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水公园是临近水体区域而建,专为居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文化交流的公共绿地。滨水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城区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其主要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生态功能---城市生态廊道:海绵体(水生植物、雨水花园以及透水性铺装等)
社会功能---休闲游憩休息场所(亲水平台等)
经济功能---公共开放空间(消防通道等)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THE FIRST-
滨水景观的类型

01
生态保护型规划
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02
生态修复型规划
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03
旅游游憩型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
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

-THE SECOND-
滨水景观设计特殊性

01
滨水地区的生态交错性
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的交界地区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带,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由于物质和能量流动性高,滨水地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效的生产力。

02
滨水地区的生态脆弱性
与物种多样性和高效的生产力相对应的是滨水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当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态系统。
特别是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整个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源流动都是不连续的,只有依赖人为输入输出。一旦人类活动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功能的衰退,总体持续性和宜人性的下降。

03
滨水地区的空间开敞性
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滨水区域承担着城市绿心,以及供市民亲近自然的功能,并对城市通风以及布局产生影响。

-THE THIRD-
滨水景观设计26种空间类型

我们在设计滨水景观时究竟在设计什么?
简单地说,是在设计水陆之间的景观界面,而这种景观界面可以归纳为一系列空间类型。

滨水景观水陆界面处理的26中空间类型
1让自然做功
自然驳岸应成为滨水区域的主要空间类型,自然生态是其最重要的景观特征。


2碎石护岸处理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碎石间缝隙利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3平行曲线路径
曲率平缓,与河岸线关系很协调。


4波动折线路径
具有强弱对比的力度感,注意节奏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5波动曲线路径
力度感稍弱,但同样具有张力。


6打断路径
可切割出一系列的次级空间结合高出处理设计,效果更佳。


7路径与岸线重叠
与水体直接发生联系,城市内运用较多。其他区域局部运用也不错。


8单个水边构筑物
供人停留休息的水边庇护空间。


9路径局部放大
作为较长滨水路径的打断,可以是路径的放大,也可以是独立空间。


10重复路径
结合地形和生态功能设计更有意义。


11路径分叉成广场
分叉的空间成为可参与的滨水广场。


12低于水面的广场
出人意料、直面水体,慎用。


13内凹空间
使水体主动与岸边对话的空间。


14伸出水面的平台
使陆地主动与水体对话的空间。


15贴近水面的出挑路径
可以是码头可以是垂钓空间或其他......


16成组的临水构筑物
与平台相比,使人停留更久的空间。


17完整图形叠加
强调节点空间的常用手法可单一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18伸出的临水平台
除了基本景观,可以注入更多的主题活动。


19水边台阶广场
滨水高频空间,用了肯定不会错.


20阶梯状绿化
软化的台阶广场,不错的折中手法。


21凸出水边的绿地
常与滨水旧码头改造结合,慎用!


22多层次立体平台
使滨水空间酷炫的必备把戏,也可以是立体路径。



23线状台阶广场
空间狭窄时的常用对策。


24网状高差路径
关键是高差跌落,而不是网状。


25交错重叠的滨水平台
可使亲水空间更有趣更好玩。


26插入水中的斜面广场
常与临水建筑结合设计,或用在主要节点广场。


组合方案示例:
Case study 1


Case study 2


Case study 3


-THE FORTH-
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实施过程,即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协调的过程。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滨水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滨水区域场地和空间的生态设计。
01
生态自组织设计
滨水区域的生态是具有能动性和自组织能力的。一个水塘,如果没有人工的精心干预,很快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生态自组织性设计就是充分发挥自然的自组织能力,通过生态技术使滨水景观区域能够摆脱对人工体系的高度依赖。

02
生态地方性设计
生态地方性设计包含了尊重当地文化,尊重场所以及运用当地材料三部分内容。当地文化包含了长久以来当地居民对于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能够凸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设计应结合滨水地区的自然特征,及乡土建材和当地植物的运用,这样不但可以维护场所健康,更可以降低维护植物的成本。

03
生态显露性设计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生态显露性设计“即显露和解释生态现象、过程和关系的景观设计”。它包括显示出隐藏的系统和过程,显示出人类曾有的历史和足迹。
设计不应只是设计景观的形式、功能,更应该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加强生态保护的行为。
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不是某项景观实验工程,不是化妆式的景观小品,而是基于尊重场地现状,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保护恢复滨水自然环境的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应结合生态自组织性、生态地方性、生态显露性的方法,就是让生态自己做功,创造宜居环境,体现城市特色风貌。

-THE FIFTH-
滨水景观设计面临的挑战

01
景观的生态失衡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它兼具自然和人工景观的营造,并将其巧妙融合在一起,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
然而,当前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保护意识。河流、湖泊被随意裁弯取直、拦截隔断的现象到处都是;独立性的景观水体不能满足生物的多样性生长;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
这些现象极易造成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

