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我国,尤其是缺水城市没能建立起良好的中水(再生水)利用系统?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开发中水利用;美国从80年代也开始开发;中国从1980年开始研究中水利用,1983年制定了《建筑设计中水利用规范》,1990年开始在北京试验性地建设中水管网,1993年在大连、青岛、天津等几个城市推广,1998年向全国普遍推广。可以看到其实很早就开始开发了,但不成气候的样子,日本已经实现单栋建筑物的污水经处理后仍回用于该建筑物,主要用作厕所冲洗,而北京很多拥有中水设备的小区业主却纷纷弃用中水,理由是味大……城市绿地浇灌的利用应该要好一些,浇灌和小区用的应该不是一套系统,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系统,尤其是小区的自循环,难点在哪些地方?
34 个回答

中水的循环使用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有效地推广,美国日本研究的比较早技术上有优势但不代表应用上广泛。希望题主不要盲目崇外。
回归主题,那么中水的处理肯定是要去普通杂质(颗粒)、去化学物质,并且根据应用等级除菌。
首先过滤可能是一层沙子或者颗粒岩石(sand and lava rock filters),当然少不了木炭。 然后再经过特殊的生物质过滤,活性炭层,增氧层和厌氧层。技术上我并不是十分了解。
那么中水循环利用系统为什么不能在中国推广?
首先结合国情,对于城市:住房环境依旧是集中式小区高层为主,建筑群密集,中水回收后在哪里储存解决不了,地下有限的地方可能都成车位了。而外国一些中水利用较好的地区都是自己的小别墅,可能在自家院子底下就挖好地方了,回收利用起来非常方便。

回到中国,中国现在都是巨型城市,如果考虑在城市周边建设处理站,那么就要有较长回送管道,这个回送管道是与正常用自来水有区别的,这个管道的水可能要连到马桶冲水管道,可能要连到农田,或者可能要连到洗车房,就是说建筑物要有两套供水系统,那么这个建筑成本略大且小复杂。就拿现在各大城市下大雨就发水的问题,爆出来好几年了,依旧没有解决,实则解决不了,那么一个下水道都动不了,怎么再铺设管道呢。
其次就是水价的问题,国外水价高,居民用水成本大,而国内水价较低。那么国外自家或者某一区建一个中水处理点可能超过10年就开始省钱了,可是在中国建一个20年才开始省钱,那么肯定积极性不会很高。这就好比发展海水淡化一样,海水淡化技术很发达,条件很充足,为什么要南水北调而不是海水淡化,因为成本不同。
技术的问题不太想说,有需求就有技术。没需求技术发展不起来。但是技术的好坏决定中水利用的规模,技术与标准从来都是一体,现在我国没有相关标准参考量,意味着不知道什么中水回用是达标的,以及达什么标,洗衣标?还是洗车标?还是生产标?
然后就是意识的原因,意识的原因有主动有被动,水价低就没有必要节水,如果你中水处理完的水价高于了正常水价,那可能农民和工厂也不会去用。
我国一些大城市缺水严重,中水利用有极其巨大的潜质,中水的利用势必要有政府的支持,中水利用在中国势必会是一个趋势,只是条件还不成熟。

谢邀。
最近给某排水公司总工电话,他说他忙着卖中水呢。我说好卖么?他说不好卖,因为中水的对手是自来水。
好吧,中水的问题很复杂,如果说仅仅是钱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北上广都用不起?
如果是基础设施规划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浇花浇草只需要大罐子车拉动都不能用上?
所以,中水的问题很复杂,资源价格没捋顺是个源头,有的人还免费开采着地下水,有的人用行政力量找水,所以,中水的定位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就有了不同的位置。也就有了我开篇电话说的,中水不像中水,自来水不是自来水。
除了价格没顺,硬件跟不上也是个问题,其实也不能怪硬件,这是个投资回报的问题,一毛钱的中水、自来水差价,那得多少日子才能收回成本啊。
还有中水引发的其他各类并发和拒绝的理由,核心都在源头上。你知道,水也是产品,水质水量产生的经济学是这个产品线上面的两个关键。
水不值钱

