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碧水源模式:碧水源进驻四川美姑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 潜心膜技术 再生“一条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08  浏览次数:252
核心提示:碧水源模式:碧水源进驻四川美姑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潜心膜技术 再生“一条河”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碧水源模式:碧水源进驻四川美姑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潜心膜技术 再生“一条河”

碧水源进驻四川美姑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时间:2017-12-07

来源:碧水源

日前,碧水源成功中标四川省美姑县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市政公用工程PPP项目,总投资33.09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开发文化旅游市场,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多民族区域。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美姑县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对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悉,碧水源即将投建的美姑县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市政公用工程PPP项目,包含水与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绿色生态走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等14个子项目。碧水源在该项目中,不仅将会应用其领先的膜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升水体水质,还将利用其在城市和流域治理方面的综合技术优势和运营能力,为当地改善整体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碧水源不断加速完善环境保护产业链,成为我国环保行业的领军者,也是我国环保行业及创业板市值最大的企业之一。碧水源目前已将业务从水务领域成功延伸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正快速实现由专注于水环境治理的“专科医院”向全面具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的“三甲医院”转型升级,形成了包括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自来水处理、民用净水、湿地保护与重建、海绵城市建设、河流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市政景观建设、城市光环境设计建设、危废处理处置等在内的全业务链。碧水源近年来频频拿下国家级重点工程,是全国多个省份提升区域性整体环境质量的主力军。

碧水源:潜心膜技术 再生“一条河”

上海证券报

 

⊙记者 乔翔 ○编辑 孙放

70亿立方米,接近黄河年径流量的九分之一,相当于海河的三分之一,超过北方不少中等河流的水量——这就是碧水源(300070,股吧)迄今所建设的数千个膜法水处理工程每年再生的水资源规模。

从17年前的一家小公司,到如今营收近百亿、资产330亿、市值近600亿的行业龙头,碧水源秉持“中华不碧水,吾辈誓不休”的理念,将世界领先的膜技术用于水质净化,助力化解我国“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难题,为城市与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出解决方案。

碧水源更懂得如何借力资本实现跃升,却不被资本诱惑所左右。公司的募资使用、资本运作紧紧围绕主业,以“皮”与“毛”来界定产业与资本的关系。

持守 不做低标准的水质改善项目

“国标把地表水质量按功能从高到低分为Ⅰ至Ⅴ类,污染程度超过Ⅴ类的水,通称"劣Ⅴ类",除可调节局部气候外,几无其他用处。一些水务公司的所谓提标改造类似"卖药不治病",虽然提了标,但最后产出的水仍是相当于劣Ⅴ类的脏水。碧水源的原则是,不让我们改善到Ⅳ类水标准,就不做这个项目。”在碧水源总部大厦会议室,公司董事长文剑平谈及公司发展历程时,再三强调他的做事原则,一如“中华不碧水,吾辈誓不休”的公司理念。

创立于2001年的碧水源,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全系列膜材料研发、全系列膜生产与装备制造、膜工艺应用于一体的环保企业,以其世界领先的膜技术解决我国“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的三大难题。截至目前,碧水源已参与了太湖流域等多个水环境敏感地区的治理,已建成数千个膜法水处理工程,占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相关项目日处理规模约2000万吨,占水处理行业总量的近10%;每年生产高品质再生水70亿吨,相当于再生了一条河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潜心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水匠”,碧水源的利器就是膜技术,该技术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的膜生物反应器技术(MBR)出水水质可达Ⅳ类水质标准,已成为我国解决“水脏”问题的关键支撑性技术。公司还创造性地开发出了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DF),与传统的膜产品相比,通量高,脱盐性能好,操作压力和运行成本低。而通过“MBR+DF”双膜技术,碧水源还可把污水进行超净化处理,升级到Ⅱ类或Ⅲ类水质,可作为饮用水水源和地下水源地的重要补充,能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少”问题。

此外,公司的反渗透膜(RO)可以阻挡所有溶解性盐及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适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脱盐、工业水循环利用、纳滤及反渗透浓水处理等。

定力 产业与资本的“皮毛理论”

技术优势之外,资本的加速和倍增效应,也是碧水源迅速做强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面对真金白银的巨大“诱惑”,碧水源又能“心如止水”。

“对于产业和资本的关系,我的理解是"皮"和"毛"。”在文剑平看来,碧水源首先要把主业做扎实,只有这样,“毛”(资本)才会实实在在地依附于“皮”(实业),并深深扎根。

“上市之初,公司募集了不少钱,还有超募的,我们抵御住了一些短期高回报项目的诱惑,夯实根基,发展实业,只做能实际解决环境问题的事。”回忆起当年的战略选择,谈到公司发展历程及所创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时,文剑平透出了实业家特有的自豪感。自2010年上市以来,碧水源所募集的24亿元资金,已全部投向主业。

