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河道来“软”不来“硬” 三年建成安全生态水系
今年起,厦门市治理河道的理念将完全转变,治理工程要减少硬化,通过生态措施让溪流“软”下来、“绿”起来。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建成安全生态水系,使厦门市岛外九条溪流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目标。
治理河道来“软”不来“硬” 三年建成安全生态水系
近年来厦门市几乎每年都会针对岛外溪流开展河道治理工程,这些工程为溪流清掉河床淤泥,建起长长的砖石护岸,还把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日前,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水利局副局长陈世真在参加市政府网站“领导在线访谈”栏目时介绍,今年起,厦门市治理河道的理念将完全转变,治理工程要减少硬化,通过生态措施让溪流“软”下来、“绿”起来。厦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建成安全生态水系,使厦门市岛外九条溪流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目标。陈世真介绍,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采用生态方式实施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和修复河岸的工程措施,恢复水系生态系统,完善防洪安全体系。
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任务为465.1公里的河道治理,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年底前,我市将先行启动集美区田李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试点项目,计划明年3月前完成。
典型案例
取消“硬”项目,修复西源溪生态
同安区西源溪下游河道治理工程于去年10月开始实施。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工程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还要投入巨额资金挖掉河道内的江心洲、江心岛,硬化岸坡,加高堤防。
恰逢厦门市针对海沧过芸溪、集美许溪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对照小流域综合治理对生态改善的要求,水利部门对工程方案做出重大调整。
首先取消了部分不必要的“硬”项目:除了滚水坝、交通桥、排涝管和引水灌溉管等必要建筑物外,其它岸坡整治、堤防加高、沙洲清淤等建设项目全部取消。
调整后的治理工程不再用砌砖石护岸的方法保护河道,而是采取了生态防护措施,如对确实需要防护的河段,改用打木桩、抛石护脚或种植树木等生态防护措施加以保护,尽量保留坡面原有植被。
调整后的治理工程还分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对上游700米生态环境已破坏的河段,进行生态修复:两岸坡面原有植被优先保留,河道内的天然砂石、水草、江心洲、江心岛、河漫滩、湿地都被保留了下来。
治理工程在方案调整后减少了100多亩占地面积,征地拆迁量极大减少,加上硬化工程的取消,节省了1200万元资金。这些钱被用来美化河道风景,建设便民设施。春节前,治理工程将基本完成。
解密
如何让溪流
“软”下来?
对河水:要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浮床、曝气复氧、生物膜法、水系连通、生态补水、闸坝生态调度等措施加以改善。
对河床:不再是过去简单粗暴地彻底清除淤泥,而是要通过生态清淤、河床修复、水生生物群落修复等措施进行改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重塑深潭浅滩的自然形态。
对河滩:过去的河道治理要建设硬化护岸,全面消灭河滩,但在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中,则要用隔离保护与自然修复、滩地植物群落修复等措施恢复河滩,形成贴近自然的河滩生态系统。
对河岸:要用恢复自然弯曲岸线、建设生态防洪工程、改造硬质护岸、建设生态缓冲带、亲水性设计等措施予以修复。(来源:厦门日报)
福建厦门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组图)
![]() 1
|
工程技术人员在厦门海沧第二实验小学内测试透水砖的吸水效果(10月13日摄)。
福建厦门今年成为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将海沧马銮湾片区和翔安新城部分区域确定为“城市海绵”试点建设区,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如今,海沧第二实验小学等项目已经竣工,成效初显;翔安新城项目也在大力推进中,厦门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12月8日,厦门召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交流研讨会,围绕城市规划、项目设计等方面交流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推广展示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等,同时要求全市区域范围内新城开发及旧城改造必须按照海绵城市标准进行建设。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 1
|
![]() 1
|
![]() 1
|
作者:12月16日
来源:新华网
全国658个城市将建海绵城市 年投资额可达4000亿
11月19日下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W101会议室里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来晚了的只能坐在过道或者站在门口,这里正在举行2015第十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水务产业发展与海绵城市建设”分论坛。
“没想到报告厅太小,或者说大家对海绵城市的求知欲望远远超过组织者的预期。”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王忠静调侃说,他昨天刚刚与一些瑞典学者交流过,连对方都知道中国正在做海绵城市。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源能源所副所长王家卓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按照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的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都要实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这样的话一年就需要4000多亿元的投资,这或许恰恰就是大家为何如此关注海绵城市的原因。