02
景观的社会分异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各类滨水地区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并没有规划为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为大众提供服务,而是作为一项稀缺资源被少数高档住宅小区所占有,导致社会分异加剧。
03
景观的形式主义
当今滨水景观设计充斥着形式主义,忽视城市的文化特征,切断了城市文脉。于是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滨江滨湖景观,建设中采用了大量的大体量构筑物,而没有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要素,造成千河一面、万镇一统的雷同景观,其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被弱化,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
04
景观的政绩工具
现在的滨水区景观规划很多都是作为政府的形象工程来做的,所以普遍存在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全过程周期长的问题,在追求大规模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提升了碳成本和碳排放,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THE SISTH-
滨水景观设计注意要点

01
滨水区开发改造应注重统一规划
滨水区开发改造应注重统一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建筑、环境、规划协调。滨水区的开发是在整体的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开发、调整和改建,而非移植式地创造一个全新的景观,这种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开发改造更有利于新建部分与已存空间相融合。即把滨水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滨水区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02
尊重规划选址,延续历史文脉
引入地区文化滨水区是城市中的特定空间,有着与城市其它区域迥然相异的地理特征,它积淀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其中许多是工业时代的遗留:大跨度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废弃的码头水闸、仓库、吊车、帆船等。滨水区是认识历史的媒介,它和这一特殊地段的建筑和环境,形成具有独特文化气息的城市景观。
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应把握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景观特色,保持原有格局,保护原有的景观特色,使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突出的城市的特色景观。

03
重视地表肌理,水景与其它元素关系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既要突出水景的处理,又要重视原始地形的地表肌理,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还应理顺各造景元素之间的关系。
04
强调景观的可亲性、可用性及共享性
滨水区是城市不可分割的资源,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景观的公共性、私密性,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开敞空间,应把岸线规划成共享的公共绿地避免个别单位、个别建筑独占岸线。景观设计多重功效可观赏性、可亲近性、可远可近性。

05
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滨水景观设计中应强调生态性原则,大规模挖填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的破坏:破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改变土壤结构,因稳定性下降造成滑坡、塌方;破坏自然景观等等。
河流具有调节城市微气候的功能,由于水体、太阳、蒸发、高空气流、岸边绿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来调节城市中心的微气候。利用合理的景观设计将季风引进城区内部,调节微气候,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
06
重视滨水区的开敞性
尽量采取措施扩大观水景观范围。在设计中把握好水际线、滨水地面岸线与天际线、建筑轮廓线之间的关系,临水面不宜有高大建筑,注意建筑轮廓线层次感,保证滨水地区的开敞性。

07
采用五维度量的滨水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采用五维度量的设计,即注意立体设计,注重平面与空间不同层面的景观效果,考虑植物的选择搭配,做好地面景观和屋顶景观的设计。
08
充分考虑滨水区的防灾、防洪
在竖向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防洪要求,设计不同的景观,充分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树种。滨水区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防灾的要求,计算环境容量,设置疏散通道、避难设施,停车场地及一些必要的公共设施。

09
重视岸线断面的设计
岸线断面的布局在满足防洪和护岸工程的前提下,景观、休闲散步和亲水等因素综合考虑。
根据不同水位进行不同布置:低水位尽可能保持原有地貌,标高不宜过高,使人们能够近水、亲水;中水位设计以五年一遇洪水位,台阶宽度一般2-3 米,可供人们散步、休闲、观水;高水位按设防标高考虑,留足一般宽为(10-30 米)的空间作绿化用地后,再布置滨水路和建筑用地。
为了满足城市生态系统的需要,原有的岸线要尽可能保持原貌。

-THE SEVENTH-
优秀设计案例
01
波兰Paprocany湖东岸







02
纽约长岛南滨公园
项目展现了全新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体验,整个设计以公园景观、街道景观为设计主体,营建了一个兼具创新性与灵活性的理想化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利用基地的工业遗产和壮观的景观建立起富有弹性、多层次的休闲和文化目的地。
并整合基础设施、景观、建筑、码头等元素,将基地转换成一个新的生态走廊。该项目获2014ASLA综合设计专业奖。







03
俄罗斯喀山市卡班湖群滨水区







04
挪威奥斯陆Grorud公园






05
墨尔本菲利普港Elwood海滩







06
魁北克滨水公园






06
芝加哥河滨河步道
芝加哥河主干有着悠久且丰富的历史,它在很多方面呈现了芝加哥城市本身的发展。芝加哥河以前是一条蜿蜒的沼泽,后来被硬化改造为工程河道以支持城市向工业型转换。近年来,通过水质处理与合理规划,芝加哥河的城市生态与休闲效益功能得以重新发挥。
概念性规划框架中建立全新联系的步道系统,为公园游客提供不间断步行体验,推动一系列与河相连的全新功能,使得滨河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来源:万漪景观设计、筑龙园林景观;http://www.sohu.com/a/286997033_649223
■ 编辑: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