感谢邀请.
就我所知的回答一下吧. 首先,我在北美地区还没有看见给小区提供的中水系统. 原因主要如下:
1. 没有配套的管道铺设, 特别是老式的小区.
2. 小区每户每月的用水量不大, 平均一个月也就3000 gallon左右,还是相对house标准而言
3. 水公司每年都会出具水来源资料,包括水的硬度,酸碱度给人参考. 自来水的价格也不是特别高,特别是水源丰富的地区.
4. 中水只能用于特定的场合, 比如冲洗厕所, 浇灌等, 用于冲洗类,对于厕所的规格要求和使用普通水也不一样, 因为中水腐蚀高,含颗粒大. 用于浇灌的话,水会冲刷进入江河等自然循环系统, 酸碱度是否适应作物生长, 进入自然循环作为饮用水源头是否合适还有待考证.
中水实际上更适合工业上循环利用, 一个是工业上水用量大, 对水质要求不高, 对于居民来说,除非水价非常高,否则新增铺设管道, 维护(由于水质,对于硬件损耗更大), 以及各个终端的更换(厕所,厨房使用更大的排水口),得不偿失.
我在家搭建过自己的雨水收集系统, 粗略的算过经济账,我的水桶是两个80gallon的大桶, 如果我每周的大水桶都蓄满水而且全部用掉, 一个月可以节约5-6美元. 然后我搭建这个系统的钱需要2年才能收回, 这个例子可供参考.
在经济层面,如果不是政策大力扶植的话,估计没有一个水公司愿意提供中水服务的吧,因为没有利益
这个问题其实首先,问题就是错误的。
中水的概念其实很大,可能最早起源与日本,除了上水、下水之外的都是中水,在国内基本就是指回用水或再生水。
中水在我国工业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电厂冷却水、钢厂冷却水等很大企业的冷却水和其他用水都用中水,大城市的景观用水、洗车水等也有用中水的。中水来源包括城市生活污水、煤矿矿井水、工业废水等。
在居民生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这是事实。原因我总结有这么几个:
1、钱。不是简单的说是缺钱,而是我们的社会发展还没有到这个水平。城市里没有几个成功推广中水的,而我接触的有些企业生活区,虽然很偏远,但是却成功的推广中水应用,即解决了缺水问题,又减少了企业排污费用。
2、观念。城市居民自身文化水平差别很大,观念很难统一。例子同上。
3、安全性。在一个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文化水平差别很大的城市推广中水,安全风险非常大。
4、工程复杂性。在你家多装个水表,多装一套进水管道,你高兴不?
另外,需要提的是标准规范的制约。某些缺水城市有技术上合格的中水资源,想作为饮用水,但是按现行标准规范,生活饮用水必须满足相应水源标准,中水连做饮用水水源的资格都没有,如何利用。
我国的中水是回用的。只是回用率还没上来。没有数据,不知全国平均水平现在有没有达到15%。根据北京的“十二五”规划,期内应达到75%的中水使用率。
某些新建小区有中水使用管网,主要用于景观用水和冲厕所。城区大部分回用的中水都用于景观、工业等。在不需要特别投入的情况下,也都在努力使用中水。不过,由于自来水水价并不高,所以中水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需要理解的是,由于现下废水都是集中处理,已铺设的给排水管网没有考虑中水回用,中水的再利用就需要铺设附加管网。在已建成的城区内重新铺设中水管网不单纯是技术和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其需要考虑的成本远远大于技术和改造投资。

=_=呵呵,因为我们国家会从不缺水的贫困地区调水啊。
陕西缺水,但是还要往北京送水,而且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70%都是陕西的水,然后陕西关中缺水,再从更穷的汉中洋县调水呗
你知道作为一个汉中人,看见到处都是“保护水资源,一江清水送关中”的宣传牌内心是什么感觉吗?就是好像我们如果只是本地人喝水就不用保护了,尤其让陕南人不舒服的是专家在分析地震影响的时候完全不考虑陕南,说什么陕西有秦岭挡着,完全不用担心地震。=_=

南水北调和中水回用都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澳大利亚由于其被发现时候的偶然性,导致雨水分配极其不平衡,所以中水回用很彻底。我国采取的是南水北调工程,不是水利专业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
但是,有一个环境伦理学的问题:由于气候问题造成缺水,于是中水回用消耗更多的能源处理废水,于是增加了碳排放,于是对气候造成了进一步影响,进一步缺水……如此循环。
所以说不是中水回用就是环保的,要关注的问题是南水北调和中水回用哪个更实际,更低能耗,更适合国情。即使是中水回用,也是要将水收集,再运输回住处,也不说回用就能回用的。
其二,中水的处理技术问题,水中是否还有残留的微生物,病毒细菌等,对人体会有哪些危害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完善的研究的。所以很多国外地区回用的中水也只是用来洗车和浇花园,反而有些地方的中水比自来水还贵,但是国家还是会要求使用中水灌溉……
在我国,德国还是荷兰的公司曾经在内蒙古等两个地区实施中水回用示范工程,结果由于用户反映在厕所水箱的中水有异味,颜色发黄,被迫停止示范,改造成为自来水。说明短期内中水回用仍行不通。
综上所述,中水回用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而且并不是中水回用就是最好的环境资源循环利用,需要考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消耗,才能比较出不同节约水资源办法的得失。我认为我国环境领域还是有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的,环境保护并不是大家想象的无为。
回答涉及的一些知识来自读过的英文文献,如有希望进一步了解可以找我索取。