企业跑马圈地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透水砖,他们的产品曾经被奥运水立方工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广场和科技部办公区广场等采用,技术总监孙青亮受主办方邀请在分论坛上演讲,介绍公司的“城市排水防涝与雨洪资源化利用解决方案”。
“我们有自己的技术、产品和成套解决方案,可以完成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建设的全过程,小工程直接做,大工程招投标。”孙青亮表示,国家刚刚公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对于这些试点城市,住建部是“一年一检”,验收不达标的话第二年就会取消试点城市资格,所以地方政府要找他们帮忙,因为验收需要他们的方案、规划、设计和产品做支撑。
目前,孙青亮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在重庆、贵阳、厦门、南宁4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工程建设,还有镇江、嘉兴等地的工程正在进行当中。
大公司放眼全国,小公司则立足本地。上海鼓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经理章立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上海崇明县7000多条河流河道护坡的项目。
“我们有独家的SER土壤生态固化技术,可以完成河道护坡、海绵生态道路、屋顶绿化等建设。”章立说,他们与上海各区县水务局都维持着良好的关系,在松江、桃浦、临港等几个地区都有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
在他看来,河道工程虽然利润不高,但相比其他政府工程有一个好处,就是资金可以得到保证,因为地方政府有河道维护费的专项收入。上海市的河流很多,仅崇明县就有17278条,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地方政府踊跃
倒退两年,王忠静的团队曾经在2013年做过一项调研,他们调查了200个城市的政府,其中只有17%知道海绵城市这件事。
“地方政府的认识问题曾经是推广海绵城市的最大难点,现在已经消除了。”王忠静说。
11月19日,在与水务高峰论坛同期举行的2015中国水博览会上,主办方设置了700平米的“海绵城市及水生态建设展区”,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宁波市原水研究院理事长姚杰告诉记者,由于浙江省的试点城市在嘉兴,宁波虽然没能入选试点城市,但也开展了许多尝试工作,例如:在东部新城打造生态走廊,综合了地形、水文和植被等特点,构建了一条长约3.3公里的“水体过滤器”;在江北慈城新区建设中引用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的设计理念;当地还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近、中、远期工作目标,至2020年,要建立起海绵城市标准、制度和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全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能将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
王忠静表示,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的市长培训班上,他发现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对海绵城市建设都非常踊跃、积极,但大家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
王家卓参与了住建部的海绵城市评审工作,同时还兼任南宁海绵城市建设总顾问,编写过全国第一本《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在他看来,过去很多城市的领导不知道什么是海绵城市,现在虽然清楚一些了,但也仅仅停留在 “渗、滞、蓄、净、用、排”6字经上,真正做的时候还是不懂。
正因为如此,他经常被各地组织的培训班请去讲课,甚至“每星期都有人请”。住建部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定从现在起到2016年初,组织5期海绵城市的技术培训,专门针对专业技术人员。
此外,王家卓透露,住建部还在进行“10+1”的标准规范修订,修订与海绵城市有关的10个规范,新编制一个《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
中央力推
早在2012年8月,由于“7·21”大雨事件,住建部委托王家卓起草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并于2013年3月发布。其中第七条提出了“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这便是海绵城市理念的雏形。事实上,海绵城市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提法,类似的理念,在美国叫低影响开发(LID),在澳大利亚叫水敏感城市(WSUD),在德国则叫雨水收集。
2014年10月22日,住建部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其中正式提出了“海绵城市”一词。今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大力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镇化质量。
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对海绵城市的定义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王家卓参与了《指导意见》的制定,在给国务院提供的起草说明中,他强调,海绵城市不光是搞点蓄水池,而是一个“城市发展方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当前实现健康城镇化,以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抓手。
《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王家卓表示,这说明海绵城市是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
10月23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2015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仅仅16个城市,总投资额就高达856亿元。
关于这856亿元的用法,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央财政会给予试点城市专项资金补助,一共3年。其中省会城市6亿元/年,大中型城市5亿元/年,其他城市4亿元/年,具体到每平方公里的建设投资强度大概在1亿-2亿元左右。
王忠静也表示,一般国家每投入1分钱,可以达到撬动8块钱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产业链的延伸,最终海绵城市引发的产业规模可以达到几万亿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