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特别是我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热岛效应、城市缺水、“路上行船”等城市病开始盛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发布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武汉市是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区面积38.5平方公里。10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海绵城市”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上周五,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主办的“2049城市沙龙”就“海绵城市建设”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市水务局、市园林和林业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海绵城市研究、设计、建设、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沙龙。

  嘉宾观点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副处长 刘青

  “海绵城市”不仅是解决水的问题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水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我们整个城市建设、管理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我们突破一个瓶颈的问题,所以说集中在水上面问题的解决,是我们国家要求在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我们要提升我们城市的品质,提高城镇化发展一个跨阶段的任务。

  武汉市在“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工作”试点城市中也是有代表性的,它“优于水也忧于水”。因此,针对于特大城市,人口稠密、城市硬化度高,水资源精确、水安全隐患多、水污染严重,水生态受损等特点,武汉市确定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总体思路:坚持一个原则,统筹三个关系,注重四个结合,构建三位一体的设施,实现六项功能。

  首先,是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其次,统筹协调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市政基础设施与水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水系统和绿地系统之间的关系。第三,注重绿色生态设施,灰色基础设施,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的有机结合。第四,构建包括低影响开发(LID)雨水排放系统、传统的雨水管渠的排放系统、超标雨水的径流的排放系统的三位一体的雨水基础设施。最后,实现六个功能,六个字概括就是“渗、滞、蓄、净、用、排”。

  “海绵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空间约束和资源约束并举,保护和恢复城市的生态,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宗平

  “海绵城市”建设要先易后难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在校园里开始着手搞“海绵城市”建设。实际上,高校或是园林绿化基础比较好的单位是比较容易建设“海绵城市”的,一方面这些单位有比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像高校有一些来自于教育部或其他渠道的资金,可以作为基建的费用。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无疑会让城市的施工增多,要让市民理解,必须加强“海绵城市”的宣传,高校等单位先建起来,可以让一部分市民去影响另一部分市民。总的来说,“海绵城市”建设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建设“海绵城市”尽量不要改变用地的原有功能。比如华中科大搞了一块下凹式绿地,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成功。此前这块绿地经常有教职员工家属带孩子或带宠物来休闲,施工之后,把原来的绿地下挖后种下了芦苇和葱,为了让地块“海绵化”,让一块原本能玩耍的绿地变得不能使用了,得不偿失。这些问题在设计施工时都必须考虑到,并不是说下凹不可以,但坡度要计算好,要兼顾地块的原有功能。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设计分公司总工程师 颜二茧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协调人与自然

  人类自古以来都是滨水而居,但是洪水来了人要跑,为什么要跑?是因为人跟洪水在争地,洪水来了,说明城市本来就是水该流经的地方,把城市建在水流过的地方,就要考虑怎么和水共处。我们经常说“洪水猛兽”、“地震灾害”,本质都是自然现象,是因为人觉得它是“灾害”它才变成了“灾害”,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协调问题,树立这个理念非常重要。

  “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不是单一学科或者单一部门能负责的,要注重各种相关专业技术的相互耦合,这里面既包括了给排水、城市规划、建筑、结构、园林景观、生态修复等各种专业,也涵盖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基础理论。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在改变单一以水治水的传统模式,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问题的同时,还要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休闲、品质等多功能需求,不能为了“海绵”而海绵,要考虑园林景观融入人文、文化,提升人们生活居住品质,以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海绵城市”:让城市学会与自然相处

2015-12-11 08:09:32 来源:长江日报





 

   大教授谈海绵城市建设 人才缺乏是最大难题

2015-12-10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10日晚,武汉首届“中仪杯”海绵城市创意大赛校园巡讲走进武汉大学,该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方正教授,市规划院首席工程规划师康丹,与学子们交流海绵城市建设的最新情况。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首席工程规划师康丹介绍了我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最新进展,包括几百项海绵建设项目的规划,同步编制的设计方案和十几个与海绵相关的专题研究报告等。

  海绵城市是最近的热点话题,但具体到每个城市的情况有所区别。武汉建设海绵城市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两位专家认为,人才缺乏是目前面临最大的难题。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面广,需要从设计、建设到管理等各方面专业的人才储备。其次,海绵建设理念的转变、资金的投入、技术手段的更新和建设后期的维护与管理等都是问题所在。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如果民间有更好的技术或创新方法,政府是否可以运用PPP模式采纳利用?来自湖北工业大学方块科技小组的队员们带着作品问到,他们创作的一款城市屋顶绿化装置,使用塑料瓶材料,在雨量较大时可增强屋顶蓄水能力,还可以灌溉植物。

  方教授认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运用PPP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

  武汉每到雨季,特别是暴雨期间城市道路或小区淹水较为严重,是不是意味着雨水排的越快越好?康丹认为,海绵城市理念区别于传统的给排水观念,雨水并不是排的越快越好,而且分级别排放。例如,当城市降雨量在24.3mm以下时,利用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技术控制雨量;1—10年的降雨量则由城市管网、泵站把雨水排出来;遇到超标暴雨时,首先需要将这部分超标雨水安全蓄积起来,然后通过湖泊、排涝通道等措施排放出去。

  大赛由武汉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市城建委、市园林和林业局、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大赛报名时间截止2015年12月31日。

    参赛者可登陆长江网(http://www.cjn.cn),点击“武汉市首届中仪杯海绵城市创意大赛”专题,下载报名表格。其中,海绵城市创意奖可获万元大奖。(长江网记者 齐云)

 

   
   
 
西咸新区“海绵城市”亮相巴黎气候大会
2015年12月11日  来源:西咸新区管委会 
   
 

  近日,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实践作为中国官方宣传片《2015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的视频片段亮相本届巴黎气候大会。这是中国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的有力行动,也充分体现了新区“绿色城市”实践的引领作用。

宣传片在推介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时,聚焦由建筑地块、道路和绿化和中央雨洪系统构建的三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取景沣西新城中心绿廊、同德佳苑以及沣东新城沣河生态景区,阐释了建设“海绵城市”对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同时对新区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予以充分肯定。

作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西咸新区从规划伊始就将“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置于重要地位,开展绿色城市集成创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西北唯一试点;开发应用绿色新能源,启用全国首个干热岩供热PPP项目;综合治理规划区内渭河、沣河水系;修建兼具功能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探索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引领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