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臻:男,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
彭永臻,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 (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系主任兼水污染控制室主任。1981年作为我国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先后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获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 等称号。
现任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环境科学学报》副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和《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等9本杂志的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是污水生物处理及其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污水脱氮除磷的新工艺与新技术。先后获得了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奖,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一等获奖3次。领导的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的《水质工程学》和主讲的《环境保护概论》先后获国家精品课程。主编与参编了3本全国统编教材和7本专著,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检索的论文1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指导的博士生中已有37人获博士学位,并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2次获得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另2次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两条途径,共提名了521名有效候选人。6月8-13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从521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203位进入第二轮评审。第一轮评审会议结束后,我院委托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的主管部门组织对其材料进行了公示,并集中受理和认真处理了对候选人的投诉。10月下旬,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会议,经过各学部初选和全体院士终选等程序,共选举产生了70位新当选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9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8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6人,农业学部9人,医药卫生学部7人,工程管理学部6人。
新当选的70名院士中,男性67人,占95.7%,女性3人,占4.3%;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6.2岁,比2013年下降0.7岁;60岁(含)以下的56人,占80%;61岁至70岁(含)的12人,占17.1%;70岁以上的2人,占2.9%。新当选的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4人,占48.6%;研究院所15人,占21.4%;企业及医院21人,占30%,比2013年增加8.5%,更多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当选为我院院士。共有6个尚无院士的二级学科产生了新当选院士,激光增材制造、大数据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学科方向均有新当选院士。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52人(其中资深院士322人),院士队伍的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这将更有利于发挥院士的群体作用,推动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成长。
经过全体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了8名新当选外籍院士,比2013年增加2名,其中,美国籍5名,英国籍、加拿大籍和奥地利籍各1名。本次增选后,我院外籍院士总数达到49名,将更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工程科技界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经过12次院士选举,对院士增选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在本次院士增选中,我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改革候选人提名途径,取消了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大型企业等“归口遴选部门”的提名途径,仅保留院士提名和学术团体提名两种途径;完善院士增选机制,增加了全体院士终选环节;调整了候选人年龄、身份等规定;完善了候选人材料公示和投诉调查机制;加大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等。总体上看,我院将改进完善院士增选制度与完成本次院士增选任务紧密结合,新的改革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院士增选的制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完善院士增选制度做好院士增选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今后,我院将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突出学术导向,坚持院士的标准和条件,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优化院士队伍的学科、年龄等结构,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人才吸收到院士队伍中来,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已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国务院备案,现予公布。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院院士增选工作的支持!希望继续关心中国工程院的工作,关注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
2015年12月07日
中国工程院2015年当选院士名单
(按学部顺序排列,同一学部内按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陈学东 |
50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
侯晓 |
51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
李德群 |
69 |
华中科技大学 |
李魁武 |
71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邱志明 |
53 |
海军装备研究院 |
孙聪 |
54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
田红旗(女) |
55 |
中南大学 |
王华明 |
5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杨德森 |
58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陈纯 |
59 |
浙江大学 |
樊邦奎 |
56 |
解放军总参谋部 |
姜会林 |
69 |
长春理工大学 |
廖湘科 |
51 |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王恩东 |
48 |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
吴建平 |
61 |
清华大学 |
吴伟仁 |
61 |
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
余少华 |
52 |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陈芬儿 |
57 |
复旦大学 |
陈建峰 |
49 |
北京化工大学 |
李卫 |
57 |
钢铁研究总院 |
刘中民 |
50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毛新平 |
50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钱锋 |
54 |
华东理工大学 |
王迎军(女) |
60 |
华南理工大学 |
王玉忠 |
54 |
四川大学 |
谢建新 |
57 |
北京科技大学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邓运华 |
52 |
中海油研究总院 |
顾大钊 |
57 |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康红普 |
49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李根生 |
53 |
中国石油大学 |
李建刚 |
53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刘吉臻 |
63 |
华北电力大学 |
罗安 |
57 |
