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两会相继召开,为新一年的工作谋篇布局。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署多途径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加强灾害治理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消防救援支队举办冰上救援技术培训班及冰上救援实训演练。 叶里斯汗 周继成 摄
统筹灾后恢复重建
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
2021年,我国多地发生自然灾害。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各地充分认清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21年7月中下旬以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对此,河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要科学实施、系统治理,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经过3年努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完成农村倒房重建,加快集中安置区住房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受损学校、医院完成维修加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修复提升防洪抗灾工程,实施359个总投资2471亿元的重大水利项目。汛前基本完成11类4227项水毁水利工程修复。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防涝工程体系。绘制城市地下管网一张图、智慧管理一张网。加快推进住宅小区、重要用户地下配电设施防涝迁移改造,开展易涝积水点综合治理,提标改造地下空间防洪排涝设施,提升地下交通避险能力。
郑州市将加快韧性城市建设,着眼特大城市发展安全,强化前瞻布局、刚性执行,提高各类设施安全标准,建立供水、供电、能源、交通、地下空间等安全防控体系,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加快“轨道上的都市”建设,建设K2轨道快线,布局5G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2021年,面对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山西省上下闻汛而动、向险而行,全力组织抢险救灾,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针对今年政府工作,该省提出,将在水利设施方面,实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开工一批干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在汛期前完成245座水毁水库工程设施及河道堤防水毁修复。
广东省提出,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强化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深圳市将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提高超大城市治理水平。
浙江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在新一年政府工作中,提出将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适度超前布局的要求,聚焦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滚动做好项目储备,加快推进在建工程,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5%左右。实施一批重大城市建设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燃气管道更新、城市内涝治理,提升城市功能。
上海市将聚力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坚持主动、科学、精准、综合防控,构筑城市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保障体系。福建省将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施安全韧性工程,持续加强危房排查整治,完善城市海绵系统,打造一批无障碍示范区。
湖南省提出,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批具有湖湘特色的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宜居城市。据了解,截至2021年12月8日,湖南省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601平方公里,雨水径流率得到有效控制,初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其中,常德市作为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从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产业等方面综合施策,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为南方丰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创造了样板。岳阳市、望城区、津市市、凤凰县4个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在水系、公园、绿地、道路、小区、屋顶等多类型项目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甘肃省提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抓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消防安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推进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建设。贵州省提出,要强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新建2000处地质灾害普适型自动化监测点,并将“提升乡镇消防应急能力,建成150个乡镇标准化应急救援站”纳入民生实事。
青海省提出,实施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备灾救灾和应急救护项目建设,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
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地下管网、防洪排涝等市政设施建设,梯次分类建设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有效解决乱停乱占、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让城市更安全、更有韧性。
在对2021年的防灾救灾减灾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各地明确指出自身存在的问题短板。灾后重建、韧性城市建设等备受关注。
优化预案完善体系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是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各地结合应急预案管理现状,紧紧围绕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及要求,注重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完善体系建设,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北京市提出优化应急预案体系,提升预报预警水平,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增强极端天气、地质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管理能力。山东省将实施公共安全提升行动,加快省级救灾物资中心库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救援体系,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统筹做好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极端天气应对等工作。
围绕强化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江苏省将健全应急管理人才与技术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强重大安全风险排查研判和监测预警,强化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健全应急管理人才与技术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将围绕创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目标,全面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统筹规划建设消防站、消防栓、消防通道等设施,全面提升超高层建筑施救能力。沿江提排流量提升至120立方米/秒,全市域范围实现“旱能引、涝能排”。
黑龙江省提出,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建设,提高森林草原火灾、水旱灾害、极端天气等重大灾害应对能力。落实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制度,下好安全防范“先手棋”。内蒙古自治区将从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储备、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有力处置风险。
