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1 板砖

欧洲有一年大雨,奥地利小镇Grein的多瑙河洪水爆发。但最NB的是那道防洪墙,这是在水位上涨前人工临时搭建的,它牢牢地阻挡了洪水,这个防洪挡板在德国叫做【Spundwand】,一般由15cm厚的铝合金压制成长2m的口字型铝梁,质量杠杠的啊!



评论:德国大洪水凸显西方体制“议而不决”问题
2013年06月14日 来源:光明日报

图为近期德国巴伐利亚州帕绍市也遭洪水袭击,房屋浸泡在洪水中。 ( 资料照片)
【核心提示】
德国东部小城格利马斯市曾在2002年那场洪水中被淹没,当年的水毁迄今还未修复,此次该城再遭灭顶之灾。表面上看西方“民主”机制尊重民意,实际上是政府放弃自己的责任,在利益博弈中相互推诿和扯皮,最终贻害的是所有百姓。
两周前,德国东部、南部大雨如注,莱茵河、易北河、多瑙河以及其支流水量猛增,多处堤坝决口,很多沿河城市瞬间变成水乡泽国。此次洪水来势凶猛,超过2002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水灾,经济损失达数十亿欧元。面对灾难,德国人并没有沮丧或者恐惧,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投入抗洪救灾。但同时人们也开始议论,在城市建设方面,西方体制在一些重要措施的决策上明显滞后,议而不决,让老百姓遭了殃。
持续了10多天的洪水目前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德国南部位于伊萨河与多瑙河交界处的德根镇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由于暴雨不断,两条河流一起发威,将古城完全淹没,全城3万多人全部被迫疏散。德国东部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首府马格德堡的洪水水位继续上涨。6月9日河水水位已达7.45米,比2002年“百年洪水”期间的水位还高出大约75厘米,而正常情况下水位仅有两米。马格德堡市一些地区已开始做疏散工作。从德国电视画面中看到,德国东部一些地区的森林仅露出树尖,高压电线杆几乎没顶。一些桥梁被淹没,居民区房屋完全进水。德国东部地区是德国重要的农作物种植地,大片良田被淹没,同时由于很多交通设施被洪水淹没和损坏,导致交通中断,各种物资供应中断,甚至使得诸如大众汽车厂等企业因零配件中断而被迫停产。在德国南部地区开始灾后清理工作的同时,洪灾正逐渐向北部转移。易北河沿岸的勃兰登堡、下萨克森、梅前州和石荷州各地也启动防洪措施。从首都柏林至汉诺威及至法兰克福的铁路交通中断。最新消息显示,各地区洪水水位已开始回落,但很多堤坝被洪水泡软,多座城市仍面临溃堤的危险。
德国多个大中城市依河而建,莱茵河就直接穿过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等多个城市而过。遇到特大洪水,这些城市就可能是一片汪洋。2002年德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有易北河畔佛罗伦萨之称的德累斯顿被大水淹没。当时易北河的最高水位达到了8.9米,超过了1845年的历史最高水位8.76米,使德累斯顿古城自二战后又遭受到一次洪荒之灾。2002年洪水之后,防洪成为当年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议题。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决心投入巨额资金,防洪治洪。德国各地也确实采取了多种防洪措施,如河流两岸不许兴建建筑物,开挖壕沟,建设蓄水池及水库等洪水调节系统。但德国更多城市地势低洼,只能在河岸堆建围墙或打桩筑坝。可是在德国的“民主”决策体制下,很多施工项目要经过议会讨论,不同的政治派别以及不同的利益集团通常会陷入无休止的扯皮,相互掣肘,议而不决。旷日持久的讨论严重阻碍了计划的落实和工程的进展,当年重灾区的防洪工程至今还没有完工。同时,防洪措施势必与一些方面的利益发生冲突:农民不愿意放弃农田,居民不愿失去住宅和地皮,地方政府则担心地区发展受到限制。还有环保、人权等非政府组织人士也找出各自的理由出面干涉。洪灾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扩张占据了蓄洪区,限制了河流的空间。那么,防洪措施首先是要求人还水以空间。但在一些地方“给河流让路”项目遭遇很大阻力,德国绿党、环保组织和一些非政府组织据此极力反对抗议,并将政府告上法庭。
德国东部小城格利马斯市曾在2002年那场洪水中被淹没,水利专家提出建设高堤坝的防洪措施,但这一项目遭到5次起诉,直到最近才开工,要到2017年才能完工。这次该城再次陷于汪洋大水之中。德国自民党成员德林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的祖先在300多年前的决策都比我们快得多。”政客们也利用这样的天灾做文章。2002年德国遭遇百年不遇洪水,时任总理施罗德曾亲临救灾现场并许诺要加强防洪保护的建设,此举助他再次赢得了大选。然而11年过去了,很多工程仍然停留在纸上或者争吵之中。此次洪灾,默克尔总理亲临多个灾区,并承诺给受灾居民大量补贴。反对党则批评默克尔在利用执政党地位拉选票。从目前看,虽然默克尔领导的政党在联邦议会占有绝对多数票,但在参议院却是反对党社民党占有多数。因此默克尔的许诺能否兑现还很难说。德国电视一台的评论认为,表面上看西方“民主”机制尊重民意,但实际上是政府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在相互推诿和扯皮之中错失了良机,贻害了老百姓。(记者 柴野)
【德国下水道谣言背后】让你看看真正的国外下水道
2014-10-13 中环水务