湖南大学 |
武强 |
55 |
中国矿业大学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陈政清 |
67 |
湖南大学 |
孟建民 |
57 |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彭永臻 |
66 |
北京工业大学 |
任辉启 |
62 |
解放军总参谋部 |
谭述森 |
73 |
解放军总参谋部 |
王复明 |
58 |
郑州大学 |
王建国 |
57 |
东南大学 |
郑健龙 |
61 |
长沙理工大学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贺克斌 |
52 |
清华大学 |
李家彪 |
54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吴清平 |
52 |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
杨志峰 |
51 |
北京师范大学 |
岳国君 |
52 |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
张远航 |
57 |
北京大学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曹福亮 |
57 |
南京林业大学 |
金宁一 |
59 |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李天来 |
59 |
沈阳农业大学 |
沈建忠 |
52 |
中国农业大学 |
宋宝安 |
52 |
贵州大学 |
唐华俊 |
54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万建民 |
55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张洪程 |
64 |
扬州大学 |
张新友 |
51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高长青 |
55 |
解放军总医院 |
顾晓松 |
61 |
南通大学 |
黄璐琦 |
47 |
中国中医科学院 |
李松 |
51 |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宁光 |
52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孙颖浩 |
54 |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张志愿 |
64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柴洪峰 |
58 |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
丁烈云 |
59 |
华中科技大学 |
金智新 |
55 |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凌文 |
52 |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邵安林 |
51 |
鞍钢矿业集团 |
向巧(女) |
52 |
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 |
中国工程院2015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姓名 | 年龄 | 国籍 | 工作单位 |
---|---|---|---|
牟德 |
78岁 |
美国 |
美国工程院 |
埃罗斯瓦米•波尔拉 |
71岁 |
美国 |
斯坦福大学 |
加图•洛朗森 |
56岁 |
美国 |
康涅狄格大学 |
李文沅 |
69岁 |
加拿大 |
重庆大学 |
赫伯特•芒 |
73岁 |
奥地利 |
维也纳技术大学 |
伊恩•大卫•克拉吉 |
66岁 |
英国 |
斯旺西大学 |
杨祖保 |
73岁 |
美国 |
密歇根大学 |
裴正康 |
64岁 |
美国 |
美国圣洁德儿童研究医院 |

彭永臻,男,1949年生,哈尔滨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首席教授、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污水生物处理的理论与应用、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水环境与污水处理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已完成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近30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12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了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奖,其中包括2004和2009年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次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领导的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的《水质工程学》和主讲的《环境保护概论》先后获国家精品课程。主编与参编了3本全国统编教材和5本专著,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检索的论文1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8项。指导的博士生中已有39人获博士学位,并连续2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另2次获该项提名奖。
一、基本情况
彭永臻:男,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
现任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环境科学学报》副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和《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等9本杂志的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是污水生物处理及其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污水脱氮除磷的新工艺与新技术。先后获得了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奖,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一等获奖3次。领导的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的《水质工程学》和主讲的《环境保护概论》先后获国家精品课程。主编与参编了3本全国统编教材和7本专著,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检索的论文1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指导的博士生中已有37人获博士学位,并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2次获得 “
二、主要研究方向
污水生物处理的理论与应用、污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污水脱氮除磷的新工艺与新技术。
三、主要在研课题
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SBR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关键技术(2006BAC19B03),(2007. 1-2010.12)。
. 2008ZX07317-007-105--2009.1--2011.12
3.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污水厂尾水作为城市河湖景观补水的深度脱氮除磷技术(2008.9--2010.12);
4. 国家“863计划”项目--活性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与方法及中试研究(2006AA06Z319),(2007. 1-2009.12)。
5. 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污水脱氮除磷新理论与新工艺及节能降耗关键技术,(2008.1-2010.12)
6.8091001--2009.1--2011.12;
7. 京市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编号:PHR20090502--污水脱氮除磷新理论与新工艺及节能降耗关键技术(2009.1--2011.12;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50628808)--聚磷菌和聚糖菌在强化生物除磷系统中竞争机理与控制,(2007. 1-2009.12);
9. 新加坡环境与水工业协会创新发展项目(EDB S07/1-53974092)--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与方法研究。
10. 新加坡环境与水工业发展协会项目(EDB S07/1-53974092)--CSBR过程控制及强化脱氮除磷研究。
四、科研工作
已主持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30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得获得了20余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2004年和2009年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6-2010年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如下:
1.Guo, J.H., Y.Z. Peng, C.Y. Peng, S.Y. Wang, Energy saving achieved by limited filamentous bulking sludge under low dissolved oxyge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4): 1120-1126.
