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 | 乡村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性
来源:面向资源化的乡村环境综合治理 作者:徐明杰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生活观念发生转变,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与日俱增。乡村是我国二元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约有7亿人居住在乡村。伴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乡村生活与生产性污染物的快速增长。乡村居民不具备城镇居民拥有的完善的公共服务与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与现代化生活脱节。

乡村生活性污染物主要是人体排泄物(粪尿),清洗水,洗漱水与垃圾;生产性污染物主要是畜禽粪便和秸秆。
在常规卫生模式中,以水为传输介质通过管道对污水进行收集和运输,即冲水式卫生设备,大量的清洁水被用于运输粪尿,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大量有价值的营养物质没有被利用起来。针对常规卫生模式存在的弊端,国内外学者们致力于开发下一代卫生模式理念,以生态卫生、面向资源化的卫生和可持续卫生理念等为代表。这些理念均致力于形成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闭合循环,在满足卫生性的基础上,节约能源与资源并减少向环境的污染排放,核心是将乡村生活与生产性的污染物进行资源再利用与能源回收。为了高效的回收与利用废弃物中的资源与能量,根据污染物性质进行源头分离是一个重要的前提。现阶段的生态型卫生技术开发的出发点均在于尽可能使污水与垃圾减量化与缩容,从而有利于后端资源化利用。源分离技术与资源化处理是源分离资源化卫生模式的重点。

目前,我国城镇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情况良好,但乡村的处理现状不容乐观——每年污水量约80亿吨,而处理率则仅有8%。其症结并不在于技术环节,现有的技术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将乡村污水处理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同于常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乡村生活污水进水水质、变化规律、处理设施规模、工艺和运行管理能力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因此乡村污水治理需要考虑技术有效性,不能盲目套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模式,针对现阶段乡村生活污水排放的特征,国内外学者对工艺与技术模式做了深入的研究。在乡村污水实际处理过程中,技术的稳定性与管理的有效性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稳定的处理效果是乡村生活污水问题得到良好解决的保障,管理的有效性则是乡村生活污水能够长期有效运行的基础。

乡村污水治理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技术经济性或成本有效性。公共服务的提供与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少技术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然而却始终无法推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工程建设和后续运维费用高昂,高于当地可接受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质量与日常运行,造成了实际污水处理效果不达标、资金投入效率不高,实际收益低于预期。乡村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状况、人文情况具有非常强的空间差异性,这也决定了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选取合理的工艺。在工艺选取的过程中,经济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乡村污水治理需要进行全面的经济性评价,乡村垃圾、秸秆、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理同样需要进行技术经济性的考量。发达国家目前形成了多样化的处理模式、长效管理机制和相关利益方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在经济性评价方面已经由简单的成本有效分析发展成为生命周期的成本有效性分析,在处理设施使用全生命周期内分析建设与运维成本。
国内的不少研究都集中在会计成本上,并没有将污染物治理的机会成本考虑进成本核算体系内,现在的研究也正在向包括外部效应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有效性分析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虽然能良好的评估出最优的选项,却很难做到完美的评估所有现在以及将来的成本与效益。成本效益分析在经济效率分析方面是一种良好的分析方法,但是分析结果并不能保证社会整体福利的最优化。
乡村污水治理的成本测算
- 对于能否全面推进我国乡村污水治理,决策者往往最关心成本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开展乡村污水治理都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回答和理解乡村污水治理的成本问题,必须基于以下认识:
(1) 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必须满足最基本的要求,离开了这一前提,则讨论乡村污水治理的成本没有任何意义。
(2) 乡村污水的主要特征是分散性,单个设施的规模小,所服务的人口居住密度低,这些特征都不利于降低建设、运行以及公共组织和管理的成本。因此乡村污水治理的成本(人均或户均)在更大的趋势上或者在多数情况下要高于城镇污水治理的成本。这一点不易于为多数人所理解。
(3) 乡村污水治理比城镇污水治理有利的方面是土地和环境容量相对丰富,可以适当增加占地或降低污水处理的出水标准。我国乡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制,村民自治组织有义务为污水治理免费提供建设用地,因此乡村污水治理的直接经济成本一般不考虑征地成本。
详解
乡村污水治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与基本公共服务两大重点任务,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硬件。在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要求既定的情况下,乡村污水治理的总成本由一次性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长期运行维护的成本以及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公共组织与管理成本所构成。

