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显现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记者 倪元锦 关桂峰 盖博铭)记者3日从北京市气象台获悉,2日清晨北京陆续降雨,傍晚雨量明显增大,2日8时至3日5时降水量为全市平均36.7毫米,最大房山长阳182.8毫米。截至3日11时,未发生地质灾害,未有人员伤亡。
北京市预警中心、北京市气象台2日傍晚启动“暴雨蓝色预警”,2日夜晚,房山区气象台升级预警为“暴雨红色预警”,并于3日凌晨解除上述预警。
受短时强降雨影响,北京房山、丰台等部分路段积水断路,截至2日22时,北京公交共有29条线路采取临时措施,其中采取绕行甩站措施20条,采取停驶措施2条,采取区间措施2条,采取等停措施5条。
在雨量最大的房山区,由于地区降雨量过大,造成长阳第二供水厂厂区被淹,水深超过1.5米,设备间进水导致长阳地区部分村庄、小区被迫停水,影响约9万人口。经抢修现已逐步恢复通水。
房山区防汛办介绍,区内主要河道正常平稳,区管8座中小型水库水位均未超过汛限水位。据介绍,2日19时起,房山区56处积水,陆续对良乡东路东关铁路桥、多宝路京广铁路等52处进行交通断路。目前,道路已基本恢复通行。
此轮强降雨,北京排水集团启动一级响应,出动2626多名员工防汛,全线布控,重点防御,对防汛隐患点及下凹桥区实施“一点一预案”“一桥一预案”。在应对降雨过程中,集团59座雨水泵站开启运行,累计抽升雨水76120立方米。针对防汛保障范围内下凹式立交桥及主要道路共出现的积水断路事件已处置完毕,交通恢复。
北京市水务局介绍,2012年以来,北京市实施了1460公里的中小河道防洪治理,并对中心城区77座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加大中小河道治理力度,做到“六个结合”(与治污、与水系连通、与南水北调、与蓄滞洪区、与水保造林、与文化休闲相结合)。
“海绵城市”的思路之一,是以雨水利用为切入点。记者了解到,2016年北京市新建雨水利用设施120处,全市累计收集雨水6000多万立方米。此外,建成容量700万立方米的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并投入使用,既促进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又缓解了城市防洪排涝压力。
今年新开工38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
中心城区5座污水处理厂提级改造工程将全面启动
记者从市建委获悉,今年本市将大力推进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共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6.7公里,完工3.2公里,海绵城市试点新开工项目38项,完工41项,预计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20%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
据了解,市建委日前组织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部分党员代表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参观学习,借鉴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城市规划设计、完善空间布局、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经验。结合天津实际,今年本市将着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减少城市道路反复开挖、管线事故频发等现象。同时,新开工38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提升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继续强化工地扬尘控尘治理,严格落实“五个百分之百”扬尘控制措施,实行建筑工地红外摄像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24小时动态监测全覆盖,实行非道路移动机械清单管理。今年还将全面启动中心城区5座污水处理厂提级改造工程,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化利用示范,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记者 马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