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做法之1: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0年,郫都区国土面积438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13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地区生产总值65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战旗村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统一运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集体资产。二是引进社会资金7000余万元建设特色商街,打造大地景观5000亩,建成生态湿地、郊野公园和20公里乡村绿道,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二)主要成效。2020年,战旗村产业产值达3亿元,村集体资产达8000余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
典型做法之2: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市创办农民工创业园
2020年,平果市国土面积2457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5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9%,地区生产总值18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亿元。
(一)必要性。一是解决中小微企业创业资金不足问题。近年来,受土地、电力、融资等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步入困境。为其建设标准厂房,有利于降低创业成本。二是满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就业需要。可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入园创业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搬得出、稳得住”。三是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突出问题。通过集中建设利用产业配套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二)主要做法。一是推动农民工创业园与其他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将农民工创业园与移民安置区、农产品物流园区、创业园区等结合,用地面积960亩、建筑面积35.7万平方米、投资6.5亿元,鼓励返乡农民工及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等在园区就业创业,发展电子信息、五金加工、服装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加强就业创业培训。通过“企业招工+免费培训+就业”培训模式,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有创业需求和意愿、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已创业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提供创业培训。三是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政府为自愿创办企业争取创业担保贴息贷款。
(三)主要成效。农民工创业园一期建设了28栋标准厂房,已租赁26栋,入驻企业26家、其中建成投产企业20家,吸纳就业近600人。预计二期建成后,农民工创业园年产值将超过20亿元、纳税超过3亿元,农民工收入得到大幅增加。
典型做法之3:浙江省义乌市鼓励国企投资发展乡村旅游
2020年,义乌市国土面积1105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1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7%,地区生产总值148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亿元。
(一)必要性。乡村旅游是富民产业,但具有一定经济外部性。为破解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资金和市场主体缺失问题,义乌市建立了结对共建美丽乡村精品线工作机制,由市属八大国企与镇街结对,发挥国企拥有资金、人才、运营等优势,推动共建共赢、共同发展。
(二)主要做法。一是建立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农业农村局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资委等部门,协调解决结对共建美丽乡村遇到的各类问题。二是市属八大国企成立负责精品线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子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建设主体,专人负责、驻村办公,全面深度参与规划编制、基础建设、沿线招商等工作,实施工程项目200多个,国企累计投入超过9亿元。三是镇街负责精品线建设相关的土地流转、征迁、村民组织等工作。
(三)主要成效。一是差异化打造了至美大陈、赤岸西海、画里南江等10条精品线,提升了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水平,建设了280公里精品线大环线、沿线150公里慢行绿道、10多处游客服务中心、40处驿站、70个公厕、70多个停车场3000多个停车位。二是形成国有资本引领社会资金共建的局面,其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纷纷参与,投入超过100亿元,以投资开发、股份合作等方式与沿线村集体联合开发文旅产业。
典型做法之4: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发展乡村民宿经济
2020年,德清县国土面积936平方公里,县域常住人口5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地区生产总值54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亿元。
(一)必要性。长期以来,莫干山镇主导产业是毛竹、茶叶和果园种植,维持“靠山吃山”的发展路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亟需转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二)主要做法。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民宿经济,促进“叶子”变成“票子”。一是制定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引导乡村民宿经济规范化品质化发展。二是投入财政资金近5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改善、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三是借鉴先进经营理念,打造裸心谷等标杆项目,错位发展农家乐和度假村等多种业态。四是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搭建民宿行业交流合作平台。
(三)主要成效。2020年,莫干山镇旅游收入达25亿元,拥有高端民宿200余家,裸心谷“床均年税收”超过12万元。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给水排水》”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给水排水》)”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联系我们(022-27835520),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