2.Ma, J., Q. Yang, S.Y. Wang, L. Wang, Y.Z. Peng, Effect of free nitrous acid as inhibitors on nitrate reduction by a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sludg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5(1-3): 518-523.
3.Sun, H.W., Q. Yang, Y.Z. Peng, X.N. Shi, Advanced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using a two-stage UASB-SBR system at low temperat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10, 22(4): 481-485.
4.Wang, Y.Y., F. Jiang, Z.X. Zhang, M.Y. Xing, Y.Z. Peng,The long-term effect of carbon source o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poly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 and glycogen accumulating organism in a continuous plug-flow anaerobic/aerobic (A/O) proces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1): 98-104.
5.Wu, C., Y. Peng, S. Wang,Y. Ma,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by granular sludge: From macro- to micro-scale. Water Research, 2010, 44(3): 807-814.
6.Cui, Y.W., C.Y. Peng, Y.Z. Peng,L. Ye, Effects of Salt on Microbial Populations and Treatment Performance in Purifying Saline Sewage Using the MUCT Process. Clean-Soil Air Water, 2009, 37(8): 649-656.
7.Cui, Y.W., S.Y. Wang,J. Li, Peng, Y.Z. On-line Monitoring for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9, 17(3): 484-492.
8.Gao, D.W., Y.Z. Peng, B. Li,H. Liang, 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by real-time control strategi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7): 2298-2300.
9.Guo, J., Y.Z. Peng, S.Y. Wang, Y.A. Zheng, Long-term effect of dissolved oxygen on partial 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11): 2796-2802.
10.Guo, J.H., Y.Z. Peng, S.Y. Wang, Y.N. Zheng, Effective and robust partial nitrification to nitrite by real-time aeration duration control in an SBR treating domestic wastewater.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9, 44(9): 979-985.
11.Guo, J.H., S.Y. Wang, H.J. Huang, Y.Z. Peng, Efficient and integrated start-up strategy for partial nitrification to nitrite treating low C/N domestic wastewater.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60(12): 3243-3251.
12.Hou, H.X., S.Y. Wang, Y.Z. Peng, Z.G. Yuan, Anoxic phosphorus removal in a pilot scale anaerobic-anoxic oxidation ditch process.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13.Ma, J., Y.Z. Peng, S.Y. Wang, L. Wang,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in a step-feed CAST with alternating anoxic-oxic operational strateg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9, 21(9): 1169-1174.
14.Ma, T., C.C. Zhao, Y.Z. Peng, X.H. Liu, Applying real-time control for rea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in domestic water treatm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9(4): 787-796.
15.Ma, Y., Y.Z. Peng, S.Y. Wang, Z.G. Yuan, Achieving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in a pilot-scale continuous pre-denitrification plant. Water Research, 2009, 43(3): 563-572.
16.Ma, Y., Y.Z. Peng,X.L. Wang, Improving nutrient removal of the AAO process by an influent bypass flow by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Desalination, 2009, 246: 534-544.
17.Sun, H.W., Q. Yang, Y.Z. Peng, X.N. Shi, Nitrite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in SBR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treated Landfill Leachat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9, 17(6): 1027-1031.
18.Sun, Z.R., H. Ge, X. Hu,Y.Z. Peng, Electrocatalytic Dechlorination of Chloroform in Aqueous Solution on Palladium/Titanium Electrode. 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2009, 32(1): 134-139.
