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要讲好流域治理的“中国故事”——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
10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工程院与美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的2016城市可持续建设国际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的工程院院士聚集一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丹尼尔·牟德分别通过视频致辞,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赵宪庚、美国国家工程院涉外秘书长露丝·戴维、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0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工程院与美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的2016城市可持续建设国际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的工程院院士聚集一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丹尼尔·牟德分别通过视频致辞,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赵宪庚、美国国家工程院涉外秘书长露丝·戴维、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城市可持续建设国际会议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创办,首届会议于2014年在美国举办。2016城市可持续建设国际会议为期3天,各位专家围绕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理念、亚洲乃至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议题、未来城市可持续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在百忙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阐述了他们在环保领域的独到观点,并对深圳可持续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作为全国流域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技术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孟伟与深圳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有很多国家级项目、地方服务项目都是在深圳开展的,见证了深圳的发展。18日,在2016城市可持续建设国际会议举办期间,孟伟在百忙当中接受记者采访,对深圳水环境治理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孟伟
孟伟希望深圳要为全国探索流域治理的经验和模式,讲好流域治理的”中国故事”。
水环境压力是深圳面临的突出问题
孟伟说,深圳具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有山有水。但深圳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降雨量大,水资源总量也不小,但季节性很强,蓄水能力比较弱。深圳自然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但随着改革开放,深圳也面临着很大的水环境压力,已经成为近十几年来的突出矛盾。
“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不仅在经济上总量大、贡献大,而且亮点还多。”孟伟认为,近些年深圳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深圳市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把握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的阶段性的特点。因为到了今天,深圳市再不转型发展,面临的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可能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重大障碍。
孟伟对深圳的大气治理给予充分肯定,在大气污染治理上深圳市先走了一步,也为国内探索了比较好的经验。他说,深圳在大气治理方面是全国最好的城市之一。PM2.5年均提前三年达到国家治理要求。但是也要注意到,虽然深圳的PM2.5控制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指标,但是臭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开始渐渐显露出来。
“深圳市主要领导提出要把深圳发展得更快、更好、更美。我想这不是一句口号,更快,深圳市已经做到了;更好,还面临挑战;更美,更富于挑战。”孟伟指出,从目前来看,水的问题,是深圳市政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水环境污染要切实做好顶层设计
孟伟说,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不光老百姓有这个需求,深圳市政府也有这个责任。在中国也能实现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不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我支持把深圳发展得更快、更好、更美的想法,但现阶段应该把更好地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孟伟表示,只有有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才跟深圳市在国际的知名度相匹配。"如果人们来深圳看到河流呈现黑臭特点,在河边不能嬉水,很多水还要外调,这不符合一个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深圳市民也不会期望这样一个家园。"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水污染治理?孟伟说,近两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下大决心,花大成本,试图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这个初衷是好的,目标也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如何做得更好,还需要切实做好顶层设计。
"我知道,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针对水污染治理签订了战略协议,希望用外部智库力量来开展水环境冶理。我也知道,省政府与环保部签订了战略协议,要把茅洲河、汕头的连江作为省部合作,综合整治水环境的示范试点。孟伟说:"把茅洲河治好,也是给政府和老百姓以信心。我认为这个点选得好。"
深圳要为全国探索流域治理经验
深圳市水资源要靠外来为主,做好区域协调,是深圳市需要做好的一个实际问题。孟伟建议,深圳市水环境治理尊重科学规律,通过投资治理达到利益最大化。每一条河流都是有生命的,就像一个人一样。上游,一定是以保水、产水为主。深圳有这样的特点,水资源需要从外面输血,那么,深圳市坚守50%土地开发红线,来增加保水能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定这个理念,千万不要想着用土地资源来换取开发的空间。中游,我们一般讲要人水和谐,不能让城市片区有黑臭水体。
孟伟认为,深圳饮用水源的保障总体是比较好的,现在最突出的矛盾是城市片区水体的黑臭问题。那么,治理一条河流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一定是健康的。为此,孟伟建议,深圳市在水污染治理中一定要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治理中要注意要保持水体的物理完整性,也就是说要保持它的面积、形态和自然结构,要在健康识别的基础上来解决污染问题。
"因此,我们在水污染治理中,要把生态功能的识别、评估和保护目标的确定作为第一步,不能盲目治理。同时,通过制度设计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责、权关系现顺,各负各的责。"孟伟说,总的来说,在治河理念、技术思想、政府和企业就当履行的法律责任和监管模式上,深圳市应该在治污过程中先行一步,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治污在全国建立起来一个环境保护的新模式,而深圳在这方面特别有条件先行一步,为全国探索流域治理的经验和模式,向全国去传递.