1
观察 | 国外大都市下水道
在国外为防范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标准,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的标准,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是“五年一遇”标准。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重温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再次向城市建设管理者敲响警钟。衡量一座城市的良心和品质,不能只看外表的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广场气派,更要看重那看不见的排水工程。
●日本东京:地下排水宛若宫殿深60米

东京:下水道深达60米,宛若宫殿

人走在“地下神殿”显得如此渺小

东京地下巨型分洪工程局部
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他们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此外,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导入下水道中,因为油污除了会造成邻近的下水道口恶臭外,还会腐蚀排水管道。东京下水道局对此倡导的解决办法是:用报纸把油污擦干净,再把沾满油污的报纸当做可燃垃圾来处理。更干脆的办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备了专门介绍健康料理的网页和教室,介绍少油、健康的食谱。
●法国巴黎:古老的排水道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对国外游客来说,巴黎似乎意味着繁华、浪漫、灯红酒绿一般的快乐生活。可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就在繁灯初放的夜市中,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柏油马路和泥土,巴黎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想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事实上自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介绍冉阿让背负自己的未来女婿穿过了一段危险又深邃的下水道流沙泥之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又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现在,巴黎人甚至将其开发成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据报道,巴黎经常下雨,从未发现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难怪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无踪影。由于巴黎下水道系统享誉世界,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能成为旅游景点,下水道肯定能容下很多游人,无比宽敞,可以行走奔跑(这种情形在西方电影里经常出现),有通畅的排气系统、有纯净空气,不会、不能臭气熏天。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法国首都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从外表看并不特别,就是一个普通的下水道井盖。但是掀开这个井盖进入地下,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地下宫殿。巴黎下水道虽然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实在是不同凡响。聪明的巴黎人就利用这些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下水道建成了下水道博物馆。人们在这里游览,可以全面了解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
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这哪里是下水道?简直就是宽敞的地下水库工程,就是发达的企业化复杂运作和灵活机动的应急机制。因此,这种四通八达的系统能够顺利排水。在19世纪就能够设计出这样复杂的地下下水道系统,那是一个超前于时代的创举,而这项巨大工程的设计师巴龙。奥斯曼当然功不可没。奥斯曼是在19世纪中期巴黎爆发大规模霍乱之后设计了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
奥斯曼当时的设计理念是提高城市用水的分布,将脏水排出巴黎,而不再是按照人们以前的习惯将脏水排入塞纳河,然后再从塞纳河取得饮用水。
然而真正对巴黎下水道设计和施工做出巨大贡献的却是厄热-贝尔格朗。1854年,奥斯曼让贝尔格朗具体负责施工。到1878年为止,贝尔格朗和他的工人们修建了600公里长的下水道。随后,下水道就开始不断延伸,直到现在长达2400公里。
截止到1999年,巴黎便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还塞纳河一个免受污染的水质。这个城市的下水道和她的地铁一样,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才有了今天的模样。除了正常的下水设施,这里还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和电缆。直至2004年,其古老的真空式邮政速递管道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多数人大概不知道,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钥匙或是贵重的戒指掉进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的。下水道里也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你所需要的,只是拨个电话,这项服务是免费的!完备的设施和人性化的设计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英国伦敦:舰队下水道成风景