从17年前的一家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到如今总资产逾330亿元,碧水源已学会有效借助资本力量实现跃升,而不被资本所左右。

“其实,公司当年开发的第一代膜与国内其他品牌相比,性能差别不大,但跟国际水平比,差距很明显,自己开发升级至少需要两三年,而有了资本的助力,就能引入国际水准的研发团队,快速发展国际顶尖的技术,建立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国际一流的系列膜与装备制造生产线,一举实现膜技术的迭代更新。”文剑平坦言。

对外延并购,碧水源出手次数不多,却往往一击必中。如2016年初,公司以12.32亿元收购了具有工程建设资质的久安集团49.85%的股权。根据当时的业绩承诺,久安集团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净利润分别应达1.73亿、1.99亿、2.36亿元。碧水源今年的半年报显示,久安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已达1.44亿元。

“这次收购太值了!”文剑平难掩心中喜悦,“如果没收购久安集团,我们现在可能会寸步难行,因为我们自身是没有市政一级、二级资质的。碧水源刚开始时只是一个技术、产品供应商,没有工程资质怎么去投标?可以说,收购久安集团对碧水源PPP业务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预计在7.03亿元至7.69亿元,同比增长60%至75%,增长主因之一就是较好地抓住了PPP模式的产业机遇。

“有些比我们(规模)小很多的公司,上市后频频收购兼并。就好像一个婴儿,牙齿和胃都没有长好,如何能消化得了?这就是不正确的运用资本。”文剑平指出,碧水源规划的是如何进一步借助资本提升综合实力,强化主干。

跨越 创新发展“三翼齐飞”

发展顺风顺水,碧水源仍不敢懈怠。对于成为业绩增长点的PPP模式,文剑平认为,一个好PPP项目的主要收益需涵盖投资、工程、设备和运行四个方面,碧水源在这些方面有优势,但由于其他一些公司并不能全面运作到位,导致“负债迅速增加,危机迅速积累”。因此,只有公开透明、信誉度及融资能力良好、技术和创新能力兼备的公司才能实质参与PPP项目并获益,否则将适得其反。

居安思危,提前布局。碧水源享受PPP政策红利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PPP热潮退去后的发展路径。文剑平表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思考两年、三年以后的事情,并精准布局。”

碧水源的净水机业务,主要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关系到民生健康,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民用市场。经过五年的技术积累,碧水源耗资3亿元自主研发出新一代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芯,实现目标分离物的选择性过滤,滤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同时保留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公司净水机业务营收接近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约为3.4%。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占比已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碧水源的业务还延伸到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各方面,目前已形成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自来水处理、海水淡化、民用净水、湿地保护与重建、海绵城市建设、河流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市政景观建设、城市光环境设计建设、固废危废处理等全业务链。

至此,碧水源未来的发展脉络也愈发明晰。公司董秘何愿平表示:“核心的水处理业务,加上净水机业务,以及固废、环境监测、土壤修复、节能等,努力做到"三翼齐飞"。”

总投资25.5亿元碧水源环保产业园项目落户永修

发布时间:2017-12-01 来源: 九江新闻网

九江新闻网讯(刘通 郑文斌)近日,永修县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江西(赣江新区)环保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该项目总投资25.5亿元,落户永修县马口产业园。这既是永修积极响应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江西省节能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永修转变发展方式,挖掘资源潜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开发,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据了解,北京碧水源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环保行业、水务行业领军企业,2010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该项目通过省环保厅、省铁投公司、省环科院、省节能环保公司等多方帮扶,计划投入5.5亿元用于装备制造,年产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500套,净水器20万台。项目达标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年上交税收4000万元以上;同时投资20亿元,采取PPP模式与永修组建合资公司,对县域内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自来水处理、湿地保护与重建、海绵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黑臭水体治理、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光环境设计建设、固废危废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等领域项目进行分步实施。项目建成后,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落地,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成为立足赣江新区,辐射江西,服务整个东南部地区的战略新兴环保产业集聚发展中心和示范区,力争成为江西环保行业的首张靓丽名片。

《中关村模式》||碧水源:水环保的草根“膜”法(一)

来源:尹卫东 董小英等碧水源

编者按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经济的先进代表、创新与资本双擎驱动的先行者。日前,《中关村模式》一书出版,受到高度关注。书中通过对典型企业案例的解析,全面深入地探讨企业发展模式等问题,具有较高的借鉴与指导意义。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的高科技环保领军企业碧水源,作为重点案例之一,被收录入书。

近期,小编将分三期摘录书中的《碧水源:水环保的草根“膜”法》一文,以飨读者!

