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型城镇化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不过,城镇化与供给侧改革是否能擦出火花,又如何能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推进供给侧改革呢? 在近日由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中国经济导报社以及新华网联合主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论坛2016”上,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运营PPP模式浮出水面,使得PPP这一金融模式在推进城镇化与城市运营及供给侧改革领域的创新力量被不少业内人士关注。 PPP主要解决 城镇化中钱的问题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因素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中的表述。 “我认为城镇化本来没有那么复杂,但是大家把它弄成了一个筐,往里面装了很多东西,以至于大家不太好理解,实际上是很多人把城镇化理解得复杂化了。”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 在肖金成看来,所谓城镇化就是农民从农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自然历史进程。“来到城市是为了找工作,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这是他的目的。”肖金成称,城镇化水平也只有一个指标,就是城市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而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也意味着它不是人为的,而是根据工业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而不断提高。 “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可以达到70%或者超过70%;从现在起15年要转移农村人口3亿人,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任务非常艰巨,所以这是中国的大战略,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艰苦性。但是这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大机遇,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动力。”肖金成称。 而新型城镇化在转移农村人口的过程中,主要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即人到哪儿去、钱从哪里来、耕地怎么保护和城市怎么建。“PPP就是主要讨论第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他表示。 新型城镇化背后的思考 新兴城镇化需要资金投入,而PPP又内在地包含了市场投资主体,需要追求合理、稳定的回报。这其中的矛盾点看似简单,但成功地实践必须经过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和持续地探索。 “中信做了很多国际、国内业务,国际业务我们十几年前就用了PPP模式,而在PPP作用背景下和最新供给侧指导下我们又做了一些思考。”中信地产副总裁林竹表示。 在林竹看来,以前传统城镇化更多强调政府引导,同时还是政府主导;而有了新型城镇化的这一基本原则,才能过渡到所谓PPP模式里面去。这一点是解读新型城镇化战略和PPP基本要求内在的逻辑关联。 模式转变后的新突破 而这几个大的背景下也使得如何推动PPP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及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新的变化。 第一,是城市的发展目标发生了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这个转变会带来城市发展供给跟着转变。第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是政府推动、政府主导,而新型城镇化要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向转变。第三,林竹认为,没有第二个转变,也就没有融资模式的转变——从政府平台向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作为城市公共产品提供的方式提供动力转变。第四,是规划模式的转变。事实上,作为市场主体,中信地产在操作这一模式的时候,就把被动的审批变成主动的审核,这达到了政府的要求,因此在批的时候也就比较顺利。林竹认为,四个方面的转变,就是城镇化发展中供给侧的应对转变,如果不去适应这种变化,供给侧的改革也无从推动。 而借助PPP模式与新型城镇化大背景的理解,中信地产已经运营多个城市建设项目,并总结了一套中信的城市运营PPP模式。其中汕头中信滨海项目开创政企合作模式,与政府建立了PPP合作伙伴关系。 据林竹介绍,中信滨海新城项目采用五位一体城市运营理念,快速提升了项目所在地汕头市濠江区区域价值和城镇化水平,在取得引领经济效益的同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中信城市运营商业模式是通过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土地整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产业投资及一系列的资源整合运作,提升目标城市的功能规模和资源价值,从而获取城市的整体资源溢价。”林竹表示,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指导,多规合一为抓手,土地运营为基础,以产业运作为保障,以资本运作为核心,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PPP市场运作方式,企业与政府建立平等契约关系,从而构建良好的文化、交通、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城市综合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