,舍弃对研究成果转化的追求转为追逐SCI 论文的发表。图一是2003-2013 年国内环境保护领域发表学术论文变化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环保领域近十年的国内学术论文增长迅速,已成为国际环保领域一支重要的研究队伍。


图一 2003-2013 年国内环境保护领域发表学术论文数变化趋势

再次,高校的功利评估体制也产生了全民做科研的效应,如同上个世纪大跃进时代的全民炼钢铁一样,中国所有的大学几乎每年都在招纳新的导师和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期望多发表SCI 文章提高学术界的地位,也为此制定了诱人的奖励政策。这也导致高校科研大军的数量非常惊人,但其科研工作多为低水平重复,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贡献非常有限。

最后,高校环保成果产业化常被简单地解读为工程设计。高校一部分老师热衷于承接环评项目或一些小型的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并依靠研究生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工程设计。这种过分依赖环评或工程设计的产业化活动难以被学校行政部门所认同,也使得周边的研究生等相关人员看低环保成果产业化水平;同时很多高校的教师缺少实战经验,使科研工作脱离了外部世界,而成了闭门造车,这导致很多研究课题无实际应用前景。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
来源:环保产业







俞汉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环境工程实验室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 俞汉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环境工程实验室 教授 博士生导师。1994年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国外三所大学从事水污染控制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001年年初获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2002年获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工程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品牌委员会(中国百强期刊)邀请函

 

 

姓        名:俞汉青

 

电        话:0551-3607592

 

电子邮件:hqyu@ustc.edu.cn

 

 


>>>个人简历

 

 


1994年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国外三所大学从事水污染控制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001年年初获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2002年获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工程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氢气的污染控制技术、两步生物产氢新技术、以人工瘤胃仿生为核心的生物转化纤维素类废弃物为清洁能源的新技术

 


>>>奖励与荣誉

 

 


1. 2003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2. 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百人计划入选者

 

3. 2005年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

 

4. 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

 

5. 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
>>>代表性论文

 


 

1. Y Mu, TT Ren, HQ Yu* (2008) Drag coefficient of porous and permeable microbial granules. Environ. Sci. & Tech. 42(5): 1728-1723.

 

2. ZH Hu, SY Liu, ZB Yue, LF Yan, MT Yang, HQ Yu* (2008) Micro-scale analysis of in vitro anaerobic degradation of lignocellulosic wastes by rumen microorganisms. Environ. Sci. & Tech. 42(1): 276-281.

 

3. SY Liu, G Liu, YC Tian, YP Chen, HQ Yu*, F Fang (2007) An innovative microelectrode fabricated using photolithography for measuring dissolved oxygen distributions in aerobic granules. Environ. Sci. & Tech. 41(15): 5447-5452.

 

4. XM Liu, GP Sheng, HQ Yu* (2007) DLVO approach to the flocculation ability of a photosynthetic H2-producing bacterium Rhodopseudomonas acidophila. Environ. Sci. & Tech. 41(13): 4620-4625.

 

5. SJ Zhang, H Jiang, MJ Li, Yu HQ*, H Yin, QR Li (2007) 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radiolytic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in aqueous solutions. Environ. Sci. & Tech. 41(6): 1977-1982.

 

6. KZ Su, HQ Yu* (2006) A generalized model of aerobic granule-based SBR I. Model development. Environ. Sci. & Tech. 40(15): 4703-4708.

 

7. KZ Su, HQ Yu* (2006) A generalized model of aerobic granule-based SBR II. Parametric sensitivity and model verification. Environ. Sci. & Tech. 40(15): 4709-4713.

 

8. GP Sheng, HQ Yu* (2006) Chemical-equilibrium-based model for describing the strength of sludge: taking hydrogen-producing sludge as an example. Environ. Sci. & Tech. 40: 1280-1285.



俞汉青

   

姓 名:俞汉青 教授 博导

电 话: 0551-63607592

电子邮件: hqyu@ustc.edu.cn

传 真:0551-63601592

主页:http://enveng.ustc.edu.cn/hqyu.htm

 

 
 
个人简历
俞汉青,1994年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国外三所大学从事水污染控制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01年年初获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废水处理理论和技术;
2)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和能源化技术;
3)污染控制材料。
 
获奖及荣誉
已在国外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曾获2000年世界科技博览会科技论文奖和2001年亚太地区水污染控制大会论文奖。
 
文章及专著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F-7925-2010




扫描关注有奖:

 

 