评价乡村污水治理的成本,应以整个生命周期内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社会组织管理的总成本分摊到每个被服务人口的人均(户均)总成本或人均(户均)等价年成本为依据。
长期运行维护的成本决定于一次性设施建设的质量及其后续的运行管理需求。如果设施的运行寿命过短,或者建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或者所建成设施需要在运行过程中消耗过高的动力、材料和人力资源,则这一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均总成本或人均等价年成本可能会很高。对于污水处理这样的基础性设施,由于一次性投资较大,世界各国对其运行寿命的要求通常都在15年以上。
乡村污水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成本(尤其是建设期的组织管理)也大大高于城市污水治理,这一成本常常为决策者所忽略。设施寿命过短,则分摊的设施建设的社会组织管理成本也越高。一些人认为乡村污水治理就应该因陋就简、就应该尽可能便宜,这是是一种非常落后的观念。一方面,这些人看不到我国的快速发展,无视未来乡村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诉求。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不到没有最起码的投入不可能保障建设质量。

评价乡村污水治理的直接经济成本应以户均(或人均)投入进行核算,这一点不同于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吨水投资和吨水运行费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做法。在乡村污水治理中,用于保障排水服务的成本是投资大头。
如采用纳入城镇管网治理的模式,则全部建设投资由村内排水管网、连接城镇主管网的连接管组成(是否应分摊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费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如采用村组处理模式,则用于管道建设的成本通常要占总建设成本的60~90%。如采用就地处理模式,虽然名义上管道建设成本可能只占10%,但这种安排主要也是为了适应分散排水服务的要求,因此所增加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成本应计入保障排水的成本之中。
无论水量大小,乡村污水治理的设施必须满足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乡村污水治理的建设成本与运行成本与污水量的关联性较弱,与服务人口或户数的关联性较强。

实例
若按照严格的质量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乡村污水治理工程能够达到合格的极少,因此大多数工程不足以用来评价乡村污水治理的成本。
笔者长期从事乡村污水治理的调查、研究与实践,从2009年开始主持我国第一个县市域污水综合治理示范区江苏省常熟市的乡村污水治理示范研究工作,长期驻守现场,因此对常熟市乡村污水治理的成本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常熟市地处苏南地区,从2008年开始实施大规模乡村污水治理,目前基本建成覆盖县域的乡村污水治理设施,按服务人口计,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40%。共建成覆盖448个村庄点的分散处理设施917个,服务1.93万户居民。全部分散处理设施由专业化的运行公司管理,总体建设质量和运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常熟市

2013年10月,常熟市引进日本户用净化槽技术,在虞山镇东青村实施了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分散污水治理工程,共安装55台处理能力为1吨/天的就
地一体化处理设施,服务约500人,实际建设成本为18240元/户,运行成本为399元/户/年无论是工程质量、实施效果还是经济成本均全面优于其它建成的设施。
2012-2014
对常熟市2012-2014年间所建成的乡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的经济性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常熟市2012-2014年建成的乡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经济性对比

注:a. 户均按4口人计算; b. 参考城镇用水定额及污水处理费标准测算;c.贴现率取5%,管网设施寿命按50年计,污水处理设施寿命按30年计。
由表1可以看出,综合经济性指标和运行可靠性指标,采用引进户用净化槽技术的村组处理模式是常熟市目前的最佳技术选择。就地处理模式目前采用的设备为原装进口产品,供应商对产品价格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折让,未来如国产化,预测户均建设成本可降低至15000元/户水平。

从理论上讲,就地处理是一种最分散的排水模式,规模效应最差。因此,如果同一地区内的所有村庄污水治理都是采用最优的排水模式,则就地处理的户均成本必然是最高的。2013年全国有58.8万个行政村
村庄常住人口6.5亿人,扣除未来向城镇转移的人口、居住偏远及零散居住的人口,匡算未来通过乡村污水治理提供服务的总人口为5亿,如全部采用这种户用净化槽的就地处理模式,则可以预测全国总投资需求的上限为18750亿。
实际
优化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每一个村庄的排水模式和技术模式进行优化,因此实际的总投资需求将会低于这一数值。笔者根据经验对经过优化后的乡村污水治理成本和总投资需求进行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乡村污水治理的成本匡算(以2014年为基准年)

综合这两种测算结果,预测我国乡村污水治理的实际投资需求有希望控制在1.4万亿~1.8万亿之间。必须说明的是,这一预测目标必须在产业发展、技术应用与管理都相当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如维持现状水平,我国实现乡村污水治理目标的总投资可能会突破3万亿。
原标题:聚焦|乡村污水治理的成本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