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里建污水处理站 中联环生发“葡萄串”效应
处理后的清水通过林间草地溪流进入湿地和水系,成为宾馆、社区、学校和企业附近一道风景
□本报记者丁南
凭阑自爱秋容淡,闲数残荷几朵花。处暑过后的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迷宫式的栈桥外天蓝水碧,三三两两的游客正悠闲地赏荷戏水。这不是普通的休闲景区,而是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的水污染治理“作品”。
占地85公顷的五缘湾湿地公园,是厦门最大的湿地生态园区,近年来因周边方圆几公里未拆迁村庄的排污,导致水体一天天恶化。按照原定规划,若要保证公园无臭味,需要每天补充至少4000立方米的原水,这让本身就缺水的厦门陷入两难境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5年底,与湿地公园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中联环污水处理站投入使用。这个17,000吨/天的生态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再生水的就地回用,不仅解决了五缘湾水系的“补水”难题,也让昔日水体恶臭的湿地公园重焕生机。
在厦门集美区中航城,一座掩映在绿树花丛中的新型污水处理站与小区比肩而邻,“中联环海绵城市王浩院士工作站”的牌匾熠熠生辉。污水处理站二层小楼前的木质平台上,放着一把太阳伞和一张咖啡桌,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异味的空气,俨然就是一座休闲场所。
污水站为何闻不到异味,听不到噪音,看不到污泥?这得益于中联环公司独创的分布式埋地组合生态系列技术,将污水处理站全部建在城市、小区公园或绿化地下面,地面部分只是配套一幢别墅式的小楼,不但不占地而且不破坏地面植被和景观。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德润说,“厦门水污染治理既有集中式老办法,又有分布式新思路。最近我在厦门看到一个个花园式分布污水处理站,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处理后的清水通过林间草地的溪流进入湿地和水系,成为宾馆、社区、学校和企业附近的一道风景。”
对此,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蔡明森也是感触颇深,“源头截污、就地处理、搞活水体、生态修复,它们零距离、零占地、零排放、零污染、零转输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厦门杏林湾流域面积209平方公里,流域内集美新城人口达79万,有商业区、住宅区、工厂、学校、医院、城中村等。在新城规划中,采用中联环的分布式埋地组合生态系列技术,同步建设了13座“分布式生态型水处理站”,分门别类收集各种污水,有针对性地下药方子,做到污水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回用,最终成为治理杏林湾水环境的利器。
据中联环公司总裁办主任朱仕聪介绍,厦门集美新城核心区污水再生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11,000吨,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集美新城软件园三期污水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16,000吨,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集美新城九天湖污水再生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15,000吨,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厦门新站片区污水再生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15,000吨,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此外,这种新型的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还延伸到厦门灌口三南路、后溪工业园等,就像“葡萄串”连成一线。
中联环董事长俞义泉则表示,中联环的“葡萄串”,也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创新机制,推进岛内外污水再生处理的一个重大布局。中联环建设的每一个污水再生处理站,都是藤系上的一个晶莹透亮的葡萄,让处理后的尾水就近消化,用于城市杂用水及水体补充。这种创新模式节省了传统模式需要建设的几百公里市政干管、十几座转输泵站,而且保障了整个流域环境,扮靓了厦门生态水系。
五缘湾湿地公园再生水处理工程
2016-07-27 浏览数:523次





滨水西岸再生水处理工程







集美新城核心区再生水处理工程





灌口风景湖再生水工程
厦门大学校本部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工程
处理站总图
处理站总图
处理站总图
再生景观水
再生景观水
领导参观再生水景观工程
领导参观再生水景观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