中国水业网(
http://www.water8848.com)微信扫一扫: 尽“扫”天下水业。


中国城镇排水研究报告2015

来源:中国城镇排水统计年鉴2015年  (中国水业网 http://www.water8848.com   微信号:water8848 )


 “民办”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满一年 

科研创新 不走寻常路(样本·观察经济一线)

 

本报记者  余荣华

2015年09月0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制图:张芳曼

  北京西北六环边,海淀区上庄镇的科技园区内,一栋5000平方米的白色建筑门前挂着一块“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牌子。不远处,稻香湖公园引出的一条小河畔,7座黑白色相间的高楼弧形分布,那是中关村海淀园正在建设的“北京创新创业湾”的一部分,由协同创新研究院旗下的协同创新园运营。

  从协同创新研究院到协同创新基金,再到协同创新园,仅仅一年时间,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规模初现。在科研院所和大企业云集的北京,研究院并不新奇,这家研究院却不一般。

  体制创新:开放式平台,非“官办”机构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8月28日,由中关村海淀园联合北京市科委引导首都高校成立。中关村海淀园负责人介绍,研究院的建立是为试点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协同创新平台提供试验田。

  “北京不缺高校研究院所,但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高校院所间互相割裂,难以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协同;成果出来了,企业发现难以应用,企业与高校割裂。”研究院院长王茤祥说。

  王茤祥解释说,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院,首先将采取新机制,吸引和聚集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众多创新要素,围绕某一具体技术领域和现实经济需求开展联合创新,实现这一行业在三五年以后技术整体上一个台阶。

  北京市、海淀区两级政府大力支持,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3家单位联合发起,但这家研究院却不是“官办的”,而是“民办的”,项目判断、分析决策更多地由行业专家、产业企业家、投资人士作出。王茤祥介绍,研究院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设技术、指导、工作等3个委员会。“这便于整合高校院所、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等各方资源,突出研究院的公益性作用,在最大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中关村海淀园负责人表示。

  定位创新:技术孵化器,补产业之“软”

  2014年8月成立后,研究院按照“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的思路,一期规划了18个协同创新中心,目前9个中心已建成并开始实质性运营,另外9个中心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将在理事会批准后正式启动。

  看看这18个协同创新中心,都是“硬家伙”:计算与仿真技术、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大气治理和水处理、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及生物技术、电子工程、光电技术……参与合作的企业则包括航天科工集团、潍柴集团、北大方正、东源环保、启明星辰等。这似乎与人们印象里中关村兴旺的互联网产业优势不太相符。

  对此,中关村海淀园负责人表示,在以创业大街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孵化”已经高度成熟和成功的情况下,研究院将成为中关村的“技术孵化器”,将有助于改变当前产业偏“软”的发展格局。

  一年来,研究院启动了66个研发项目,包括“仿真软件”“外骨骼机器人”“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正陆续进入研发、转化、产业化的轨道。

  资源创新:多元化募集资金,多渠道吸纳人才

  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两个问题很关键:资金从哪来,人才从哪来?

  “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王茤祥介绍,目前,北京市科委计划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前瞻技术研发,一期资金已确定;协同创新母基金顺利组建,规模达到12亿元,2015年预计超过15亿元,母基金中50%将用于投资中试项目;母基金的另50%将用于面向社会发起设立18个子基金,投资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总规模将超过30亿元;北京银行将通过集团授信的方式,为研究院参股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授信规模约5亿元。

  通过以上多种渠道,形成了政府资助(重点支持前瞻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基金(重点投资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子基金及社会投资(重点投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银行信贷等覆盖创新链的资金链。

  人才从哪里来?目前,研究院从共建高校“双聘”了75位学术所长及首席科学家,负责把握技术发展方向;从海内外公开招聘了268名专职产业研究教授(其中博士206人)从事技术研发;聘请了一批专职工程师和优秀的实习生支持科研工作。“双课堂、双导师、双身份、双考核”的“产业领袖”计划已在部分大学先行先试,并将向教育部申请专门的招生指标。研究院的经营性平台,则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担任负责人。

  目前,研究院还在美国硅谷和国内南京、杭州等多地建设了分院,初步形成了“北京及美国研发,地方成果转化,产权共享”的人才布局和发展格局。目前已有96名来自斯坦福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成为双聘教授,进入研究院的专家库。

  机制创新:多主体合作,多形式转化

  今年,包头、武汉、乌鲁木齐等地的柴油车,将逐步应用一项“柴油车尾气排放减排”新技术,安装一个喷枪,排气管里排出的氮氧化物就能变得干净了。“原理并不复杂,但如何在高温和快速的条件下精确喷出适量的尿素并不是件容易事。”研究院大气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负责成果转化的姚文生说,这项成果来源于北大、北工大、北理工三所高校和陕西、浙江的两家企业的协同配合。

