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让每棵树都变成一个“海绵体”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城建、园林、水务、规划等各个部门齐心协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6  浏览次数:96
核心提示: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城建、园林、水务、规划等各个部门齐心协力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原标题:让每棵树都变成一个“海绵体”

武汉如何变身“海绵城市” 专家与市民来了场“头脑风暴”

让每棵树都变成一个“海绵体”

本报见习记者 张希为

每逢暴雨就要“看海”,这是长期困扰武汉人的心病。今年,武汉正式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不过许多人对这个概念还不太了解。昨天,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举办了主题为“海绵城市”的主题沙龙,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集体到场,和热心市民一起探讨“海绵”怎么建的问题。

一棵树就是一个立体“海绵”

当问及“什么是海绵城市”?到场的市民都说不上来。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副处长刘青解释,通俗地说,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许多市民还是不太理解,城市怎么可能像海绵一样吸水?刘青解释,就是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解的作用,让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比如城市绿地就是很重要的海绵体,还有使得雨水能够及时下渗,能“喝水”的马路,也就是“海绵马路”。

“比如说,一棵树就是一个立体的海绵。”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季冬兰给大家打了个比方,“树叶可以用来挡雨,树根吸收雨水,大树就是自然界原有的海绵。” 她认为,建设海绵城市要处理好“灰色”和“绿色”的关系,既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注重绿色生态建设。

既要建海绵体又要修路

武汉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根据《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武汉将开展青山和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计划3年投资162.9亿元,到2017年,两大示范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


这短短3年内,试点内的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和道路将海绵性改造,不少市民担心会对生活造成影响。有市民认为,现在好多地方在修路,接下来还要建海绵体,再次开挖会加剧交通拥堵。也有人认为,现在进行的城市改造,正是建设海绵城市的绝好时机,可以“一次性”把海绵体建成。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市政研究所副总工陈雄志认为,要减少建设海绵城市给市民生活的影响,一是要做好统筹工作,二是做好设计规划。他建议,政府可以做好统筹,把多个工程集中到一起办,例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线改造、雨污分流、棚户区改造等结合起来。另外,海绵城市的设计规划与施工都要精细。

专家们表示,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城建、园林、水务、规划等各个部门齐心协力,也需要市民的支持与认可。

市民,向您报告

让每棵树都变成一个“海绵体”


来源:武汉晚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