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建设海绵城市倒计时

有着“山水之城”之称的重庆,将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重庆晚报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局获悉,最新制定的《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将在主城5473平方公里内构建四大海绵功能区,把主城建设成“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海绵城市规划通过审议 何谓海绵城市?简单来说,海绵的功用就是既能吸水又能挤水,而海绵城市与此类似,大雨洪水来了接得住,天干地旱时候能“挤”出水来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建设海绵城市。为此,按照市政府有关安排,市规划局会同市建委开展了《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过程中,听取了主城各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提交市规委会专家委员会进行了咨询,并向住建部作了专题汇报,2017年1月6日通过市规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2017年3月20日通过市政府第159次常务会议审议。70%降雨就地消纳利用 规划总结了重庆主城区山水生态空间足、雨急坡陡径流快、土薄高湿持水难的海绵城市自然特征。综合考虑自然特征、环境容量、建设投资及政策要求,提出主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为不低于70%,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不低于50%的目标。规划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态优先、趋利避害、经济合理、统筹协调、流域管理、长效保障”的原则,结合重庆自然特征,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将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实现“水体不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
规划将主城区划分为80个流域排水分区。综合考虑各分区水体水质、建成区比例、合流制管网比例、内涝比例等因素,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至各流域排水分区。
近期重点建设200平方公里 规划利用径流通道串联山系、水系、绿系,形成重庆特有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将主城区划分为海绵涵养区、海绵缓冲区、海绵提升区和海绵修复区四个海绵功能区,分别提出管控指引。其中海绵涵养区规划共计2578平方公里,占主城面积的47%,主要包括四山即缙云山山脉、中梁山山脉、铜锣山山脉、明月山山脉,以及连片山体和城中山体,主要功能是水源涵养,措施主要是打造陂塘系统和生态恢复。
海绵缓冲区共计1670平方公里,占比30.50%,主要是除山体之外的非城镇建设用地,将通过构建农田林网、调蓄塘起到调蓄和缓冲的作用。海绵提升区主要是主城594平方公里的未建区域,占比约10.80%。目前631平方公里的现状建设用地,则被规划为海绵修复区,主要通过修复渠化河岸、改造下垫面等措施进行生态功能的修复。
规划结合次级河流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建成区改造、新区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划定海绵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
重庆晚报记者 陈富勇
新闻链接
瑞士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浇花、洗衣等。
德国
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
新加坡
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新加坡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据中新社
(重庆晚报)
主城将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
本报讯 (记者 蒋艳)下暴雨时,马路上能“看海”;炎炎夏日,中心区的气温比其它区域高好几摄氏度……今后,这些烦人的情况有望得到改变。昨日,市规划局发布《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下称“规划”),将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70%的降雨可就地消纳和利用,防止下雨内涝并缓解“热岛效应”。
现状如何?
山地城市,雨急坡陡流得快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建设海绵城市。2016年初,住建部要求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为此,市规划局会同市城乡建委开展了《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重庆是一座山城,与平原城市建“海绵城市”有所不同。“我们要建有山城特色的海绵城市,因地制宜地来制定规划。”市规划局专家介绍,重庆城市的自然特性很有特色,主城区的地形高低落差大,雨急坡陡径流快、土薄高湿持水难,也就是说雨水流失非常快,但山水生态空间却非常足,也有很大的消纳和利用空间。
如何改善?
就地解决,消纳利用7成降雨
我市将规划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据介绍,规划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态优先、趋利避害、经济合理、统筹协调、流域管理、长效保障”的原则,结合重庆自然特征,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七成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具体来说,规划综合考虑自然特征、环境容量、建设投资及政策要求,主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为不低于70%,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不低于50%。
如何实施?
分区管控,划四个海绵功能区
结合次级河流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建成区改造、新区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划定海绵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将利用径流通道串联山系、水系、绿系,形成重庆特有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将主城区划分为四个海绵功能区,即:海绵涵养区、海绵缓冲区、海绵提升区和海绵修复区,分别提出管控指引。
此外,规划还将主城区划分为80个流域排水分区,综合考虑各分区水体水质、建成区比例、合流制管网比例、内涝比例等因素,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至各流域排水分区。
未来如何?
提升品质,大雨不会形成内涝
规划通过净化优先保安全、高蓄坡滞低缓排、渗透回用促循环、山水林田城相映、立体海绵惠渝州五个规划策略,构建“立体海绵系统”。而且,海绵城市将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海绵设施与生态景观融合,整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将大大提升。
并同步制定了《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更具体地指导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未来,将实现“水体不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真正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海绵城市
水循环
收集与释放
示意图
实施河流综合治理工程
建设拦水坝、谷坊、生态缓坡、湿地公园
建设河水分段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
实施公园景区改造提升工程
增强山体公园雨水渗、蓄、用功能
在小区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及透水性停车场
加快改造既有废旧供水管网、降低可供水漏失率
■相关新闻
悦来新城全国首批试点
今年完成国博中心改造
早在两年前,重庆就启动了“1+3”试点工作,以两江新区的悦来新城作为1个核心,万州、璧山、秀山作为3个辐射带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2015年,两江新区悦来新城,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之一。2016年,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启动;2017年,计划完成约19.8亿元投资,比如完成国博中心海绵城市改造工程、生态城中心广场、海绵生态展示中心等具有代表性的海绵示范项目,完成第一批海绵型居住小区的改造工作,全面推进“一江两河”生态整治工程、生态城滨江公园等亮点项目建设工作。
悦来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来,已成为市民周末度假休闲之地,海绵设施集功能与景观于一体,温度平均比市区低1-2℃。随着试点建设的完善,其将形成“四山双脊四十丘、千溪百湖汇两江、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城市风貌。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重庆晨报)
黄正军主持召开庆阳市海绵办公室主任办公会 研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原标题:黄正军主持召开市海绵办公室主任办公会
中国甘肃网3月31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张昶昶) 3月28日下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正军主持召开市海绵办公室主任办公会,听取市海绵办关于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情况汇报,研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黄正军指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市海绵办在前期准备、规划设计、项目推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进展相对缓慢。市海绵办和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加快推进试点各项工作。
黄正军强调,今年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一年。市海绵办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快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市区正在建设的样板项目,要按照“先易后难、样板先行、节约投资”的原则,做出特色,建出亮点,为我市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树立典范。要整合国土、林业、水务、旅游、水保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努力将火巷沟、张铁沟、小崆峒三条沟道打造成为集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湿地、地质公园。各相关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全力以赴配合市海绵办抓好项目推进,确保如期完成试点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