  对于一些已经完成研发的成果,则向社会招募产业化团队,实现“协同创业”。研究院实施的“我创新你创业计划”,由创新基金从研究院成果中遴选项目,入选的社会创业团队出资不少于10%,其余资金由基金出资,共同组成企业创业,落地政府将给予支持。目前已有5个项目成功组建企业,其中团队出资30%至50%。

  “研究院发现或推动关键应用研究在高校突破,然后再让领域内企业承担产业化的过程,形成一条龙。”王茤祥解读说,目前,已从国内外推荐的386个项目中遴选了66个项目。“这些项目都经过研究院的严格评审,其中,研发金额超500万元的重大项目还要经过国际专家同行的匿名评估。”

  研究院正在实施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工程”,则面向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研发技术,企业出题目,由企业与研究院共同出资,并申请政府立项资助,研发完成后企业转化,按销售额提成或按年收费的方式回报研究院。王茤祥说,这些探索都将实现成果转化专业化分工,提升成果转化成功率。“我们正在形成别具特色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模式。”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1日 10 版)

扫描关注有奖:

 

 

中国水业网(
http://www.water8848.com)微信扫一扫: 尽“扫”天下水业。


 

来源:   (中国水业网 http://www.water8848.com   微信号:water8848 )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聚力水务科技创新、中德研讨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特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Max Dohman 直播时间:2024年4月14日(周日)15:00 2024-04-14 15:00:00 开始 康碧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的全球经验和展望 | 北京排水集团高安屯再生水厂低碳运营实践与探索 直播时间:2024年4月10日(周三)14:00—16:00 2024-04-10 14:00:00 开始
世界水日,与未来新水务在深圳约一个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3月22日(周五)08:30—17:30 2024-03-22 08:3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直播时间:2024年3月14日(周四)14:00 2024-03-14 14:00:00 开始    题目:占地受限情况下的污水厂水质提升解决方案 主讲人: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高级
华北设计院:高密度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效果巩固提升要点分析 直播时间:2024年3月4日(周一)9:30 2024-03-04 09:30:00 开始 2月23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3日(星期五)9:00—17:00 2024-02-23 09:00:00 开始
2月22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2日(星期四)9:00—18:00 2024-02-22 09:00:00 开始 2月21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1日(星期三)9:00—18:00 2024-02-21 09:00:00 开始
大湾区青年设计师论坛直播预告(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论坛)  “醒年盹、学好习、开新篇”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山东日照:“乡村之肾”监管装上“智慧芯”    日照市生态环境局农村办负责人时培石介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被称为“乡村之肾”,对于农村水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工湿地国际大咖/西安理工大学赵亚乾教授:基于人工湿地技术的污水净化之路 直播时间:2024年1月30日(星期二)19:00 2024-01-30 19:00:00 开始 马洪涛院长: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统筹推进的一些思考 直播时间:2024年1月25日 10:00 2024-01-25 10:00:00 开始
2024年水务春晚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8日(周四)18:00—22:00 2024-01-18 18:00:00 开始 《以物联网技术打造新型排水基础设施》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1日(星期四)15:00 2024-01-11 15:00:00 开始--刘树模,湖南清源华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WPE网络报告:作者-审稿-编辑视野下的高水平论文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0日(星期三)19:00 2024-01-10 19:00:00 开始 核心期刊:中国给水排水》继续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给水排水核心科技期刊
直播丨《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宣贯会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27日 09:30—11:00 2023-12-27 12:00:00 开始 【直播】【第五届水利学科发展前沿学术研讨会】王浩院士:从流域视角看城市洪涝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3)|水回用安全保障的高效监测技术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城镇水环境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换届大会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16日(周六)08:30—18:00 2023-12-16 08:30:00 开始
第二届欧洲华人生态与环境青年学者论坛-水环境专题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9日(周六)16:00—24:00 2023-12-09 16:00:00 开始 JWPE网络报告:综述论文写作的一点体会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30日(星期四)19:00 2023-11-30 19:00:00 开始
WaterInsight第9期丨强志民研究员:紫外线水消毒技术 再生水 水域生态学高端论坛(2023)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9日(周三) 09:00—17:40 2023-11-29 09: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智慧水务与科技创新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5日(周六) 13:30 2023-11-25 13:30:00 开始 中国水协团体标准《城镇污水资源与能源回收利用技术规程》宣贯会通知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2023年11月14日9:00线上举行直播/JWPE网络报告:提高饮用水安全性:应对新的影响并识别重要的毒性因素 直播主题:“对症下药”解决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难题   报告人:陈智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日(周四)14:00—16:00 2023-11-02 14:00:00 开始
