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握新时代要求、面向未来发展做出的重大创新战略布局。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创新发展的框架意见》(鲁政字〔2019〕26号)文件精神,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于2019年7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是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独立事业法人单位,致力于产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实现技术产品化、商业化。
产研院以打造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样板为目标,以“创新科技、赋能产业、造福山东”为使命,以“企业满意、党委政府满意、老百姓满意”三满意为愿景,始终秉持“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的发展理念,坚持企业需求牵引和技术创新推动“双轮驱动”,不与企业争利,不与大学科研院所争资源,不与政府争名分,着力建设不像政府机关、不像大学、不像企业、不像事业单位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布局。围绕创造新业态、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按照“无中生有、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开展产业布局。“无中生有”即创造新产业,为山东实现“换道超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力量,包括布局发展研发设计、微纳制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五大新兴业态。“雪中送碳”是要在信息与智能融合、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海洋、高性能材料、医学工程、生物工程、智能家电、智慧绿色农业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成长起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高竞争力企业,促进新兴产业壮大。“锦上添花”是通过与企业联合攻关等措施,推进信息智能与绿色技术转化应用,完善价值链,实现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白色家电等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布局。重点围绕关键材料、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器件、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五大领域开展技术布局。关键材料包括电子信息基础材料、高分子化学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领域。信息与智能融合聚焦于空天信息、人工智能和密码技术领域。微纳器件聚焦于集成电路、先进光电芯片、物联网关键技术、卫星部件与载荷等领域。智能制造聚焦于高端工业软件、系统技术、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绿色发展聚焦于环境监测、绿色设计、水污染处理、生态环境安全和标准化。空间布局。布局济南、青岛两个创新核(双核),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聊城-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德州-济南-泰安-济宁-枣庄两个创新带(两带),烟台、济宁、临沂三个副创新核,及其它城市多节点,形成“双核两带多节点”产业技术创新空间总体布局。创新体系。建设产研院总院、分院、自建研究机构、共建研究机构、加盟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覆盖全省、紧密融合、“市场牵引、技术驱动”的双引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网络。从山东省、国家和国际三个层面构建创新资源充分共享、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制度保障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区域设立科技创新中心。在欧盟、日本、前独联体国家等重点地区,联合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顶层设计。产研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担任,成员来自政府部门、产业界、学术界和金融界。院长是山东产研院法定代表人,主持领导全面工作,并对理事会负责。重大事项实行院务会议充分讨论的院长决策机制。产研院成立创新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聘请科技界、产业界高级专家对产研院重大创新布局开展战略咨询。运行机制。设立变革创新、战略创新、跃升创新以及企业关键技术攻关等项目计划,加速培育新动能。充分体现“以创新创业者为本”的理念,设立狼群、索牛、雏鹰等人才计划,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设立平台支持计划,建设科研基础设施,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支撑保障。设立产业战略咨询研究院,持续开展山东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成立博正管理学院,培养技术商业领袖。设立产业投资发展公司,建设从种子、导入、发展到并购全企业全生命周期风险投资体系,以市场化机制组建未来产业投资基金、产研风险投资基金,孵化一批投资控股、参股高技术企业。总体目标。建成前沿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创新创业生态的建设者、国际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形成科研机构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为全省推动制度创新提供样板。阶段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和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紧密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各类上市企业10家,实现自建、共建和加盟科研机构100家左右,累计衍生孵化企业1000家左右,转移转化先进技术10000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