在中关村自主创新著名品牌中,有一家环保行业、水务行业的领军企业——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水源”)。碧水源矢志成为中国环保行业的思想者,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与机制创新为引擎,经过十六年的发展,目前已是全球最大、产业链最全的膜技术企业之一。

创业背景

碧水源成立于 2001 年,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动力,积极投身于解决中国“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问题的事业中,立志成为改善中国水生态环境的中坚力量。

碧水源的创始人文剑平早年曾先后任职于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和中国国际科学中心。这两段工作经历让他对环保养成独特的敏感性,接触了很多前沿技术。 1998年,文剑平辞去公职,远赴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选择的就是市政工程水资源管理专业。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文剑平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悉尼奥运会当时在污水处理方面采用了MBR技术支持,这让他深受启发。长时间从事生态环境相关工作,文剑平对中国水脏、水少、水分配不均、饮水不安全等问题有切身的感受,抱着“为国家做一点点事情” 的情怀, 2001年留学归来的他选择了弃仕从商,创办了碧水源。碧水源有一句口号,“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碧水源要解决中国人喝水问题”。

碧水源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实业报国、造福社会的理念,始终秉承‘承担社会责任,建设生态文明’之企业宗旨,致力于解决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匮乏的重大困扰,成为国家解决这一难题的可靠力量。(董事长文剑平)

与以往“应付排放指标”的污染处理方式不同,碧水源从最初就确立了“把污染物变成资源,彻底解决环保问题”的思路。文剑平在开始之初就对自己将要踏进的市场有着较为全面的认知,过去科技部的工作经历让他非常了解中国环保特别是水的状况,后来到国外念书也接触到了先进的技术。

他当时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做水,就要把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解决,而这只有膜技术才能做得到。(常务副总裁何愿平)

然而,核心技术无法引进,也不适用于中国国情。碧水源决定自主研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研发出了自己的MBR膜处理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但在当时,我国处理污水的技术多为传统工艺,而碧水源主推的 MBR 技术比较新,还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做污水处理的企业也多是国有企业,一个刚刚起步的民营企业要想涉足并非易事。无奈之下,文剑平采取了“用技术换市场”的策略。通过自己掏钱做示范项目, MBR 技术得到了市场特别是政府的充分肯定。尽管如此,碧水源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仍然干着“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2006 年碧水源迎来了其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样板”工程密云再生水厂项目。该项目规模达到了 4.5 万吨 / 天,是我国首个万吨级以上规模的 MBR污水资源化工程。这个项目的成功在中国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从此国内开始“言 MBR,必称碧水源”。自此,碧水源建设的工程规模逐渐扩大,日处理污水能力由数百吨扩大到数千吨,并屡次在政府相关项目的招投标中中标,先后接手了北京顺义引温济潮奥运配套工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龙形水系自然水景工程等重大工程,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2007年,针对环保领域政府控制市场、行业垄断、民营企业创新技术推动困难的现象,碧水源提出走“公私合营”的发展模式,实现政府和企业双赢:政府赢在主导和监管(占股51%),赢在GDP,赢在就业,赢在税收;碧水源(占股 49%)赢在运营管理合资企业,赢在创新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这一模式在全国逐渐形成星火燎原的态势。截至2016年,作为环保领域最早试水PPP 模式的环保企业,碧水源与全国30多个省市的国有水务公司组建了逾100 余家PPP合资企业。2015年5月,碧水源与云南城投合资成立的云南水务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PPP模式上市公司。PPP模式的不断深化推广也不断推动碧水源的膜技术进入了新区域与新水务市场,大大增加了市场份额,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

16年来,碧水源资产从40万元发展到如今的600多亿市值(见下图),从一家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成长为全球膜产能最大的企业,从专注于水处理的工程公司延伸到涵盖水务全产业链的企业。目前,碧水源已建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占全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已成为全球大型MBR工程数量最多的企业,每天处理总规模近2000万吨,每年可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近70 亿吨。一路走来,碧水源已经成为中国环保水处理领域的龙头企业。

战略布局

文剑平在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草根出身,要想成功,只有勤奋。唯有创新才能成为碧水源发展的源泉与核心竞争力。

草根做事,只有靠勤奋。碧水源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创新、创新还是创新。(常务副总裁何愿平)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碧水源确立了“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立志成为一家有灵魂的创新型环保领军企业。在技术上,碧水源坚持自主研发国际一流技术,支撑企业和国家战略目标,在膜材料制造技术领域、膜设备领域及膜技术水处理工艺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目前,我国环保领域有上百家上市公司,碧水源自信在技术上没有竞争对手。在商业模式上,碧水源在PPP机制的大背景下发挥已有丰富经验的优势,探索更适合中国的水处理与环保商业模式,将企业做大做强。在管理上,碧水源重点关注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的改革,培养核心人才,激发创新潜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力争与公司的发展速度、规模相匹配,加快公司发展的步伐。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