10月29日·上海|市政环境治理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 BEST第十五期|徐祖信 院士 :长江水环境治理关键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26日(周四)20:00—22:00 2023-10-26 20:00:00 开始
《水工艺工程杂志》系列网络报告|学术论文写作之我见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19日(周四)19:00 2023-10-19 19:00:00 开始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技术研讨会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20日13:30-17:30 2023-10-20 13:30:00 开始
技术沙龙 |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2) 直播时间:10月14日(周六)上午10:00-12:00 2023-10-14 10:00:00 开始 直播题目:苏伊士污泥焚烧及零碳足迹概念污泥厂 主讲人: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内容包括: 1.	SUEZ污泥业务产品介绍 2.	全球不同焚烧项目介绍 3.	上海浦东污泥焚烧项目及运营情况
中国给水排水第十四届中国污泥千人大会参观项目之一:上海浦东新区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 《水工艺工程杂志》系列网络报告 直播时间:2023年9月26日 16:00  王晓昌  爱思唯尔期刊《水工艺工程杂志》(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共同主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同期召开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排水管网大会  (水环境综合治理)  同期召开中国给水排水 2024年 海绵城市标准化产业化建设的关键内容 结合项目案例,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探讨关键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建设的路径,提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报告题目:《城镇智慧水务技术指南》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 主讲人简介:  简德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总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息技术委员会副主 第一轮通知 | 国际水协第18届可持续污泥技术与管理会议 主办单位:国际水协,中国科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 等
技术沙龙 |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1) 直播时间:8月19日(周六)上午10:00-12:00 2023-08-19 10:00:00  广东汇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湛蛟  技术总监  天津万 中国水业院士论坛-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cnww1985):自然—社会水循环与水安全学术研讨会
WaterInsight第7期丨掀浪:高铁酸钾氧化技术的机理新认知及应用 直播时间:2023年8月5日(周六)上午10:00-11:00 2023-08-05 10:00:00 开始 直播:“一泓清水入黄河”之山西省再生水产业化发展专题讲座 直播时间:2023年7月23日(周日 )08:00-12:00 2023-07-23 08:00:00 开始
珊氮自养反硝化深度脱氮技术推介会 直播时间:2023年7月21日(周五) 欧仁环境颠覆性技术:污水厂扩容“加速跑”(原有设施不动,污水处理规模扩容1倍!出水水质达地表水准IV类标准!),推动污水治理提质增效。  诚征全国各地污水厂提标扩容工程需求方(水务集团、BOT公司、设
直播预告|JWPE网络报告:自然系统中难降解污染物去除的物化与生化作用及水回用安全保障 中国给水排水 直播题目: 高排放标准下污水中难降解COD的去除技术     报告人: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程忠红
WaterTalk|王凯军:未来新水务 一起向未来  For and Beyond Water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以网络会议形式举办“水与发展纵论”(WaterTalk)系列学术报 5月18日下午 14:00—16:00 直播  题目: 高密度沉淀池技术的迭代更新 主讲人: 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大纲:  高密池技术原理 不同型号高密池的差异和应用区别 高密池与其他
BEST|绿色低碳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教授  直播时间:2023年4月30日 14:00—16:00 2023-04-30 14:00:00 开始 日照:“碳”寻乡村振兴“绿色密码”  凤凰网山东    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底色才会更亮。我市坚持乡村建设与后续管护并重,市、区、镇联
BEST论坛讲座报告第十三期(cnwww1985):全球碳预算和未来全球碳循环的不稳定性风险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and risks of futur 国际水协IWA 3月17日直播:3月17日 国际水协IWA创新项目奖PIA获奖项目介绍分享会 直播时间:2023年3月17日 9:00—11:30 2023-03-17 09: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云中漫步-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的威立雅智慧水务系统Hubgrade 直播时间:2023年3月15日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会议通知 | 2023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清华大学王凯军教授团队等)
中国污水千人大会参观项目之一: 云南合续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口市西崩潭水质净化中心 中国给水排水 Water Insight直播:刘锐平  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高浓度硝酸盐废水反硝化脱氮过程强化原理与应用 会议时间:2023.1.7(周六)10:00—11:00
智慧水务的工程全生命周期实践分享 直播时间:2023年1月6日 15:00-16:00 对话嘉宾:窦秋萍  华霖富水利环境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主持人:李德桥   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 苏伊士 直播时间:12月30日14:00-16:00直播题目:污泥处理处置的“因地制宜和因泥制宜” 主讲人:程忠红,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特邀嘉宾:刘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二院总工 教
苏伊士 直播时间:12月27日14:00-16:00;复杂原水水质下的饮用水解决方案    陈智,苏伊士亚洲,技术推广经理,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熟悉市政及工业的给水及污水处理,对苏伊士 曲久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于模拟仿真的污水处理厂数字化与智慧化:现状与未来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28日(周三)9:30—12:00 2022城镇溢流污染控制高峰论坛|聚焦雨季溢流污染控制的技术应用与推广 中国给水排水