谢邀。没什么实际经验,看了其他答案,还是说一下个人了解的大致情况吧。。。手机码字,有空补数据
目前中水回用应该主要是采用集中式处理系统,然后提供给水质要求相对较低、用水量较大、输送成本较低的工业、景观、河道补水和环境用水以及城市市政杂用水等用水户。农业灌溉存在季节性需求变化大的问题。小区自循环成本回收难,一般小区中水日处理量在1000吨一下,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还很难达到居民对水质的要求,重点是很多人心理上还不乐意用
主要的限制应该是再生水的价格。对于工厂而言,投资管网成本较高,处理成本也不低,低价较难回收成本;对于用户而言,高价再生水不具有吸引力,不如直接使用自来水。其次是水质,不同用水户对水质有不同要求。

针对题主问题补充里提到的社区回用水答,并延伸至主题干答。
首先指出一下,上中下水分法最早就是日本提出的,中水回用日本也做的早。不过,日本虽有楼宇中水回用系统,其实际普及率高低还有待进一步确认。按照日本很多马桶带温水冲洗屁屁私处的功能来看,中水回用水质(河流水质)应是达不到要求的。(比如京都,处理水就是直接放流,不回用。东京也有类似情况。当然,还得先看看缺水情况再比才好)
相比之下,中国的楼宇、社区,一没有日本的合并净化槽,在中水回用系统处理之前少了净化槽初步净化这一步,对中水回用净化系统来说,压力山大,回用水质不能保证也不难理解。
二来,社区自循环,以北京为例,那是得小区物业自己管的,净化设备维护费用高昂,即便有政府补贴,靠1.0元/吨真真是不够的(倒是提价过,有了不高于3.5元/吨的指导价,实际还是按一块执行的)没有维护和用更好净化设备的动力,水质不稳定,堵管道,居民不愿用,恶性循环。
三来,管网。老社区管网改造难这种就不说了。其实还更在于,再生水回用对水质的需求非常多元,城市绿化,农业灌溉,居民冲厕,景观,对于水质要求非常不一。这些要求高低不同的水质需要分类管网吗?还是全部遵就高水质要求来(毕竟,谁也不想冒着被满是病菌的劣五类水溅到身上的危险,就为节省几个冲马桶的钱?统一管网只能符合最高水质要求)前者管网铺设是巨大难题,后者又回到处理成本增高上了。
四来,没钱,是真没钱。眼睛看得见的被那么多人挂在嘴边的雾霾不也就这么拖着,没见到什么值得称道的措施出来么,何况更少人关注的再生水?经济不发达地区不用提了,北京做好了么?西北,华北缺水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可人家不正兴冲冲地迎南水么?钱,你说哪去了。
五,麻烦先把自来水做好点,排放源头,污水处理厂出水什么的弄达标了好么?提标有段时间了,做到的有几家?出来遛遛呗 ̄ェ ̄
暑假在合肥做了个中水回用现状的调研 简单讲下自己了解的东西(>_<)
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
2007年合肥计划在滨湖新区慧园小区引进中水处理系统

但是今年暑假我们去调研时,据其物业管理人员所述,只有作为政府廉租房的七号楼在2009年安装了整套中水回用系统。与其配套的在楼外的设备(下图)并不属于他们维护,但是设备已经很长时间没人维护了,锁上面落满了蜘蛛网,估计里面有零件损坏很久没有使用了。因为他们没有钥匙,所以具体情况无从得知。
中水在中国的普及率并不高,不少人都不知道中水是什么,怎么来的,所以把中水引进各家各户,一方面意味着设计中在基础的冷水系统 热水系统 消防系统 排水系统 雨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中水系统,无疑增加设计人员工作量和开发方的成本,另一方面居民因为不了解而反对也是可以预见的=-= 而上面很多人提到的经济问题也很重要,如果是居民或者开发方买单估计没有人会愿意使用中水系统,所以大部分还是要靠政府... 这方面我也不怎么了解..
通过这次调研我觉得中水在小区作为非饮用水使用的另一个很大的障碍在于部分中水公司的售后服务做得不够完善,物业想参与但是无从下手(纯个人意见)



