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 2011年
收藏 |

手机打开
微波—厌氧消化联合工艺处理水解酸化残余污泥的实验研究
魏玉芹
【摘要】:剩余污泥经水解酸化处理后,活性物质一部分溶出到液相中,一部分则残余在污泥相中,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国内外针对采用超声波作为预处理方式对污泥进行处理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微波处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围绕微波-厌氧消化联合工艺处理水解酸化残余污泥展开了研究,探讨了微波比能耗和处理时间对污泥破解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污泥停留时间(SRT)和污泥浓度(MLSS)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微波比能耗分别为4.62W/mL、5.95 W/mL、7.00 W/mL,处理时间分别为30s、60s、120s、150 s的条件下,水解酸化残余污泥的破解效果,得出最佳操作条件为比能耗为5.95 W/mL(即微波功率为595 W)、处理时间为120s。此时,经微波处理后的污泥SCOD值为1282 mg/L、SCOD增加率为126.1%、SCOD/TCOD值为0.4166,SS减少率为12.04%、VSS减少率为11.92%。此时能量消耗为0.714kJ/mL。在上述最佳操作条件下对水解酸化残余污泥进行微波处理,然后进行厌氧消化,考察SRT分别为7 d、14 d和28 d时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SRT为14 d时微波组SCOD去除率可达最高值84.91%;微波组和对照组在SRT为7 d、14 d和28 d的条件下对SS的去除率差异不明显,SRT由28 d缩短至7 d时,微波组SS去除率和VSS去除率分别下降了3.95%、4.94%;SRT为7 d、14 d和28 d时,微波组的产甲烷率比对照组分别高出39.09%、27.48%和26.75%,微波各组的平均日产气量是对照各组的平均日产气体积的1.32、1.23、1.27倍。说明采用该联合工艺处理水解酸化残余污泥可以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较适宜的污泥停留时间即SRT为14 d,同时微波处理可增加水解酸化污泥的产甲烷活性。系统排出污泥的电镜扫描结果显示,经微波-厌氧消化联合工艺处理后的水解酸化污泥,其结构比较松散,微生物细胞含量少,系统排泥的稳定化程度高。 在上述的最佳SRT(SRT=14 d)条件下,研究污泥浓度对联合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随着污泥浓度的升高,系统的SCOD去除率、SS去除率、VSS去除率、产甲烷率、日产气量均会增加。当污泥浓度为20-30 g/L、30-40 g/L、50-60 g/L时,对应的各实验系统R4#组、R5#组、R6#组的SCOD去除率分别稳定在63.27%~65.79%、83.46%~86.25%、74.17%~87.82%之间;平均SS去除率分别为11.81%、37.45%、40.98%;平均VSS去除率分别为7.37%、9.13%、15.00%;平均产甲烷率分别为1.21 mLCH_4/gVSS、2.23 mLCH_4/gVSS、3.50 mLCH_4/gVSS,平均日产气量分别为34.93 mL/d、53.33 mL/d、73.43 mL/d。研究表明,微波-厌氧联合消化工艺更适用于处理浓度较高的污泥。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703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
|
|
|
1 |
张仁江,张振家,谷成,张虹,戴树桂;糖蜜酒精废水两相UASB处理有机物去除特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4期 |
2 |
徐金兰,王志盈;关于ABR系统中酸解过程的特征及其恢复调控问题[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
3 |
余杰;田宁宁;王凯军;任远;;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探讨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
4 |
肖本益;刘俊新;;污水处理系统剩余污泥碱处理融胞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2006年02期 |
5 |
沈劲锋;殷绚;谷和平;吕效平;;超声波处理剩余活性污泥促进厌氧消化[J];化工环保;2006年04期 |
6 |
韩萍芳,殷绚,吕效平;超声波处理石化厂剩余活性污泥[J];化工环保;2003年03期 |
7 |
傅大放,蔡明元,华建良,黄晨,叶公建;污水厂污泥微波处理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9年06期 |
8 |
余杰,田宁宁,王凯军;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8期 |
9 |
李建政,任南琪,刘艳玲,王爱杰,刘士锐,王勇;中药废水高效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6期 |
10 |
周少奇;有机垃圾厌氧处理的微生物作用原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9期 |
|
|
|
|
|
1 |
刘春红;杨顺生;戴本林;;我国超声波处理污泥技术的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07年02期 |
2 |
汪建飞;于群英;陈世勇;段立珍;;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及堆肥化技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
3 |
王素芳;张林生;;染料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5期 |
4 |
徐富;吴建华;刘锋;蒋京东;马三剑;;乙醛废水处理的工程实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6期 |
5 |
任连海,曹栩然;饮食业有机垃圾的产生现状及处理技术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6 |
孟范平,李桂芳,李科林;系统评价EM菌液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
7 |
杨建洲,林里,付志刚,马托,王坤鹏;生物可降解型阳离子酯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5年01期 |
8 |
胡锋平,汪琳媛;对三峡库区区县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
9 |
许劲;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应用与发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
10 |
顾文选;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 迎接祖国大陆城市化的新阶段[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1期 |
|
|
|
|
|
1 |
王岩;陶薇;;污水处理曝气系统中节能检控技术的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
2 |
苑建伟;邱凌;刘娟娟;杨鹏;;IC厌氧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
3 |
解庆林;李丽芳;李亚伟;;微氧厌氧生物脱硫技术实验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
4 |