1865年,伦敦下水道工程完工,全长2000公里。
如果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出了问题,那么不仅是水浸街、水淹车的问题,还有可能导致流行病肆虐,这就是当年伦敦的下水道系统落后所带来的警示。伦敦如今使用的下水道系统建于150多年前。1856年,英国的设计师开始研究设计伦敦的地下水道系统。
1700年的时候,伦敦已经是一个拥有57万人口的欧洲超级大都市,但城市的排水系统极其糟糕。为将污水和雨水引入路两边的明渠或者马路两边的街沟中,泥土路面或者卵石街道都凿有迷宫般的沟沟渠渠。一英尺多深的明渠中塞满了灰烬、动物尸体,甚至粪便。糟糕的排污系统将街道变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1810年,英国人开始使用暗管排水,改变了城市的排水状况。有趣的是,英国排水管道系统的建立,与霍乱的肆虐大有关系。

伦敦舰队下水道,这成为了伦敦城市探险者拍摄的经典地点
1831年,欧洲爆发霍乱。这次霍乱夺去约32000名英国人的生命。人们认识到,拥挤、肮脏的街道是疾病的温床。1842年,大不列颠帝国派出考察队去罗马和巴黎参观供排水系统,他们惊讶地发现,古罗马的排水系统比起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要先进得多、卫生得多。为了改善地下水道,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皇家委员会。
1856年,一位叫做巴瑟杰的人承担设计伦敦新的排水系统的任务。他计划将所有的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巴瑟杰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地下排水系统全长160公里,位于地下3米的深处,需挖掘350万吨土,但这个计划连续5次被否决。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伦敦市政当局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同意了巴瑟杰的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方案。
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动工。1865年工程完工,实际长度超过设计方案,全长达到2000公里。下水道在伦敦地下纵横交错,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
●澳大利亚:探险排水渠

