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青年启示录|杭世珺:保护地球环境更需要年轻人
杭世珺|全国村镇污水治理专家委员顾问、北控水务集团顾问总工。专业特长为城市排水工程(排水管网、泵站及污水处理厂等)和城市固废处理与处置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在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工作期间,曾担任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一、二期设计总负责人、审核人,该项目荣获北京市和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设计银质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大奖,入选全国百项经典工程等。主持过多项大型污水处理工程及垃圾处理工程的设计谈判及设备招投标工作。
“我是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我是看到了整个环保的一个发展变化,当然是我个人、是我所经历的视角,但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自己的局限的一面。我与环境的故事得从阴差阳错学了给水排水专业说起。”
作为中国环保第一代践行者,杭世珺个人的经历与整个中国的环保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闻其声、观其容,我们怎么都很难把眼前这位身姿挺拔,容光焕发的爽朗女性与她年过古稀的年龄联系在一起。杭世珺坐下来,笑着跟我们说,“我的故事有点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耐心听。”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中国还未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概念,有一批理想的践行者即将走入中国的环境事业,为人们的碧水蓝天而奉献毕生,其中就有一位叫作杭世珺的女性。
1959年,正值青春年少的杭世珺带着与同龄人相同的憧憬步入了大学生活,而她阴差阳错学了个给水排水的专业。那是给水排水刚刚出现在高校专业名单的时期,对此感到新鲜的杭世珺一听以为是水,应该挺好玩的。然而这个幻想很快就破灭了。因在当时,人们提及给水排水的第一反应是“掏臭沟”。“给水排水以后出来就是个掏臭沟的!”这样的声音出现在她的耳中……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种低落的情绪始终缠绕着杭世珺。
与环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对于这个17岁的北京女孩来说有点五味杂陈。而后在逐渐了解专业的过程中,杭世珺终于开始安于命运给出的安排,加之她的个性十分好强,学习成绩优秀,很快她就当选了班干部,杭世珺笑着回忆:“班干部总要起带头作用啊”,于是就开始自己要调整自己的思想,专心学习了。除了有些“扰人”的专业学习,大学多姿多彩的生活还是充满了青春时代的美好。
直到毕业后杭世珺被分配到规划局的排水所。北京这座城市现代文明的副作用在60年代早已显露端倪。排水所的城市积水调查也由此展开。于是,到了下雨的日子,排水所的人们就要立即赶赴各自指定的现场,观察并记录现场的积水情况,这是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一个雨天,杭世珺像往常一样到现场访问,了解排水下水道的情况,得到的竟又是一句“啊,掏臭沟的吗?”……
“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而杭世珺在与“整个城市的良心”为伴的路上走得很超前,也走得有些孤独。
刚参加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杭世珺每个礼拜还要应上级的要求翻译一篇俄语的材料,每天回家已经是临近子夜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公共汽车这样便利的交通方式,“西边是规划局,东边是我家,回到家都后半夜了,我爸爸不放心,每每都要出来接我。”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很快到了“文革”时期,杭世珺被下放到市政设计院,而杭世珺从此就在这里干了一辈子。这是一段让杭世珺非常感念的经历,杭世珺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她非常感激和尊敬的师父。
在设计院的日子,这个毕业“掏臭沟”的女大学生跟着师父一起做着“越来越臭”的工作,从污水管网、雨水管网开始,一直做到北京市第一个立交桥泵站,西大望路泵站,之后又做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场,最后到餐厨、粪便处理。