代以春;徐庆元;陈全明;;可腐有机垃圾厌氧消化技术[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
5 |
吴满昌;孙可伟;李如燕;;城市有机生活垃圾高温干式厌氧消化工艺[A];四川省农村固体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C];2006年 |
6 |
王文超;张华;;垃圾填埋场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
7 |
殷绚;韩萍芳;吕效平;;超声强化处理水厂剩余污泥[A];第六届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论文集[C];2004年 |
8 |
赵大传;乔梁;;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甘薯淀粉废水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
9 |
袁春燕;王鹏;潘维倩;;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吸附剂及对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10 |
刘荣厚;郝元元;叶子良;王远远;沈飞;武丽娟;;沼气发酵工艺参数对沼气及沼液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
|
|
|
|
1 |
杨宝芸;淀粉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
2 |
王平;EM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系统应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
3 |
欧阳峰;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
4 |
高旭;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能量平衡分析研究和应用[D];重庆大学;2002年 |
5 |
徐金兰;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的特性及调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
6 |
申欢;膜生物法(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
7 |
胡锋平;低浓度剩余活性污泥涡凹气浮浓缩工艺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
8 |
王涛;单池分区优化及能量模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
9 |
李东伟;二相厌氧—好氧处理中药生产废水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
10 |
庞子山;活性污泥法工艺系统优化设计模型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
|
|
|
|
|
1 |
邹鹏;壳聚糖絮凝剂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
2 |
杨鹏;微波辅助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X-3B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
3 |
王英;淹水和旱作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
4 |
孙斌;新型滚压式污泥脱水机的开发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
5 |
普大华;广州市城市污水厂污泥载体干化技术及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
6 |
费辉盈;禽畜粪便水分特征及生物脱水途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
7 |
薛凛;ABR+SBR组合工艺在中药废水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
8 |
邓晓;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
9 |
吴方同;深圳市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中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
10 |
杨阿香;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确定生物处理废水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D];厦门大学;2000年 |
|
|
|
|
|
1 |
左社强,唐志坚,张平,张居正;超声波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年S1期 |
2 |
曹秀芹,陈珺,欧阳利,唐臣;剩余污泥的超声处理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2期 |
3 |
王治军,王伟,李芬芳;污泥热水解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10期 |
4 |
郑宗和,牛宝联,雷海燕;利用太阳能进行污泥脱水干燥的试验[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S1期 |
5 |
孙路长,张书廷;生物污泥的电渗透脱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5期 |
6 |
余杰,田宁宁,王凯军;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8期 |
7 |
傅大放,吴海锁;微波辐射破乳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8年04期 |
8 |
傅大放,蔡明元,华建良,黄晨,叶公建;污水厂污泥微波处理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9年06期 |
9 |
沈耀良,王宝贞;水解酸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10 |
刘艳玲,任南琪,李建政,刘敏,刘士锐,王爱杰,周雪飞;磺胺废水的产甲烷毒性及厌氧处理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
|
|
|
|
|
1 |
吴静;姜洁;周红明;毕蕾;;我国城市污水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现状[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22期 |
2 |
张小燕;;鸡冠石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运行实践[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9年04期 |
3 |
冯国光;周恭明;;污泥好氧消化在中小城镇污水厂的发展与应用[J];安防科技;2006年02期 |
4 |
陈海;王玥;刘东海;;大连市夏家河污泥处理厂的工艺设计与运行经验[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2期 |
5 |
赵庆良;胡凯;;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能耗分析[J];给水排水动态;2009年02期 |
6 |
杨俊琦;;我国中小型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研究——兼论仙居县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方案的选择[J];河南化工;2010年02期 |