澳大利亚地下排水渠,被热爱城市探险的人称为洞穴。

澳大利亚地下排水渠,被热爱城市探险的人称为洞穴。
●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

罗马:2500年后仍在使用
说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须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统,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公元33年,罗马的营造官清洁下水道时,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水道中游历了一遍,足见下水道是多么宽敞。
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细数发达国家的成功技术模式
文章导读
和技术发达、资金充足的城镇相比,我国农村水处理滞后,制约着水环境工作的整体进程。相较于我国,国外在水处理工作方面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期,技术和相关配套设备已经日臻成熟,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环境产业网
和技术发达、资金充足的城镇相比,我国农村水处理滞后,制约着水环境工作的整体进程。相较于我国,国外在水处理工作方面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期,技术和相关配套设备已经日臻成熟,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国外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较为成功的技术模式:
日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日本农村污水处理协会研究了很多适合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的设备,其设计的JARUS模式的15种不同型号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工艺主要是生物膜法和浮游生物法,具有很好的污水处理效果,且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日本的污水处理能力也很强,近邻有相似性。
韩国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韩国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其生活污水不适合集中处理。而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因耗能低,运行成本低,维护费用低等优点,在韩国有较广泛的研究,其去污机理也是基于“土地—植物系统”的生态作用,该系统目前已经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韩国利用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再浇灌水稻,可取得较理想的净化效果。常用的湿地植物有卢苹、香蒲、灯芯草等,去污能力强,对病原体去除效果好。湿地在我国也已开始有应用,但我国的湿地处理出水回用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盲目参考进行浇灌。
美国的高效藻类塘系统
高效藻类塘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率先提出并发展,其是通过传统的稳定塘改进的,它最大限度利用了藻类产生的氧气,使塘内的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值大幅增加。高效藻类塘对COD、BOD5、氨氮、总憐以及病原体等的去除率均较高,同时收割的高等水生植物是很好的肥料。高效藻类塘的优势是施工工程量少,投资及运行费用少,便于管理和维护;其不足是易受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目前高效藻类塘在以色列、摩洛哥、法国、美国、南非、巴西、比利时、德国、新西兰等国都有研究应用。高效藻类塘对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很好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法国的蚯蚓生态滤池
蚯蚓生态滤池是最近几年在法国和智利发展起来的,是利用蚯蚓对有机物的吞食功能,对土壤渗透性的提升和蚯蚓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而设计出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高效去污能力,同时还能降低剩余污泥量。蚯蚓生态滤池处理系统同时集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污泥回流设备以及曝气设备等于一体,大幅度简化了污水处理流程。其优势是抗冲击负荷强,运行管理简便,不易堵塞等。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外界的环境要求高,易受气温影响,会影响系统的处理效率。在我国已经开始有应用。
澳大利亚“FILTER”(非尔脱)污水处理系统
澳大利亚“FILTER”(非尔脱)系统主要是由澳大利亚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专家在最近几年提出的,是一种将过滤、土地处理与暗管排水相结合的污水再利用系统。其以土地处理为基础,将污水用来饶灌农作物,污水经农作物和土地处理后,再通过暗管排出。该系统既可以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同时又能降低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使其满足排放标准。“FILTER”系统的优点是成本低,处理效果好,适用范围较广。
想炸纽约的别看:纽约的地下到底什么构造?
编译/何质娃

第一层:地面至地下9米

绝大部分的管线都埋在地面至地下9米深的这一层,比如纽约这旮旯的第一口井就是英国人在1666年打的。在阿伦·伯尔(第3届美国副总统)发迹之前,这哥们就是纽约的水利部长,每天和木制的水利管线打交道,而且这些木头任何防腐处理都没有……别看基础设施糙,卖水的钱成就了曼哈顿银行公司,就是今天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前身之一。
你可能想象不到,今天如果你想在纽约城挖个坑,你需要一张详细的图纸,因为你挖出来的任何基础设施都可能有100多岁了,敲掉一块砖就可能导致管线崩溃,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所以纽约市政工程师手里的图表就像是机密文件兼文物,有专门的地方保管,万一散落到坏蛋手里……此城可破矣。这一层里有:
1.电力电缆

联合爱迪生公司在这里有129524公里长的电缆,维持着这个城市所有依靠电力的设施,其中包括水电,甚至核电。
① 水电
在统一爱迪生公司公司所提供的电力中,有一部分是从魁北克电力买的,加拿大有庞大复杂的水电系统,其能量来源是安大略湖和拉格朗德河。为了应付纽约城早间用水高峰,远在加拿大的水闸也会提前放水提高发电功率。
② 核电
没错,美国就是敢在纽约使用核电,能量来源是距离纽约城只有80公里的印第安角核反应堆。原料就是亚利桑那州的铀矿,那里盛产同位素铀235,可以被制成燃料棒。
③ 这些电缆通往各小区
为了让电能远距离传输,这些电缆的电压相当高,城外的电缆电压高达765000伏特,需要用变压器降低到138000伏特才能进城。在城内还有更多变压器进行第二次降压,把电力输送到住宅区或者商区。最后一次降压就在马路边完成,输出电压是120伏特或280伏特。
2.信号电缆

