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要把“下水道”变景点
除了地震以外,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台风和夹裹而来的大雨。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却因为下水道系统的落后饱受城市内涝之苦,一到暴雨季节,道路上水漫金山,地铁站变成水帘洞;再加上大量生活污水、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人在食用受污染鱼类后引发了水俣病、骨痛病等,公共水体污染成为社会关注重点。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日本对下水道建设的投资是比较大的。早在1900年,日本就曾颁布《旧下水道法》,开始铺设排除生活污水的排水管。1958年,日本又公布新的《下水道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截止到2009年,日本的下水道普及率达72.7%,虽然在发达国家中这一数据并不突出,但日本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还是十分发达的。截止到2008年,日本东京都对下水道管线是按照降雨强度最高达到50毫米来设计的,但往往一些暴雨或台风天气的降雨量什至会超过100毫米。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虽然东京遇到不少这样的天气,但是还没有发生过洪涝灾害。
东京都将对都内的下水道设施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除了建设活用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的参观学习设施外,还将推出团体的参观见学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东京都民对下水道事业的理解,让民众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还将把下水道定位为观光资源,吸引东京都以外的人以及访日外国游客前来参观。

东京都下水道局日前制定了2018年起的3年计划。污水处理设施“有明水再生中心”(东京江东)将在2020年度之前推出面向儿童的参观见学路线。“芝浦水再生中心”(东京都港区)则打算活用AR,让参观者可以从外部看到地下的处理设施,以此吸引年轻人到访。
东京都2017年面向民众实施的意识调查显示,回答“关注”下水道的受访者仅占23%。下水道局认为有必要增强民众对下水道事业的关注。

东京都计划在2018年度企划下水道设施的参观见学路线,作为“基础设施观光事业”面向旅行社进行销售。供参观设施的解说板将提供中日英韩4种语言的参观解说。计划将巨大的下水管道和活用最新技术的水处理设施打造为东京新的观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