谢邀
大家不要纠结在小区和住户这个层面,他们的用水量是很少的。工业用水占自来水用量的1/2强,工业用水量中70%是低品质需求,很多城市已经建立起了从市政管道收集污水,市政污水处理厂与再生水厂完成净化达到工业回用水水质,并通过专用管网送至工业用户的再生水回用体系。
北方城市景观河道中的水质如果能达到景观再生水的标准,那么这个城市的环保工作已经很出色了,据我所知只有北京一家。
大城市周边的农用灌溉水,大部分采用城市排污河的水,这个算回用到食物链了-_-'

这个答案不算是回答题主的问题,就是个参考吧。
我之前住过的小区,是2001年建成的,建筑面积大约12万平米,配套了中水处理设施,中水管道也敷设到各家,直接倒马桶后边——本地似乎比较早就要求新建建筑安装中水管路。
中水处理环节似乎还采用了若干水生、陆生植物参与处理的方式。貌似在当时好像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是否实用不是很清楚。
但是这一整套设备,除了在小区建成验收和参加某项评比时运行过很短的一段时间来,基本上就没有投入正常使用,目前看似乎已经荒废了。
维护人员的工资,中和药剂的采购,管网维护,还有每年的检测等等费用,会亏损不少。所以根本没有动力去做。还不如把设备间改造后出租出去赚钱呢。



通俗点理解,拉完屎我是用纸擦的屁股,而不是用左手还是右手。





中水回用其实很麻烦的。一般都是单栋建筑物处理回用。如果像你所说的缺水城市建立中水回用,成本会很高。中水管线和给水排水管线不能混接。导致整个中水处理系统全部要重新做。如果是单栋建筑物中水回用那就省去了室外管线的费用,但是室内管线也是很麻烦的东西。
换句话说,你愿意有人来你家打洞为了建立一条新的中水管线,扒了你的墙,拆了你的砖,毁了你的装修还找你要钱么?以及在你买房子的时候,有没有中水管道会影响你的购房意愿么?
你觉得想想就应该可以的事情,要动用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动用巨额资金才能够完成。




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中水回用有一些问题,这个需要统一的管理和规划,现在政府都还关心不到这上面来,还有谁去做这件事情呢?
所以中国不是没有中水回用,但是大规模的玩这个,亲没这个必要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产生的中水量基本只能够满足城市日常维护和集中用水需求,倘若把市政再生水扩大到居民生活一般用水。一是水量上存在供应短缺,二是建设更大规模管网和入户管网,并不经济。
从水价上来看,再生水定价大约一元,自来水大约三元,在缺水城市,对于城市日常维护用水和其它集中用水,再生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尤其对于努力建设成为生态型城市的地区。



中水概念最早是工业使用中产生出来的,在居民的使用中设计员还是用工业的方法来设计,因工业无感官的极端要求,在处理方式上偏向化学处理。而居民小区对感官的要求极致,使用化学,生物,物理处理需要极大的空间,时间和流程。小区的不同水类分流,每道工序需要不同的工艺思路设计。这些设计不同工业设计,不同的水类需要不同管路设计,而不同管路体现的就是工艺,造价问题。比如厨卫管路和雨水管路不可同路,现在居民过多使用化学洗涤剂使原先的生物样本发生极大的变化,但是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这样,就算设计已经分开,使用者却没有分开的意愿和行为,而这些行为的结果都有可能导致后续设计的处理失效和成本增加。系统中预处理是个头痛的事情,预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艺的复杂程度。在沉淀和厌氧部分气体,生物的处理如果设计成开放式与当地的环境土质就有关了,这些对前期要求非常严格。而好氧部分在时间,空间让人无比的郁闷。如果人工注氧一个小时让100立方的水体饱和,只要一个水泵和100立方的空间的话,而采用自然注氧需要极大的空间布置和时间余量。这些都是国内的开发商肉疼的事。而对开发商来说环境的好坏已经转移到住户这里,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了,它就没有更新技术的动力了,只要应付下监管者就是了。一个体系要达到良好效果和只要有就可以,这是天地之别。国内开发商的开发土地的能力只能呵呵了。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