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莱茵河如何实现“死而复生”
莱茵河干流全长1320公里,是欧洲继伏尔加(Wolga)河和多瑙(Donau)河之后的第三大河;流经瑞士、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家,被称为德国的父亲河。
莱茵河这条“映照着整个欧洲历史和文明的辉煌与自豪的骄傲之河”从18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莱茵河水资源环境进一步恶化。到了70年代,伴随着德国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激增,城市化步伐加快,莱茵河的生态灾难也达到顶峰。大量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排入河中,河水中溶解氧含量极低,莱茵河基本丧失自净能力。
“生存还是死亡?”德国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开展莱茵河流域治理。1987年,开始实施旨在保护莱茵河的“莱茵河2000行动计划”,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出现改善;1992年,莱茵河所有污染物实现了50%以上消减率的目标,部分污染物排放减少了90%。作为治理效果试金石的“鲑鱼2000行动计划”效果显著:1990年,鲑鱼出现在莱茵河支流;1994年,鲑鱼鱼卵在同河段被发现。2003年,河水基本清澈。水中溶解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非点源污染实现有效控制,河水富营养化明显改善,水体中氯化物显著下降,重金属浓度控制在较低水平。莱茵河“死而复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莱茵河几乎年年面临的洪水问题,再次引发了关于流域水管理的新讨论。2001年1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莱茵河流域国家部长会议上,总结了莱茵河流域近50年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经验,尤其是近10年来相继开展的一系列流域管理行动计划的成果,批准实施以莱茵河未来环境保护政策为核心的“Rhine 2020——莱茵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计划”。这项计划由进一步改善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改善洪水防护系统,改善地表水质和保护地下水4个有机的和相互关联的计划组成。(靳亮亮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