混合光纤和同轴电缆是信息时代的典型产物,电信和有线电视系统利用这种新技术保障一些纽约市民的日常需求:ATM取工资、购买成人电台、收发色情邮件等。
① 同轴电缆
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和美国有线电视公司拥有纽约地下数百英里长的电缆,这种同轴电缆安装简单、寿命长,但是当纽约市委想给它们升级的时候,会经常发现附近就埋着天然气管线或电力电缆……
② 通信电缆
纽约电话公司在报告书里注明拥有纽约地下51000000公里长的电缆,这个数字我们没搞错,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安装成本极低。今天这些线路中还混合了同轴电缆和光纤,只要纽约还有人往云端上传裸照,这个数字就会持续增加。
③ 信号电缆会利用废旧管道
一些管线经常改道,比如净水和天然气,如果遗留下的铸铁管方向与电信电缆的铺设方向大致相符,工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事儿省钱、省力,但是我们希望这不会扰乱他们的登记工作……
3.水管

每天都有5300000000升净水从纽约北部的蓄水系统流进城里,这个庞大的蓄水系统包括德拉威尔系统、凯特斯科尔系统和克罗顿系统。幸运的是这些水只需要靠重力流动即可,除非要输送到6层楼或更高的地方。
① 蓄水系统数字
克罗顿系统
建成于1842年
源头:12个湖泊、12个水库、3个可控大坝
供水量:10%
凯特斯科尔系统
建成于1927年
源头:2个水库
供水量:40%
德拉威尔系统
建成于1967年
源头:4个水库
供水量:50%
② 水压调节阀
没有这玩意儿,纽约市民洗澡时就会感觉被针扎一样疼,或者他们的杯子会在水龙头下碎成渣。这些调节阀连接着雄伟壮观的7米管道和社区管道,最后再把水导入19到203毫米直径的家用管道。
③ 三号管道计划
这一计划从1970年进入建造阶段,是纽约城历史上最昂贵的基础设施计划,该计划竣工后,将引入韦斯特切斯特县肯西科水库、希尔维尤水库中的蓄水,并且连接纽约城内每一个站点。在三号管道系统建成之前,一号和二号管道系统甚至不能大修。
④ 代价
为了保障纽约人民日常用水,纽约市政府甚至买下了纽约城外的土地,为了建水库也拆迁过城镇。为了出台保护上游水质的法律,纽约是政府还曾经派人到国家环境保护局游说。
⑤ 谁是沙猪(Sandhogs)
100多年前,在纽约城地下修建水管的人获得了这一“光荣称号”。屈辱地背了100多年,现在他们的装备高端多了,随便从裤裆里掏出各种钻头,今天纽约人民给他们的昵称是鼹鼠。
⑥ 漏水
这事儿归环境保护部门管,员工顺着管线不停用声呐监测管道,当然也有声呐也检测不出哪漏水的情况,那时候就靠1874年绘制的地形图和经验纯蒙……
4.供暖管道

在电影里井盖喷出的热气掀起女主角的风衣裙摆,其实在夏天你也能看到这些蒸汽。在1882年,为了减排居民自己在家烧煤产生的废弃,纽约市政府开始动工安装这个巨大的中央空调一样的供暖管线。今天,这摊儿事也归联合爱迪生公司管。
① 早期管线
纽约蒸汽供暖公司成立于1882年,这公司早就被并购了,现在纽约城地下有不计其数的废旧管道。
② 管道破裂
联合爱迪生公司在1936年接管了城市供暖工作,尽管每年会彻底进行一次检修保养,但是要想在众多管线中找出那里漏了,这要花很多时间,更别提预测了。
③ 水锤现象
1993年,格拉姆西公园地下的管道曾经发生过崩裂事故。由于水锤现象,204摄氏度的蒸汽与相对低温的冷却水相遇,导致管道崩裂,当场杀死3个人。这种事故本来完全可以被避免,但当时为了减少开支,一些熟悉老管道情况的老员工被辞退了。
④ 石棉
目前有大量供暖管道包裹着可致癌的石棉,但是平衡一下风险,与其在更换材料时挖出石棉,污染工人和市民的工作生活环境,还不如埋着。
5.天然气