"我认为这是深圳市人民的希望,也是深圳市政府就当担负的责任。"孟伟表示,深圳市的建设发展决不仅仅是深圳市的事,还是全国的事,深圳市就应当讲好这个"中国故事"。 来源:深圳新闻网
伦敦:全流域治理泰晤士河污染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曹方超
为了有助于全流域治理,英国政府还建成一个新的水务管理部门——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负责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水务管理局有权提出水污染控制的政策法令、标准,有权控制污染排放。在河水治理的过程中,水务管理局积极协调与各个部门以及公众的合作关系,污水处理厂还对市民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桥梁,使公众对政府在污水处理系统方面的投资有清晰的了解。
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科茨沃尔德希尔斯的泰晤士河被誉为英国的“母亲”河,全长346公里,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近代以来,泰晤士河不但供应了伦敦两岸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和水产品,同时也对英国航运外贸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泰晤士河孕育了伦敦的繁华”的说法也成为了普遍共识。
但是,随着英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内,加之沿岸又堆积了大量垃圾污物,使该河成为伦敦的一条排污明沟。作为伦敦地区主要的水源地,泰晤士河的水质直接影响着伦敦居民的健康和生命。1858年夏季泰晤士河“恶臭”大爆发,此外,由于伦敦饮水遭受污染及清晨常有大雾弥漫与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混合,多次爆发了霍乱大流行和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其中仅丧生于霍乱者达3万余人。
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重点关注河流污染问题,并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治理过程。总体来看,泰晤士河的治理可分为两个阶段:1852年至1891年是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第一阶段,修建了两大排污下水道系统,基本确定了河流污染治理的规划。1955年至1975年进行了第二次治理,这是对泰晤士河进行全流域的治理,对泰晤士河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全面修复。
第一阶段:建立排污系统
1866年,英国皇家河流污染调查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泰晤士河从克里科雷德到伦敦排水系统端点这一段河道,因沿途城镇、村庄与住户排放的污水不断注入其间,使得河水总是污浊不堪。有不少的造纸厂、制革厂等工厂企业的废水也流入了泰晤士河。不仅流入泰晤士河的地表水未经任何处理,而且各种动物的尸体顺流而下,直至腐烂而成垃圾。这一区域的所有污染物,不管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全都进入了泰晤士河,泰晤士河也就无可阻挡地成了藏污纳垢之所,同样是这一河水,在受到如此严重的污染之后,却又被抽取,用沙过滤后,输入伦敦,供家庭使用。”根据此份报告可以看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各种固体废物是造成泰晤士河污染的主要原因。
同时,出于对水利资源、供水以及廉价水利交通的需要,伦敦大量的煤气工厂分布在河流两岸,制造煤气所产生的废渣排入河流也是导致污染的重要原因。
为了有效缓解污染所带来的危机,英国政府首先采用的是立法与建立地下排污系统两大方式。
1858年英国议会通过的 《大都市地方管理法修正案》,其中特别规定限制污水排入泰晤士河。1876年英国议会通过《河流防污法》,这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水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
同时,1858年,主要职责为在伦敦主城区河段建立隔离式地下排污系统的 “大都市工务局”也开始正式行使职权。其在泰晤士河南北两岸建造了两套庞大的隔离式排污下水道管网,以汇集两岸的污水,然后在泰晤士河离出海口25公里处从南北两侧注入,排入北海。这一下水道系统在1874年投入使用至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泰晤士河伦敦区河段的污染状况。这一做法对伦敦污染治理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却将市区的污染问题转移到了伦敦下游的河口处,每逢海潮上涨,出海口的污水又会回流到泰晤士河。英国政府围绕“排污”进行治理的第一阶段只将污水从上游转移到了下游,并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住水污染的恶化趋势。
第二阶段:实施全流域治理
进入20世纪,伦敦的人口激增,同时,合成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也对泰晤士河的水质造成了极大影响。到1950年,河水达到了完全缺氧的程度。数据显示,1950年贝肯顿和克罗斯内斯两大污水库日平均流量分别仅有90万立方米和45万立方米,而生化需氧量却高达240mg/L和80mg/L;在距离伦敦桥下游40公里的河段内,河水中的溶解氧在1893年到1910年期间高达25%,而到了1950年左右几乎为零。
在此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对泰晤士河再次进行全面整治,首先,这一时期,政府颁布了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对各种违规行为的司法监禁或经济制裁等处罚规定,先后颁布了《河流法》、《水资源法》、《水法》、《污染控制法》等法律法规,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及时加以修订。逐渐形成了河水治理从供水、截污排污、废水处理、河流整治、水质改良,一直到管理体制的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
其次,英国政府还实施全流域治理,对整个河段实施统一管理,把190多个小型污水处理厂合并成15个较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并对十九世纪末建成的位于两大下水系统末端的污水处理厂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污水处理厂。
同时,为了有助于全流域治理,英国政府还建成一个新的水务管理部门——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负责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水务管理局有权提出水污染控制的政策法令、标准,有权控制污染排放。在河水治理的过程中,水务管理局积极协调与各个部门以及公众的合作关系,污水处理厂还对市民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桥梁,使公众对政府在污水处理系统方面的投资有清晰的了解。不仅如此,水务管理局还设有专门的研究部门,雇员中有20%的人员从事研究工作,有助于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随后,伴随着英国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一批对河流污染造成重大影响的煤气厂、造船厂等也被相继关闭。
经过百余年的治理,如今泰晤士河已不再是“恶臭河流”。20世纪80年代,其河流水质已恢复到17世纪的原貌,再次达到饮用水标准,百余种鱼类重新回到了其中。
2016最HOT水业环境公众号推荐 :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