19.Wang, W., S.Y. Wang, Y.Z. Peng, S.F. Zhang, Enhanced Biological Nutrients Removal in Modified Step-feed Anaerobic/Anoxic/Oxic Proces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9, 17(5): 840-848.
20.Wang, Y.Y., Y.Z. Peng,T. Stephenson, Effect of influent nutrient ratios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n simultaneous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removal in a two-sludg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proces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14): 3506-3512.
21.Wu, L., C.Y. Peng, S.J. Zhang,Y.Z. Peng,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rom municipal landfill leachat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9, 21(11): 1480-1485.
22.Yang, Q., X.H. Liu, C.Y. Peng, S.Y. Wang, Y.Z. Peng N2O Production during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Main Sources and Control Metho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43(24): 9400-9406.
23.Yang, Q., X.H. Liu, Y.Z. Peng, S.Y. Wang, Advanced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in a pilot-plant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9(12): 2371-2377.
24.Ye, L., C.Y. Peng, B. Tang, S.Y. Wang, Peng, Y. Z Determination effect of influent salinity and inhibition time on partial nitrification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treating saline sewage. Desalination 2009, 246: 556-566.
25.Ye, L., B. Tang, K.F. Zhao, M. Pijuan, Peng, Y. Z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in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combined salt inhibition and on-line process control.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60(6): 1633-1639.
26.Zeng, W., Y.Z. Peng,S.Y. Wang, Startup operation and process control of a two-stag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TSSBR) for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 1(1-3): 318-325.
27.Zeng, W., Y. Zhang, L. Li, Y.Z. Peng,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of nitrifying communities for nitritation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at room temperatures.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9, 45(3): 226-232.
28.Zhu, G., Y. Peng, B. Ma, Y. Wang, Optimization of anoxic/oxic step feeding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with fuzzy control model for improving nitrogen remov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9, 151(1-3): 195-201.
29.Zhu, G.B., Y.Z. Peng, L.M. Zhai, Y. Wang, Performance and optimization of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enhanced by anoxic/oxic step feeding.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9, 43(3): 280-287.
30.Guo, J.H., Y.Z. Peng, Q. Yang, S.Y. Wa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nhanced nitrogen removal performance of step-feed SBR.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8(4): 795-802.
31.Hou, H.X., S.Y. Wang, Y.Z. Peng, G. Wang, Short Term Effect of Carbon Source to Phosphorus Release in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Europe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Transfer, 2008: 339-344.
32.Liu, X.H., Y. Peng, C.Y. Wu, T. Akio, Nitrous oxide production during nitrogen removal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in lab-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8, 20(6): 641-645.
33.Peng, Y.Z., H.X. Hou, S.Y. Wang, Y.W. Cui,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n pilot-scale anaerobic-anoxic oxidation ditch syste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8, 20(4): 398-403.
34.Peng, Y.Z., S.J. Zhang, W. Zeng, S.W. Zheng, Organic removal by denitritation and methanogenesis and nitrogen removal by nitritation from landfill leachate. Water Research, 2008, 42(4-5): 883-892.
35.Wang, J.L., Y.Z. Peng, S.Y. Wang,Y.Q. Gao, Nitrogen Removal by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via Nitrite in a Sequence Hybrid Biological Reactor.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8, 16(5): 778-784.
36.Wang, X.L., R.J. Zeng, Y. Dai, Y.Z. Peng, The denitrification capability of cluster 1 Defluviioccus vanus-related glycogen-accumulating organism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8, 99(6): 1329-1336.
37.You, Y., N.Q. Ren, A.J. Wang, F. Ma, Y.Z. Peng, Use of waste fermenting liquor to produce bioflocculants with isolated str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8, 33(13): 3295-3301.
38.Zeng, W., Y.Z. Peng, S.Y. Wang,C.Y. Peng, Process control of an alternating aerobic-anox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for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2008, 31(4): 582-587.