湖北省提出,要强化应急处置预案和物资储备管理,提高基层防控能力。积极防范应对极端灾害天气,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等工作,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安徽省提出,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编制省级自然灾害防治区划,加强应急队伍、物资保障、广播体系建设,完善应对突发事件、极端天气等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四川省将扎实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深入推进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完善巨灾和极端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气象、水文、地震监测预警,强化实战演练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快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省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提升综合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巩固拓展专项整治成果,落实最严防火令,支持乡镇(街道)依法行使森林草原防灭火行政处罚权力,健全群众参与防火保障机制。做好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实施可燃物计划清除,推进高火险区防灭火通道、隔离带、消防水池水罐建设。用好高分卫星和火情监测即报系统,完善科学扑救火方案,统筹调度力量,做到打早打小打了,确保不发生重大人为森林草原火灾,确保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
成都市提出,统筹推进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完成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打好交通运输、城镇燃气、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有限空间作业和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攻坚战,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抓好防洪排涝、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推进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强“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新组建区(市)县级应急救援尖刀队23支,实现每个社区建立1个微型消防站,协同推进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技能指导等活动。
聚焦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陕西省提出要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高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用好人防应急支援体系,切实提高防控重大风险和应对极端天气、突发事件的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加快建立自治区、市、县、乡四级应急指挥中心,推动应急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进北部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等建设,加快形成与人民群众安全需求相匹配的应急救援体系。
云南省2021年完成了23个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及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漾濞地震民房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今年,该省将继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多数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预案完善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对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拿出了符合自身情况的具体措施,提升自然灾害监测能力、物资储备能力、基层防控能力等成为焦点。伴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地实施,各省份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本报综合整理)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2年2月16日六版 原标题《各地多措并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扎实推进灾后重建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责任编辑:李超
(两会受权发布)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
工作报告中介绍,
过去一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
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
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
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工业污泥处理处置大会”
1.深圳市污泥深度脱水应急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颜莹莹, 孟春霖, 臧星华, 万修志, 李雪怡, 马嘉蔚
(北京首创污泥处置技术有限公司)
2.纳米氧化铈对好氧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影响
郑晓英, 徐智, 张远, 杨萌萌, 邵晓瑶, 朱灵华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剩余污泥碱性发酵产酸及脱水性能研究
刘子娟1, 王寅义2, 徐肖甜2, 范磊3, 高子慧4,
逄鸿儒1, 钱浩1, 李雨忻4, 董文杰4, 饶宾期1
(1.中国计量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2.安吉净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3.浙江长兴水务有限公司;
4.中国计量大学 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
4. 反硝化颗粒污泥培养及工艺快速启动
王朝朝1,2,3,马骏1,2,3,殷春雨1,2,3,武新娟1,2,3,朱书浩1,2,3,李思敏1,2,3
(1.河北省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
2.邯郸市水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3.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5.活性污泥系统中S/N对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的影响
王晓婷1,2,李晓玲1,芦昭霖3,张鹏程1
(1.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水排水重点实验室;
2.西安市二次供水管理中心;
3.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6. 典型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工艺中恶臭物质的分布特征
东东1,赵珊2,3,4,郭学彬2,3,4,席劲瑛1
(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2.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研发中心;
3.北京北排科技有限公司;
4.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 基于RSM模型的微波耦合Fe0/H2O2破解污泥分析
马姝雅,李洋洋,郝梦亚,朱薇,岳秀萍,端允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 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污泥膨胀的诊断与调控
陈浩林1,2,彭轶1,2,3,安东1,2,孙哲1,2,卢先春2,邓龙4
(1.北京信通碧水再生水有限公司;
2.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3.四川蓉信开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4.贵阳南明筑秀水务环境产业有限公司)
9. 碱预处理对剩余污泥DOM的溶出特征及平行因子分析
窦川川,刘玉玲,赵鹏鹤,万鹏亮,周行,王一帆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0. 氮硫比对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影响及其脱氮除硫效果
宋欣1,2,3,孙士权1,2,3,商光琦1,2,3,张伟1,2,3,张允宝2,3,4,
蒋昌波1,2,3,万俊力1,2,3,吴方同1,2,3,陈婧1,2,3,谭万春1,2,3
(1.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2.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3.湖南省环境保护河湖疏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4.湖南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建设造价管理站)
