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环保走向成熟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在环境保护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环保制度从顶层设计到实施方案,再到督查追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设计。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总理的话语在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中激起了热烈反响。面对中国网记者的镜头,
人大代表们以自己的语言说明,制度创
新正在推动我国的环保事业走向成熟。
以制度创新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2017-07-31 06:21:43 来源: 江西日报(南昌(原标题:以制度创新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实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战略,我省绿色崛起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认真讨论了《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意见》。省委书记鹿心社强调指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为统领,坚持保护为先、发展为要、民生为本,聚焦制度创新,厚植生态优势,加快绿色崛起,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这吹响了我省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的江西“绿色答卷”的号角,为我省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改革创新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核心要义。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必须以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先导,用制度创新促进绿色崛起,以制度创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三个方面。从源头严防到过程严管再到后果严惩的全过程,体现了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方向和任务。整体上看,当前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当务之急是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更好地保护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实施生态补偿制度,让保护生态环境者获得相应回报,运用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我省始终把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建立健全源头严防制度体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推动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我省是全国第三个正式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的省份,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流域生态补偿,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向省人大报告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政府报告制度。不仅如此,在我省最近出台的《江西省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需要加快形成20项制度成果的目标任务,明确了牵头负责部门和单位,规定了完成的时间节点。制度创新有效地提升了我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与经济发展质量,我省生态优势得到巩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前列,湿地保有量保持91万公顷;环境质量得到提升,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2%,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8.6%;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2016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超过4%,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58.5%、66.3%和87.2%。
以制度创新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面临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既要扩大总量又要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面临既要勇于改革创新又要防范风险的双重挑战。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治理能力基础薄弱的困难,环保治理历史欠账较多,污水垃圾等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地方财力难以满足巨大的环保资金需求;少数地方创新意识和主动性还不够,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生态文明新型智库建设水平和相关政策研究能力还难以满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现实需要,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以及集成应用推广体系亟待建立健全,目前的创新能力还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必须继续坚持以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以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核心,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先行先试,不断探索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经验,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在流域综合管理与改革环境监管制度上先行先试。大湖流域是我省最鲜明的地理生态特色,也是我省重要的自然生态品牌,要加快谋划和实施鄱阳湖流域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鄱阳湖流域山水林田湖综合管理体制改革,配套推进“垂改”工作,建立健全具有我省特色的全流域环境监察执法机构垂直管理新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司法改革试点,完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司法保障机制。加快完善全流域环保监管制度体系,强化气、水、土环境质量监管,建立健全以改善全流域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体系上先行先试。出台和实施省域空间规划,加快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落实国土空间管制。全面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水资源管理红线,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充分利用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资源。建立工业园区环境容量评估制度,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环境管控规划,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从源头上防止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
在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上先行先试。加快研究和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实施江西方案,加快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新体制。加快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
在建立生态扶贫长效机制上先行先试。以推进生态扶贫示范区和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立生态扶贫脱贫长效制度。完善我省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和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使之与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建立生态补偿脱贫的长效制度,推进我省深山区、湖区、库区以及江河流域源头地区的脱贫攻坚。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流域上下游地区的资金补助、产业转移、园区共建等多种生态补偿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扶贫产业,创新产权融合与产业组织机制,支持和鼓励农户以生态资源产权入股形式参与龙头企业开发生态资源,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生态产业,实现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产业优势、生态产业优势向脱贫攻坚优势的协同转化。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机制,加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扶持重点乡村旅游区和乡村旅游点的建设,挖掘和利用当地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开展特色旅游名镇(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县和示范点、生态旅游扶贫示范区、星级乡村旅游扶贫区以及农家乐等创建活动,引导贫困农户参与和分享乡村旅游发展成果。
在培育市场化制度体系上先行先试。加快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健全市场交易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水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制度。引入市场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新模式,积极培育生态保护和治理市场体系。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共同构建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在完善生态文明共建责任体系上先行先试。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正确政绩观、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完善全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目标考评考核方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严格考核结果的运用,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追责问责机制;强化企业责任,推行企业环保“黑红名单”制度;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加快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努力营造上下同心、左右同步、奋勇向前的共建氛围。
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成果研究与推广应用机制上先行先试。要依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等科研院所和省内重点高校优势智库资源,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新型智库联盟。充分发挥省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委员会和智库机构的作用,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布置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课题研究任务,多压担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智库合力。积极搭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验总结、展示成果、宣传推广的高端智库平台,建议建立生态文明“赣鄱国际论坛”,定期主办生态文明国际高端论坛,打造具有江西特色、中国气派、国际一流的生态文明智库品牌。建立我省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联盟,打造生态文明科技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平台,实施生态文明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加快总结和提炼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在建立和完善治理体系上先行先试。加快建立试验区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切实强化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协调与资源整合能力,加强对试验区各项改革试验任务落实情况的综合协调、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和进展评估,对改革试验任务实行“定期协调、定期督查”。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明确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推进落实本地区本部门承担的改革试验任务。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和项目的整合力度,集中优势资源,聚焦改革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打好“歼灭战”。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