在那个年代,师父已经带着杭世珺做过很多新的创新和尝试。那时候的专业不像现在分得很细,很多时候,杭世珺都要不停地学习和钻研新的东西。师父带徒弟,亦永远是严师标准:“美国南太和湖的这个水质净化用的石灰法,你来看看这本书,你把它给我写出来,将来中国怎么用。”杭世珺把自己在专业上的长足进步与快速提升的重要功劳归结于“上级对我的要求高”。
另一个重要的功劳,她坦荡地给了自己“师傅好的话,还得徒弟自己努力。我是一个比较接地气,愿意做实际事的人。”师父领着做的项目,她永远会到第一线进行实地考察,用别人的话就是“好像现场有多好的事等着似的”。很多人都不理解。
对此,杭世珺心里则十分澄明,“我喜欢到第一线,只有到现场实地考察,下一个设计才会做得更好。”
60年代,做调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那时候的条件有限,去现场调研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杭世珺一个女孩子经常带着一张地图骑着自行车就出发了,因为路途遥远,机灵的她会偷偷带一点零食,在路上一边骑车一边吃一点。“有的时候是两个人,有时候就你一个人,检查地形,高低要在等高线上画出来,汇水流域在哪等等,回来你就要做这个规划和方案。我们是这样做调查的,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与青春有关的记忆总是带有明媚的色彩。
到了70年代,条件稍微好了些,设计院有了敞篷车,“就是现在你们的皮卡车,我们叫130”“我们这个行业做设计,需要集体的力量,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大家终于不再需要形单影只的去行动,一起坐在后面的两排长凳上是一件现在人很难理解的开心事。尽管冬天很冷,往往穿得很厚还是冻得一个个小脸通红,夏天的时候又晒得满头大汗,但这辆车的出现依旧极大的提高了大家调研的幸福感。也是这辆敞篷车承容了设计院一群青年的青春岁月,露天的两排板凳知晓他们无数的欢声笑语和美好故事。
那时的杭世珺尚且不知,自己即将迈向人生中的两个重要的台阶——被公派到日本学习,以及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全过程的设计与参与。
出国学习的经历,“知道了国外是怎么回事,人家在研究什么,人家用的什么研究方法,因为我搞设计的,不懂科研,很艰难。日本做实验跟我们中国不一样,我们告诉实验员怎么做,就会得到分析结果,在日本都得自己去分析,最后出成果出报告去全国发表会发表,所以那是我一个大的台阶。”
“我的命真的还比较好”。
第二个台阶就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这是我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从开始一直到运营调试全过程的参与,对我的整个的这个人生来说,也是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刚到日本的时候,为了练习口语,每天下午会有半个小时的喝茶时间,可以和本地的研究生一起自由交流,也算是老师给予中国留学生的一种关照,尽管日本人对他们表现都很友好,可也难免会被问到一些令人咋舌的问题,“中国有检查井吗?听说你们检查井盖都搁在马路中间?中国的男人是不是还梳着小辫子?”
“那时候觉得他们第一不了解中国,第二对中国多少有些轻视。”“回去我要超越他们,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还有就是觉得环境太重要了,人民的生活的心情、老百姓的心情和心态都跟环境直接有关系。她感受到了日本人的严谨,技术的先进,看到这个国家有那么多人投身环境,让她看到了真实的差距。“日本的环境非常好,即使在农村,大家生活得也很悠闲,随便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坐在那里聊天,没有一点点死角。那我中国为什么做不到?所以我那时候就想,既然做了环境,回去就一定要把这个事给做好。”公派留学的经历和见闻强烈激发了杭世珺内心的爱国情,她意识到了一种让她可以坚持下去的信念的力量。
“我的命比较好”,从日本公派学习回国,做了高碑店污水厂的项目。谈起高碑店污水厂,杭世珺如数家珍。“做完了高碑店,我是充满了信心,有底气了,真正的喜欢上了这行,不让我干,我也得去干,自觉地去干。”
“在筹备08年奥运会期间,国外专家要来参观北京污水处理厂,我们推荐了新建的酒仙桥污水处理场,但他们点着名就看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杭世珺骄傲的说。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被誉为北京的排水的黄埔军校,整个项目设计之初,全无成熟经验可供参考。这个项目培养了设计、筹建、施工单位、监理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当时在做这个项目的许多年青人,如今已经成为环保各领域的领军人。
“高碑店的设计很有意思,国外给我们做了三本东西,最后我们决定自己做。当时是因为高碑店的一期工程使用了日元贷款,于是日本人提出要帮我们做基础技术设计。那时候自己还是年轻,气很盛,就果断拒绝了。”杭世珺坦言:“当时这个决策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好的一面是自己队伍全部都练起来,自己走了很艰难的路,所以永远记得扎扎实实。但是不好的地方就我们花的精力和时间太多了,大家真的很辛苦。”