39.Zhao, C.H., Y.Z. Peng, S.Y. Wang,A. Takigawa, Effects of influent C/N ratio, C/P ratio and volumetric exchange ratio on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in UniFed SBR process.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8, 83(12): 1587-1595.
40.Zhao, C.H., Y.Z. Peng, S.Y. Wang,X.G. Tang, Influence of wastewater composition on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in UniFed SBR proces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8(4): 803-810.
41.Zhu, G., Y. Peng, B. Li, J. Guo, Biological removal of nitrogen from wastewater. Review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Vol 192, 2008, 192: 159-195.
42.Guo, J.H., Q. Yang, Y.Z. Peng, A.M. Yang,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with real-time control using step-feed SBR technology.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7, 40(6): 1564-1569.
43.Peng, Y.Z., S.Y. Gao, S.Y. Wang,L. Bai, Partial nitrification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by aeration control at ambient temperatur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7, 15(1): 115-121.
44.Peng, Y.Z., Y. Ma,S.Y. Wang, 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 enhancement by addition of external carbon sources in a pre-denitrific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7, 19(3): 284-289.
45.Wang, X.L., Y. Ma, Y.Z. Peng,S.Y. Wang, Short-cut nitrification of domestic wastewater in a pilot-scale A/O nitrogen removal plant.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07, 30(2): 91-97.
46.Wang, X.L., Y.Z. Peng, Y. Ma,S.Y. Wang, Effects of operational variables on nitrogen removal performances and its control in a pre-denitrification plant. 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2007, 30(2): 234-241.
47.Wang, Y.Y., M.L. Pan, M. Yan, Y.Z. Peng, Characteristics of anoxic phosphors removal in sequence batch react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7, 19(7): 776-782.
48.Yang, Q.,Y.Z. Peng, X.H. Liu, W. Zeng,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at low temperatures using real-time control to optimize nitrifying communiti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23): 8159-8164.
49.Zhang, S.J.,Y.Z. Peng, S.Y. Wang, S.W. Zheng, Organic matter and concentrated nitrogen removal by shortcut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from mature municipal landfill leachat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7, 19(6): 647-651.
50.Zhu, G., Y. Peng, S. Wang, J. Zuo, Development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 Steady-state Model for the Step-feed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7, 15(3): 411-417.
51.Zhu, G.B., Y.Z. Peng,S.Y. Wang, Hydraulic method of controlling solids retention time in step-feed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7, 24(8): 1112-1121.
52.Zhu, G.B., Y.Z. Peng, S.Y. Wang, S.Y. Wu, Effect of influent flow rate distribu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tep-feed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7, 131(1-3): 319-328.
53.Zhu, G.B., Y.Z. Peng, S.Y. Wu, S.Y. Wang,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step feeding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7, 19(9): 1043-1048.
54.Gao, S.Y., Y.Z. Peng, S.Y. Wang,J. Yan, Novel strategy of nitrogen removal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using pilot Orbal oxidation dit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6, 18(5): 833-839.
55.Ma, Y., Y.Z. Peng,S.Y. Wang, New automatic control strategies for sludge recycling and wastage for the optimum operation of predenitrific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81(1): 41-47.
56.Peng, Y.Z., Y. Ma,S.Y. Wang, Improving nitrogen removal using on-line sensors in the A/O process.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6, 31(1): 48-55.
57.Peng, Y.Z., X.L. Wang,B.K. Li, Anoxic biological phosphorus uptake and the effect of excessive aeration on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in the A(2)O process. Desalination, 2006, 189(1-3): 155-164.
58.Peng, Y.Z., X.L. Wang, W.M. Wu, J. Li, Optimisation of anaerobic/anoxic/oxic proces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reduce operating costs.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81(8): 1391-1397.
59.Peng, Y.Z.G.B. Zhu,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with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via nitrite pathway.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73(1): 15-26.
60.Wang, X.L., Y.Z. Peng, S.Y. Wang, J. Fan, Influence of wastewater composition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process control in A(2)O process.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06, 28(6): 397-404.