王爱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 领军人才:广州大学学术讲座|低碳水质净化技术及实践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8日 9:30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5日 20:00—22:00
德国专场直播主题:2022 中国沼气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 2022 中国沼气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德国专场 时间:2022年12月20日  下午 15:00—17:00(北京时间) 2022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中德沼气合作论坛的主论坛将于12月15日下午2点召开
技术交流 | 德国污水处理厂 计算系列规程使用介绍 城建水业 WaterInsight首期丨王志伟教授:膜法水处理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0日 10:00—11:00
处理工艺专场|水业大讲堂之六——城市供水直饮安全和智慧提质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8日 8:30—12:15 建设管理专场|水业大讲堂之六——城市供水直饮安全和智慧提质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7日 14:00—17:15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8日 20:00—22:00 Training Course for Advanced Research &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ed Wetl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
12月3日|2022IWA中国漏损控制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3日(周六)9:00—17:00 2022-12-03 09:00:00 开始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八期)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日 20:00—22:00 2022-12-01 20: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智慧输配专场|水业大讲堂之六——城市供水直饮安全和智慧提质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30日 14:00—17:05 2022-11-30 14:00:00 开始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七期)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5日 20:00—22:00 2022-11-25 20:00:00 开始
国标图集22HM001-1《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示例(一)》首次宣贯会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4日 13:30—17:30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 【 李玉友,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博导,注册工程师】颗粒污泥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从UASB到新型高效脱氮和磷回收
中国建科成立70周年|市政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2日 13:30—18:25   2022-11-22 13:30:00 开始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六期)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2日 20:00—22:00
会议预告|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五期) 中国给水排水 奋进七十载 起航新征程|中国市政华北院第十届科技工作会议暨庆祝建院七十周年大会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18日 9:30   2022-11-18 09:00:00 开始
樊明远:中国城市水业的效率和服务要做一个规范     樊明远 世界银行高级工程师 黄绵松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海绵城市系统化运维的挑战与实践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16日 18:30  黄绵松  北京
全国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云端活动周寻水路  污水回用专场      转发直播赠送  中国给水排水电子期刊  !!!  直播抽奖 100份 中国给水排水电子期刊  !!! 首届全国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即将开幕,同步举行的节水时光云端活动周”也将于2022年11月15日10:00-12:00 、14:30-17:00,在云端与水务行业的专家朋友见面!    在这即将到来激动
会议预告|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四期) 中国给水排水 国标图集22HM001-1《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示例(一)》首次宣贯会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3日 16:00—18:00 2022-11-03 16: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 会议预告 |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 国合环境
精彩预告 | 黄河中上游水环境国际论坛·颗粒污泥水处理创新与应用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全球环境科学高峰论坛系列讲座( BEST):电活性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能提升、生物修复、金属腐蚀以及新型电子设备    报告人: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Derek Lovley教授
彭永臻院士直播预告丨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与发展/2022年中国污泥大会(第十三届)/工业污泥大会/固废大会/渗滤液大会 直播预告 | 8月21日 中外雨水管理经验和挑战研讨会 中国给水排水    留德华人资源与环境学会  潘伯寿博士,于1991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受聘德国GKW工程设计及咨询公司,贝
清水绕村庄,农家换新颜 山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8月9日上午,山东省在日照市召开2022年全省东部片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现场推进会,参会代表现场观摩学习了岚山区、高新区等 【水大会直播二位码】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排水管网、水环境综合治理/再生水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大会目次及报告日程
威立雅应对碳中和愿景的思路 原创 Veolia 威立雅水务技术 《中国给水排水》第十八届年会暨水安全保障及水环境综合整治高峰论坛日程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