“很艰难,太艰难了”
“那时候我们没有人会写投标文件,为此还专门去和涉外的央企请教,向他们了解具体怎么写阀门等设备的标书。然后,我们再一家一家给在京外商送招标文件,请他们来投标。完全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整个100 万吨级的全厂集散型自动控制系统是一边学习一边设计出来的。”杭世珺经常带别人参观高碑店污水厂,“从这以后,我们做了很多不同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当然做到后期我们这些老人开始慢慢往后退,要把年轻人提起来。”
人生诸事,并非是一条直线,杭世珺的毕生似乎都在用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慢慢探索出对一件事的热忱与信念。
“我比较喜欢新的、难的事,这也是让我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我很注重回访,国内项目做的多了以后,我开始注重通过回访,所了解的全面的意见反馈。很多的业主不愿意接受我们,后来他们发现杭世珺喜欢听不同意见,喜欢听你们提的这些问题,这也是我的一个特点。就是我设计的,你告诉哪做错了?那我承认。你讲出道理来,我觉得是我的问题。每一个设计都不可能那么完整。一定在后来的工程检验中发现。这时候我就会发现还有这么多不懂的和没做好的地方,就想不断地修改完善。兴趣就越来越多。”
90年代的末期,杭世珺开始进入又一个新的状态。杭世珺说“这个阶段如果不让我做,我就难受了。”
越来越热爱环境事业的杭世珺,希望国家可以做得更好,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给出了极大的关注,“其实很多事不是我的范畴,但是自己就会特别关注,就想说、想提意见,包括绿皮书、污泥的问题,包括我们平时解决很多问题,就是站在国家发改委的立场……”
设计院的人因此常常开玩笑说她是国家的人,没有自己。
对环境事业坚守一生的杭世珺也遇到过许多诱惑。
面临大部分的诱惑,杭世珺说:我们那一代人的基本原则是服从组织分配和听从党的领导。就是这么简单。
“在日本最大的诱惑,当时很多人劝我留下来,我的老师说你留下来,再写三篇论文,就可以拿论文博士,不用读博士。那这不是诱惑吗?想不想?想。但那时候把我们派到日本是为了把技术学回来,可以在国家应用,没想别的,服从组织安排,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做了高碑店的项目,我日本的老师不死心,继续让我在国内做实验,做出来以后把论文完成到日本发表,同样可以获得论文博士,但是我再次服从了组织的分配,这个学位我始终就没有拿到,其实也是一种遗憾。”
“也遇到过经济上等方面的诱惑,但那个时候已经喜欢上了环境,期望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给社会创造价值。人生很有趣,你没有选择捷径或者看起来更优越的路,但它让你在另一方面得到了你所要的东西,你终究可以获得自己的成就感。”
作为一名女性,杭世珺投身环保行业的几十年中必然也遇到过一些质疑和不公正的待遇。
杭世珺出差带着下属做项目,对方往往因为她是女性常常当她是个“跟班的”,“还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都叫杭院长,我就奇怪,我说我不是院长,我是总工。后来我就问,别人说,大家都认为女的怎么能当总工呢?所以在社会上确实会存在一些对女性的偏见”
“但我好像受这个的挫折不是特别大,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别人可能会有一些偏见,但当你自己有了足够强的实力,你慢慢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自然就会来说服别人。”所以女性在社会中更加要自强,专注在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价值,一些质疑和偏见自然就会被消除。
当代中国女性往往面临比较复杂的社会境况,相较于男性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迂回于事业与家庭之间。
谈及家庭,杭世珺的神情显得些许黯然,一心扑在工作岗位几十年,回首时才蓦然发现,是家人为自己撑起了一个宁静的港湾,是自己的先生打点了生活的“一地鸡毛”才使得杭世珺在追索“美好环境”的这条路上走得心无旁骛。她说这是我的痛点,因为自己对于家庭,在妻子和母亲这样的角色是有缺失的。
“我跟我儿子就像朋友一样,感情很好,但就没有一般母子的那种亲近。”杭世珺摇摇头回忆“有一年儿子来北京的时候,我们看电影,我让他坐妈妈腿上,儿子说,不坐了,就站在旁边……就是这个亲情好像是不完整的,就没有得到。”