五、 教材与专译著
1.彭永臻(主编)、崔福义编著,《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彭永臻参编,《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控制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
3.崔福义,彭永臻,《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彭永臻主审,《水质工程实验技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彭永臻(主编)、崔福义编著,《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建设部“九五”重点立项教材(代码为JS018);
6.李军、杨秀山、彭永臻,《微生物与水处理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王淑莹、高春娣,《环境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主审)
8.高景峰、彭永臻 译, 《污水处理系统的建模、诊断和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9.祝贵兵、彭永臻 译, 《生物除磷的设计与运行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李圭白、张杰、彭永臻、崔福义等,《水质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彭永臻参编,《新英汉给水排水辞典》(许保玖、钟淳昌、严煦世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12.崔福义、彭永臻、南军编著,《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3.Ma Yong,Peng Yongzhen,etc.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chapter 1“The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of Pre-denitrification Process to Improve Nitrogen Removal”,Nova Science Publishers of America (2006);
14.马勇,彭永臻著,《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与过程控制》,科学出版社,2007年。
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15.马勇,彭永臻译著,《污水处理系统的仪表、控制和自动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16.王晓莲,彭永臻著,《A2O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技术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年。



彭永臻现为北京工业大学(微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高校育人标兵,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环境科学学报》副主编,作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主讲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
他教书育人三十余载,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污水处理行业的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科研探索三十余载,为污水生物处理的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工程实践三十余载,为推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教书育人——坚持言传身教,致力人才培养
1.展现人格魅力——“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
30多年来,他始终以“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为座右铭,坚持教书和育人并重。在研究生刚入学时,就了解学生的困难,并给予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每周与学生打两次篮球,定期安排聚餐是多年来的习惯;逢年过节,在他的倡导下,实验室总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团队凝聚力和成员归属感……“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和学生在一起就是幸福,他享受着这种生活。
2.人才培养的梦想——“将普通学校学生培养成优秀科技人才”
从教三十余载,为实现“将普通学校学生培养成优秀科技人才”的梦想,他对于学生的培养,从研究课题选择,方案制定,进度安排到论文撰写,有着一套独特的“过程控制”方法,在每个环节都亲自把关,并坚持定期与不同课题组进行交流,共同进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高大文在课题研究中多次遇到棘手的难题想要放弃,他每次都在关键时刻对其进行鼓励并一起分析研究,为寻求解决方案常常工作至深夜。
目前,他已累积培养硕士研究生71人、博士研究生48人,大多已在污水处理领域成为兼具理论底蕴与实践能力的行业骨干,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该奖项提名奖;他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与人才培养等奖励15项,2009年10月1日作为教师代表之一,荣登“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的教育部彩车。
3.严谨治学——追求科学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他治学态度严谨,正如名字“永臻”一样,不断追求完善。为了寻求科学理论的新突破,他常常从细节入手,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过程中的“非常规”现象,并十分注重试验数据的翔实、可靠,力求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一位学生曾在课题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现象,打算尽快将其写成论文发表,但他坚持让学生再做“几次重复性试验”,一年后,一篇富有创新性的高水平论文最终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
4.身体力行——打造科研与就业新平台
良好的科研条件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他为此进行着不懈努力,促进了实验室软硬条件的不断改善,营造了国内外一流的科研工作环境。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就业问题。“导师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性格和兴趣以及优缺点都很了解,而且社会联系也较学生多,有时挂一个电话甚至比学生跑一个月都管用”,他如是说,为学生找工作,总是乐此不疲,身体力行,甚至多次亲自领着学生去就业单位参加面试。在他的努力下,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系的本科生就业率不断提升,2011年更是达到100%;而他指导的研究生多年来始终保持100%就业。