支撑纽约城的很多资源都来自很远的地方,比如天然气,从2896公里以外的墨西哥湾天然气田一路输送过来。
① 连接市民家里的管道
天然气从两个站点进入纽约城,74号大街和134号大街,从这里开始天然气进入复杂的细分管线网络,最后流进居民家中地下室管道里。天然气燃烧时,火焰温度是过去人造燃气的两倍,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每家每户都要买新的炉子。
② 木制管道
直到上世纪50年代,纽约城的燃气管道还都是木制的,对于湿润的人造燃气来说这不成问题,但是天然气更干燥容易发生泄漏。第二代管道是铸铁管,今天都被塑料和钢材替代了。
③ 过去的人造燃气
当年这玩意儿挺糙的,人们用煤矿、石油,甚至是鱼油制成人造燃气,带来了不少污染。
④ 压力问题
远距离输送天然气必须依靠增压,在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四根输送管道直径都是1067毫米,进入城区后管道直径会缩小以维持压力,最后在进入天然气炉时,那根管子只有25毫米宽。
6.老旧管线

在纽约城的地下世界里,并不是所有老旧管线都等于垃圾,一些铸铁管道仍然供暖,于1917年建成的一号管线系统仍然在输送净水,就算废置不用的管道也有它的历史价值。
① 都市下方的文物
动物尸骨、刀具、餐具,甚至碎酒瓶子,这些东西让历史学家可以还原200年前纽约人的生存状态。
② 文物保护
就像雅典或者耶路撒冷,纽约人不断在废墟上建造新的城市,有时现代化甚至会为了向历史致敬暂停一下,比如房地产商经常会突然发现楼盘所在地下面有个17世纪的墓地,于是变更开发计划。现在这个被保护起来了,定名非洲奴隶墓地。
③ 在闹市发掘
一部分下曼哈顿区的土地是由沉船和土石堆积起来的,在华尔街的一次挖掘工作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木刺,也许就是当年一片栅栏的残骸,而华尔街这个名字正来源于那一段栅栏。
第二层:地下9米至地下60米

和第一层相比,这一层就不会显得那么拥挤了,而且管道的尺寸远比上一层要粗壮得多。在你可以看到63号街的铁路管道,虽然坐地铁的时候没啥特殊感觉,但是在建造时工程师们可是冒了个险。除此以外,这一层有:
7.地铁系统

纽约地铁可以算是一座涂鸦博物馆,今天这里对涂鸦几乎毫无限制。不过年轻人的发泄方式好像变成在列车玻璃上刻字了……
① 安全系数极低
如果你没听说过、目睹过或者遭受过地铁里的犯罪行为,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纽约人。不过最近几年地铁犯罪率出现了明显下降,不过作为一个聪明的乘客,请自觉遵守以下几点:不要与其他乘客发生眼神接触,保持冷漠,远离争端,切忌乘坐一趟几乎没人的列车……
② 工程冒险
当初在挖掘63号大街的通道时,街道、河流、地铁通道出现了交汇点,为此工程师冒了一个险。他们先清理了东河河道,然后在河底实施了一次爆破,炸出两个巨大坑洞。工人们迅速把地铁通道的两节,也就是两段巨大的管道吊进坑洞里,随着水流不断涌入,坑洞内的潜水员还要负责指引管道吊进了正确的位置。最后管道内被加入空气,然后在管道上面结结实实盖了3米厚的岩石……好在到今天也没出事故。
③ 第一段地铁
纽约的第一段地铁是非官方的,于1870年开放,经营者是《科学美国人》杂志的编辑阿尔弗雷德·伊利·比奇。当时地铁速度是16公里/小时,但是对人们来说能乘坐这玩意儿已经是一大乐趣了。比奇还曾经在站台上布置精美的大吊灯还有钢琴,但是他的死人地铁公司还是于1874年破产了。
④ 流浪汉
鼎盛时期美国地铁线路里住着5000个流浪汉,后来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介入,很多流浪汉喜迁新居。虽然现在流浪汉人数没有那么多了,但是地铁线路检修员还是看到一些流浪汉甚至在废弃线路里过上了农耕生活……
8.下水道