7 |
张婵;郑爽英;;超声空化效应及其应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
8 |
陈曦;;工业废水处理过程污泥减量化研究[J];环境工程;2007年05期 |
9 |
张萌;赵文喜;;石化废水剩余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技术[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年02期 |
10 |
崔成武;任海燕;Jens Ejbye Schmidt;;丹麦Lundtofte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管理[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08期 |
|
|
|
|
|
1 |
张健;;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
2 |
唐建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和处置的关系[A];2009(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论文集[C];2009年 |
3 |
唐建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和处置的关系[A];2009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
4 |
张健;章菁;U.Leidel;高世宝;;污泥加钙二级处理的工艺基础与应用[A];2009(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论文集[C];2009年 |
5 |
翁焕新;马学文;苏闽华;孙峰;;利用烟气余热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印染污泥[A];2009(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论文集[C];2009年 |
6 |
赵俊学;李小明;曾媛;李菲;;冷轧不锈钢板带生产过程酸洗污泥的处理与利用[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
7 |
汪立飞;;郑州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探讨[A];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与固废污染控制——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
8 |
王贤圣;王林;;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
9 |
林文波;李玉庆;李晓娟;马万里;白瀛波;;天津东郊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实践[A];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
10 |
胡维杰;;上海市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污泥液、回用水处理系统工艺技术[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
|
|
|
|
1 |
本报记者 卢军;拟投资20亿元 开启污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新纪元[N];黑龙江日报;2010年 |
2 |
周凯波;巧觅“神针”治毒泥[N];湖南日报;2010年 |
3 |
记者 杨永芹;破解污泥处理题[N];重庆日报;2005年 |
4 |
钱江;杭州污泥处理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建材报;2009年 |
5 |
记者 彭磊 实习生 栾方 通讯员 胡信;年内,让污泥变沃土[N];湖北日报;2010年 |
6 |
通讯员 刘莉娅 记者 肖琼;污泥有望变水泥[N];黄石日报;2010年 |
7 |
本报记者 吴金慧;化工行业应为污泥处理找出路[N];中国化工报;2010年 |
8 |
记者 赵维光;可年处理有害污泥54万吨[N];文汇报;2010年 |
9 |
本报记者 蔡新华;污泥转为全封闭处理[N];中国环境报;2010年 |
10 |
周兆木;杭州大力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工作[N];中国建设报;2010年 |
|
|
|
|
|
1 |
庞云芝;基于提高麦秸厌氧消化性能的碱预处理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
2 |
吕健;纸浆污泥纤维素酶水解糖化与增效工艺及机理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
3 |
刘亮;污泥混煤燃烧热解特性及其灰渣熔融性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
4 |
李建昌;水解酶预处理对城市有机生活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
5 |
孙建平;抗生素与重金属对猪场废水厌氧消化的抑制效应及其调控对策[D];浙江大学;2009年 |
6 |
杨晓;基于节能减排的改良型氧化沟流场优化与污泥制备建材的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
7 |
相玉琳;~60Coγ-ray/H_2O_2法与化学法对污泥蛋白发泡液性能的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
8 |
王庆峰;厌氧发酵体系内小分子底物调控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
9 |
刘鸿霞;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
10 |
胡凯;污泥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性能及预处理过程中有机物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
|
|
|
|
|
1 |
王祥勇;新型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ICSTD)反应器处理污水厂污泥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
2 |
毛菁菁;蔬菜废物中温单相厌氧消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
3 |
费云舟;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
4 |
司建伟;小球藻处理生活污水及污泥提取液的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
5 |
张灿;紫穗槐幼苗在污泥影响下的生理特征与重金属吸收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
6 |
乔玮;城市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
7 |
刘丽芳;生物淋滤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动态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
8 |
康少杰;污泥农用对作物生长和土壤重金属累积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
9 |
郭幸丽;污泥溶胞一水解酸化-CAS减量工艺中试设计及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
10 |
陈月华;生物毒性测试法的研究与应用[D];西南大学;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