11. 武汉市主城区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展望
李尔,曾祥英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12. 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比较
刘心怡1,2,汤志业1,2,朱晓茜1,2,陈庆华1,2,3,黄磊1,2,3
(1.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农村清洁工程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
13. 深度脱水污泥好氧发酵工艺研究
胡佩佩1,侯锋2,范莹1,刘成军1,陈力子1,卢先春2,周晓2
(1.四川蓉信开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14. 两段式污泥深度脱水工艺在全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陈志真,邱明,魏斌,李国洪,罗志宾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5. 苦草改善城市水体及底泥氧化还原特征的研究
李鹤男1,2,孙永利2,黄鹏2,李鹏峰2,郑兴灿2,冯玉杰1
(1.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6. 集中式污泥处理中心的建设与思考
宋晓雅
(北京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17. 剩余污泥碳化裂解液的资源化中试研究
赵博玮,牛宇锟,谢飞,李登飞,周爱娟,孔鑫,汪素芳,岳秀萍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无废城市建设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大会”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垃圾渗滤液处理大会”
1. 南方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发酵制取碳源及投加策略
罗锋1,2, 彭进湖2, 张忠祥2, 邱林清2, 彭敬衡2, 梁伟广2
(1.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东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2. 序批式运行Anammox颗粒污泥的有机碳源胁迫效应
靳翱玮1, 廖方新1, 孙远博1, 贺程璐1, 姜滢1, 郭萌蕾1, 陈重军1,2,3
(1.苏州科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江苏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3.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3. 建筑排水横管中固体污物及其输送性能研究进展
刘壮壮, 许萍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 钢铁冷轧线含铬废水处理及同步资源化利用
张一博,李孟,杜宁,李嘉炜,张倩
(武汉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5. 箱涵清淤及泥处理利用典型实例研究
侯豪1,2, 朱伟2,3, 陈益人4, 许小格3, 程林3, 李云全3, 吴思麟1,2
(1.河海大学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3.河海大学 环境学院;
4.三川德青科技有限公司)
6. 城市排水管道沉积物与污水间物质转移转化研究进展
王健,刘国华,齐鲁,邵宇婷,王悦,何元浦,王洪臣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
7. 潍坊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堆肥无害化处置工程设计
王涛1,2,3,寇于亮2
(1.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环保技术与装备研究所;
2.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机械工业有机固废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8. 污泥焚烧工程调试经验对设计优化的启示
生骏,张帅领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9. 厨余垃圾生物水解过程中氯化物的迁移转化
刘继伟1,江燕航2,艾克来木·艾合买提1,邓乔蔓2,
雷鸣2,方冰2,陈锡鹏2,杨国栋2,蒋建国1
(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2.深圳市宝安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10. 深圳茅洲河流域底泥污染调查与治理实践
包晗1,2,唐颖栋1,张依章3,4,邱辉1,楼少华1
(1.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4.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
11. 高通量测序研究清水池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袁雅姝1,杨佳蓉1,张黎1,张立成1,张丽伟1,王东2,王薇3
(1.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2.海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3.沈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12. 中高温过渡区餐厨垃圾厌氧工程案例分析
李月中1,谭婧2,宫亚斌2,寿亦丰2
(1.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杭州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13. 利用底泥改良控制悬浮物释放的水体抑浑研究及应用
翟伟奇1,王敏吉2,莫银锦2,黄鸥3,柏春荫4
(1.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西分院;
3.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4.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4)
14. 生物燃料副产物作为生物脱氮除磷碳源的研究
彭志英1,李冰冰1,2,王燕1,3,单威1,
郑凯凯1,3,高志扬4,唐晓博4,李激1,5,6,7
(1.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无锡普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4.无锡市高新水务有限公司;
5.江苏省高校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6.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7.江苏省生物质能与减碳技术工程实验室)
15. CaO2联合H2O2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现场试验研究
王锋1,董文艺1,2,蔡倩3,王宏杰1,2,赵玥1,黄杰1
(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2.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3.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16. 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齐利格娃1,2,李伟1,高金华3,任征然1,王佳伟1
(1.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北京北排科技有限公司;
3.北京北排水务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7. 绍兴市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提标技术路线
李树苑,刘海燕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8. 磁性TiO2/GO复合催化剂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研究
蒋宝军, 孙一文, 王新培, 张小雨
(吉林建筑大学 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9. 生物法+膜法工艺处理垃圾焚烧电厂渗滤液
李长海1, 张雅潇2, 普建国1, 谭祥帅1, 李昭1,
张瑞祥1, 牛利涛1, 郭云飞1, 张丛林1
(1.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2.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 Fenton+BAF工艺用于生活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改造
党康飞,张佳欢,代鑫,王洪磊,徐晓静,韩璐,周永刚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21. 老港垃圾渗滤液应急项目污泥深度脱水工程实例
王声东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22. 不同纳滤膜对垃圾渗滤液结垢离子去除效果分析
赵永志,高严,何文丽,尹云军,田丽森,王彦芳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能源环境事业部)
23. 垃圾分类对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的影响分析
丁西明,康建邨,闵海华,高波,孙月驰,汤萌萌,刘荣飞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4. 餐厨垃圾废水预处理发酵回收溶解性碳源的研究
柯水洲1,莫祺扬1,马晶伟1,赖涵2,刘颖2
(1.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中南水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