虽然提到下水道人们会想到歌剧魅影或者老鼠在恶心的污水里游泳,其实纽约下水道里99%的组成部分是水,这么一想似乎就干净多了。经过污水处理,这些水还会得到再次利用。
① 污水过滤
污水首先会经过巨大的过滤系统,就好像是大号的金属梳子,把可能堵塞管道的垃圾过滤掉。大多数情况流进污水处理厂的水看起来就像是从水龙头里流出的清水。
② 污水流向
家庭污水会不断汇集起来,经过更大的管道领过正片街区,最后经过北河污水处理厂的加工流进哈德逊河。就算是在今天,如果纽约下暴雨污水也会从下水管道里溢出。
③ 化肥
沉淀下来的污泥会被收集起来,在30℃下烘烤三周,有些污水加工化肥的巨大消化池高达18米。这期间细菌把这些污泥转化成可降解的而且含有养分的泥浆,经过干燥搅碎,就可以生产出有机肥料了。
④ 能否泡个澡?
一般情况下污水流动速度比较慢,细菌会消化一些固体可溶解物质,这些细菌就附着在管到底部。在流入污水处理厂之前,这个过程会自动完成65%的净化工作。
⑤ 禁忌
刚才提到过纽约城的用水早高峰,在这个时间段工人们绝对不会进入下水道进行作业。这时候不仅水流本身很快容易滑倒磕碰受伤,而且大量排泄物的涌入会让管道内聚集一些可燃、易爆气体。
第三层:地下60米至地下243米
在这一层里有纽约最深的建筑工地——三号管道计划的施工现场,这套线路建成后纽约城饮水难问题将一劳永逸地解决。除此以外,这一层有:
9.基岩

如果你想挖掘到纽约城下的基岩,这事儿难度可不小。从中央公园到摩天大楼林立的商区,所有这些都直接坐落在基岩上,其他地方基岩都呈现下沉状态,只有在运河街回复到地表,开发商就是在那里建造的世贸中心。
① 冰堆土
纽约城处在一个巨大冰川的边缘地带,冰堆土被大量堆积在这一地带。在基岩以上,如果冰堆土土层过厚是不能建造摩天大楼的。不过经过常年降雨这些冰堆土正变得越来越肥沃,纽约人的解决方案是把高大建筑迁移到下曼哈顿区,那些盖不了高楼的地方干脆就建大型公园。
② 深层岩体
纽约城下的一些岩层是随着大西洋一起形成的(那是4.5亿年前的事儿),经过北美洲和非洲原始大陆的碰撞最终被推挤到现在纽约城的位置。如果你挖一块马哈顿北部岩峭的石头,再从东非大裂谷挖一块石头,你会发现这两块石头没啥区别。
③ 地震
很多地震学家都认为纽约莫名其妙地躲过了一场5级以上的大范围地震,或者这场地震仍然在酝酿之中。不管怎样,纽约城地下的管线可禁不住任何大地震,如果那一天到了,纽约市民只要走上街头就可以看到真实的灾难片。
10.深层水

如果你还记得刚才提到的“三号管道系统”,它就位于地下70层楼深处的地方,这条全新的纽约净水线路此时此刻就正在施工中,光是它的主干道就有97公里长。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好吧,作为耐心的福利,附上一张等比例模型图。

来源:中环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