二、学科建设——建设创新团队,提升学科水平
“一所好的大学,不在于有高楼,而在于有名师”。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坚持“立足北京,依托北京,服务北京”的理念,引领团队不断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0年获得环境工程学科博士点;
2001年建立“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02年环境工程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资格;
2005年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北京市品牌专业;
2005年“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获北京市首批学术创新团队;
2005年“水质工程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6年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2007年“环境保护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7年“水污染控制工程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1年建立“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年“污水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2年建立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彭永臻工作室”。
三、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1.突破两项污水处理工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
污水短程生物脱氮低温瓶颈的突破:他提出的应用实时控制实现和稳定短程生物脱氮的新方法,在国内外首次实现城市污水稳定的常温、低温短程深度脱氮,填补了该领域的的技术空白。
污泥内碳源原位开发与利用技术的突破:他首次提出了污泥发酵原位耦合反硝化的原创理论与方法,构建“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反硝化”的新型生化反应器,深度开发碳源,并实现污泥减量。
2.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控制优化与节能降耗
他带领团队将污水处理新工艺与智能控制思想融入工程设计,形成一系列专利技术并推广应用到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的30余项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促进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一级A的达标排放,降低平均处理能耗达12%以上。
3.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荣誉
他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将北京水资源短缺及城市污水处理作为中心任务研究。其带领的团队在国内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已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及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三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第一、二完成人);出版专著5部;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IF>4.0的26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46项。
这就是彭永臻,一个教书育人的实践者,一个学科发展的开拓者,一个科学研究的探索者,今天,他依旧满怀激情,斗志昂扬,带领团队实现新的跨越!
近十年来,北京市年均水资源不足21亿立方米,却需要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每年水资源缺口高达15亿立方米。用“智慧”来节水,用“科学”来治污已经刻不容缓。作为致力于攻克治污难关的科研团队,北京工业大学水污染控制团队自2000年成立以来,紧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与时俱进、研以致用、教研结合,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服务北京和科技创新之路。
科学治污 应对北京“水危机”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近日,南水也已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这对于缓解北京“水危机”无疑是一则喜讯,然而水污染控制团队带头人彭永臻教授却难以沉浸在此份幸福之中。“调入水资源总量有限”和“难以确保水质始终满足使用标准”等实际问题,让彭永臻教授对于治污的研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目前,北京市日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接近300万立方米。“如何实现有效治污?让污水成为‘新水源’。”是彭永臻教授带领团队反复思考和力求攻克的难题。有效治污,一方面是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即通过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来实现节约水资源。双管齐下即可从长远上化解北京“水危机”,并在全国缺水城市广泛推广应用。
科学治污 让污水变身可用资源(卜晓明供图)
“污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正是这样的共识,让北工大水污染控制团队义无反顾地扛起“攻坚治污”的大旗,努力追求节能降耗、提高水质,为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与时俱进 成就提高水质与节约能耗“双响炮”
十年前,彭永臻教授带领团队在污水厂反复蹲点取样、分析水质,在实验室反复试验,以加大对污水供氧抑制丝状菌的繁殖,成功解决酒仙桥污泥膨胀问题。
六年前,团队与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院合作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为北京奥运前全面改善北京市的水环境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工程示范。