杭世珺望了一眼窗外,恰有秋风将几片叶子从枝头抚去。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我会把家庭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我现在的想法。如果家庭与事业平衡好的话,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我觉得我的周围有很多的女性处理得非常好,孩子管得非常好,自己的事也做得非常好。我是羡慕的,我自己没有做好。我们现在的女性应该可以平衡好这个关系,做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并不会影响你的成绩。”虽然心怀遗憾,但杭世珺还是很感激,能够有家人坚实的后盾,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业。
杭世珺给人的印象永远是热情洋溢、精神饱满,精气神十足。但其实夜深人静回到家中,卸下一切时也会累得一动也不想动。她摇摇头说:“我现在的腰椎不行了,精力也不够,但一提工作,立马就来精神了,也是奇怪,我都是奔八十的人了,自己还是不服输,就一定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不行。”
杭世珺从小兴趣广泛,似乎对生活有着天然强烈的好奇心,和做任何事情都不服输的个性。比较年少的时候,杭世珺特别喜欢长跑,打篮球,工作后没有了篮球场,就开始学打乒乓球,“我这人有一个特点是,学什么就想一定要拿到前几名,一定要打过别人”那时候她可以每天晚上11点半得打到12点回家,慢慢地就打进了市政院女队,成了队长后带着大家拿下了北京西城区的冠军。
杭世珺的父亲在中央戏剧学院,因此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跑过去看戏,对戏剧颇为喜爱,这个在青春的日子里永远穿得像个男孩子一样,短发扎一个歪小辫儿的女孩,大学期间是校体操队的成员,偶尔还会辅导一下初中生。后来因为个性鲜明被人拉进了话剧社,参与了许多文艺演出活动,挑战了狩猎人女儿、姨太太等具有跨度的不同角色。一向男孩子性格的她要演姨太太,学习穿着旗袍走路,简直就跟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学习走步一个样,搞得杭世珺的妈妈都急了:“你走路不对,穿着旗袍哪能这样甩着胳膊走呢。”参加工作后,杭世珺被选进城建口宣传队,学过体操的她开始信心十足地挑战跳舞。留学日本期间,杭世珺又与其他三个中国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舞蹈,一起参与了日本文化祭的演出,在当地的电视台播出。
一生拥有广泛兴趣爱好的杭世珺认为文体活动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脑细胞,让人思路开阔,看问题的方式更灵活。她认为正是自己过往的诸多兴趣爱好,对自己的事业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杭世珺不鼓励搞科研的人一脑门子的“钻进去”。
“我很反对现在许多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脑门子的念书,这么多年来我都跟别人说要孩子全面发展,文体活动都要有。兴趣广泛一定是对你学习是起到正能量的作用,而不是负能量,说这些占用学习时间,不是的,反过来,事半功倍。
如今,杭世珺的日程表中,也会额外安排一些文娱活动,尽量给自己每周一两天的休息时间,看看电影听听音乐会之类的。她的微信里有一个小小的电影群,新上了好看的片子立马就跑去了电影院。“我现在是有意调整自己的状态,岁月不饶人,想要奋斗就得运动和调节。”
我们感慨这是一个随波逐流的时代,一些言论谈及环保行业目前正面临一次重大的洗牌,对投身环保和即将进入环保行业的青年,杭世珺有一些自己的话想说。
首先,数据不能仅仅依靠文献和网络,所有东西要扎扎实实的第一手材料。
网上的信息是需要验证的,不一定准确,要想扎扎实实地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就必须在实践中去摸查和验证,这样得来的第一手基础数据才能把事情做好。
“不是说你不可以查,首先要做文献查询,做课题都是这样。但是查完以后要跟实际相结合。我们开会的时候,经常有人跟我说数据实际什么样不知道。那不行,必须要把实际数据给我拿上来,吻合了,数据才可信。”
其次,一定要有“跨界思维”,时代一定要求要跨界。
“我们一定得跨界。因为现在时代发展太快了,你不懂不行,比如说智慧这块,你不懂成吗?我已经快跟不上了,我还在使劲的学呢。我们搞环境的人是学无止境的,我现在觉得我们是个边缘科学,你需要懂得太多了。”“我们之前做南明河道改造的时候,一看把底泥全清干净了,再想种沉水植物没地儿栽了。懂行的人就知道应该留一部分有机污泥,来种沉水植物做河道的保洁作用。后来没办法,我们就用了可降解的泡沫盒子装营养土,一个一个摆在里面,种上植物,等一定时间以后,植物就生长起来了。”
人要不跨界,你的思维都跨界不了。为什么自己显得年轻,因为你老觉得要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人必然是年轻的。
工作中,你有什么问题或者困惑想要向杭世珺请教的?
欢迎在留言区回复
© 本文版权归 Eco-Youth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后台联系作者
点击图片获取更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