如今,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城市发展需求的不断调整,污水处理再也不是只追求效果好的“独角戏”,而是更加注重高质量且低能耗的“双响炮”。水污染控制团队与时俱进,将重点研究方向转向厌氧氨氧化,力求在保证水质的基础上,将城市污水处理能耗降至最低。而降耗的关键,正在“厌氧”二字。
当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厂几乎全部应用微生物处理技术,而并非所有微生物都具有相同的属性。它们在各自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有特别喜欢氧气的好氧微生物,也有完全排斥氧气的厌氧微生物。利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污水虽然处理效果较好,然而却需要持续以鼓风机向污水中供给氧气,所需能耗甚至超过整体能耗的一半以上。为了解决节能降耗的问题,水污染控制团队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厌氧氨氧化技术研究,无需向水中鼓风曝气,也能实现相同甚至更好的处理效果,同时大大降低处理能耗。这样“低能耗、省费用、高质量”的污水处理技术,更有价值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在诸多厌氧氨氧化研究成果之中,水污染控制团队在与北京市排水集团合作的项目成果中找到了富集一种神奇的“红菌”的方法。这种“红菌”是针对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氮污染物的“杀手”,每个“红菌”可以吃掉10倍于自身质量的氨氮污染物。将其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则可大幅减少曝气池容积。据测算,如果推广到全市,可节约建设费用5亿元。基于良好的应用前景,国内首个工程菌种基地顺利落户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且“红菌”成果在典型高氨氮有机废水处理中得以成功应用,总处理量2.5万吨/天,近3年为北京创税共计3000万元。
多年来,水污染控制团队虽然承担了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30余项,然而“节能降耗、提高水质”却是水污染控制团队不变的追求。在彭永臻教授的带领下,团队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特别是先后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以致用 助推成果转化“迈大步”
想要做到科技服务社会“迈大步”,首先要做到科学研究“起好步”。这一点,在水污染控制团队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证。
走进水污染控制团队的实验室,大大小小总计几十套污水处理装置,全部用于研究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摸清除污之道,破解治污之门。实验用的污水均来自北工大家属区,采用真实的生活污水作为研究对象,使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普通实验室中的反应器相比,它们绝对堪称“大码”,容量少则几十升,最大达400多升。实际生活污水加之超大号反应器的配置,让实验所得数据更加贴近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
正是因此,水污染控制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成功走出了实验室,而且遍布了大半个中国。通过与北京排水集团、中信水务等企业的合作,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为国内50余座城市污水处理厂高效稳定运行和节能降耗提供了技术支持,降低平均处理能耗达12%以上。在这些水厂之中,也不乏一些“行业明星”。其中,计划于明年5月底完工的北京稻香湖再生水厂新建工程是北京市第一个地埋式城市污水处理厂、北京市第一个采用分段进水的大型污水处理厂;2012年完成的青岛城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是迄今为止,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评出的唯一一项城市污水处理达一级A标准的示范工程。
在水污染控制团队成员的眼中,面向国际前沿的顶尖科研成果固然重要,而面向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则更“接地气”,更有实践价值。团队从未止步于将新技术应用于实践,经常安排专人“常驻”重点工程现场,以此作为放大技术和检验技术的新开始。近期,团队在西安第四污水处理厂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现,正计划进一步强化理论与技术集成创新,继续深化推广与应用。
如果说水污染控制团队的成员是“治污达人”,那么他们的科技成果则转化为各种“治污神器”。在“治污神器”的作用下,城市污水摇身以再生水这种“新水源”的形式出现。尽管没有直接成为饮用水,然而它们却应用于城市运行的诸多领域,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以北京市的各大污水处理厂为例,再生水可用于绿地浇灌、厕所冲洗、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等,也可用于排放到城市河湖之中,用作河湖补水。城市河道内再也没有发黑发臭的污水,更多的饮用水被节约下来供市民饮用,企业通过引入再生水冷却节省大量成本……再生水在服务城市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都是水污染控制团队最乐于见到、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也转化为他们继续攻克治污难关的新动力。
更让水污染控制团队欣喜的是,在科学治污的路上他们并不孤单,而且队伍越来越壮大,现已形成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团队。该团队主持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出版专著和教材16部,曾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于近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团队自己培养了博士和硕士毕业生200余名,包括2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4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获得者。虽然上述毕业生有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无一不是奋战在水环境保护领域,继续发扬团队“至臻完善,永创新”的精神,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代表和高水平科研成果。
或许正是因为“科学治污”是一场没有终场的战役,水污染控制团队始终都保持着超强的“战斗力”。作为团队带头人,彭永臻教授期待更多的人能够成为“科学治污”的参与者,同时也期盼着日新月异的“治污神器”发挥更大的作用,服务于社会发展。他为能够从事一项让每一名“地球人”都从中受益的事业而骄傲自豪。
科学治污 让污水变身可用资源
时间:2015-01-16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黄威 卜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