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标准规范 » 正文

6 泵站 6.1 一般规定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6.3 集水池 6.4 泵房设计 6.5 出水设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2-31  来源:6 泵站 6.1 一般规定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6.  浏览次数:1005
核心提示:6 泵站 6.1 一般规定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6.3 集水池 6.4 泵房设计 6.5 出水设施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6 泵站


6.1 一般规定

6.1 一般规定


6.1.1 泵站布置应在满足城镇总体规划和城镇排水专业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布局,提高运行效率。
6.1.2 排水泵站可根据水环境和水安全的要求,与径流污染控制、径流峰值削减或雨水利用等调蓄设施合建,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1.3 排水泵站宜按远期规模设计,水泵机组可按近期规模配置。
6.1.4 排水泵站宜为单独的建筑物。
6.1.5 会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水泵站应为单独的建筑物,并应配置相应的检测设备、报警设备和防护措施。
6.1.6 排水泵站的建筑物和附属设施宜采取防腐蚀措施。抽送腐蚀性污水的泵站,必须采用耐腐蚀的水泵、管配件和有关设备。
6.1.7 单独设置的泵站与居住房屋和公共建筑物的距离应满足规划、消防和环保部门的要求。泵站的地面建筑物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做到适用、经济、美观,泵站内应绿化。
6.1.8 泵站室外地坪标高应满足防洪要求,并应符合规划部门规定;泵房室内地坪应比室外地坪高0.2m~0.3m;易受洪水淹没地区的泵站和地下式泵站,其入口处地面标高应比设计洪水位高0.5m以上;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防洪措施。
6.1.9 泵站场地雨水排放应充分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利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等进行源头减排,并应结合道路和建筑物布置雨水口和雨水管道,接入附近城镇雨水系统或雨水泵站的格栅前端。地形允许散水排水时,可采用植草沟和道路边沟排水。
6.1.10 雨水泵站应采用自灌式泵站。污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宜采用自灌式泵站。
6.1.11 泵房宜设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应能满足最大设备或部件的进出。
6.1.12 排水泵站供电应按二级负荷设计。特别重要地区的泵站应按一级负荷设计。
6.1.13 位于居民区和重要地段的污水泵站、合流污水泵站和地下式泵站,应设置除臭装置,除臭效果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6.1.14 自然通风条件差的地下式水泵间应设置机械送排风系统。
6.1.15 有人值守的泵站内,应设隔声值班室并设有通信设施。远离居民点的泵站,应根据需要适当设置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
6.1.16 排水泵站内部和四围道路应满足设备装卸、垃圾清运、操作人员进出方便和消防通道的要求。
6.1.17 规模较小、用地紧张、不允许存在地面建筑的情况下,可采用一体化预制泵站。

条文说明

6.1.1 泵站作为排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和排水专业规划的要求,通过优化泵站布局尽可能提高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节约能耗。
6.1.2 充分考虑集约节约用地,为满足水环境、水安全需要,控制径流污染、降低内涝风险、利用雨水资源,可根据需要,在泵站中设置调蓄池。
6.1.3 排水泵站应根据排水工程专业规划所确定的远、近期规模设计。考虑到排水泵站多为地下构筑物,土建部分如按近期规模设计,则远期规模扩建较为困难。因此,本条规定泵站主要构筑物的土建部分宜按远期规模一次设计建成,水泵机组可按近期规模配置,根据需要,随时添装机组。
6.1.4 由于排水泵站抽送污水时会产生臭气和噪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故宜设计为单独的建筑物。
6.1.5 排水泵站相应的防护措施有:
    (1)良好的通风设备;
    (2)防火防爆的照明、电机和电气设备;
    (3)有毒气体监测和报警设施;
    (4)与其他建筑物有一定的防护距离。
6.1.6 排水泵站的特征是潮湿和散发各种气体,极易腐蚀周围物体,因此其建筑物、附属设施、水泵、管配件等都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一般为设备和配件采用耐腐蚀材料或涂防腐涂料,如栏杆和扶梯等采用玻璃钢等耐腐蚀材料。
6.1.7 排水泵站的卫生防护距离涉及周围居民的居住质量,在广大居民环保意识增强的情况下,显得尤其必要,故做此规定。
    泵站地面建筑物的建筑造型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和谐、统一。上海、广州、青岛等地的某些泵站,其建筑造型因地制宜深受周围居民喜爱。
6.1.8本条规定主要为防止泵站淹水。易受洪水淹没地区的泵站和地下式泵站应保证洪水期间水泵能正常运转,一般采取的防洪措施如下:
    (1)泵站地面标高填高。这需要大量土方,并可能造成和周围地面高差较大,影响交通运输。
    (2)泵房室内地坪标高抬高。可减少填土土方量,但可能造成泵房地坪与泵站地面高差较大,影响日常管理维修工作。
    (3)泵站或泵房入口处筑高或设闸槽等。仅在入口处筑高可适当降低泵房的室内地坪标高,但可能影响交通运输和日常管理维修工作。通常采用在入口处设闸槽、在防洪期间加闸板等,作为临时防洪措施。
6.1.10 由于雨水泵的特征是流量大、扬程低、吸水能力小,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应采用自灌式泵站。污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宜采用自灌式,若采用非自灌式,保养较困难。
6.1.11 泵房宜设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应能满足最大设备和部件进出,且应与车行道连通,目的是方便设备吊装和运输。
6.1.1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供电负荷是根据其重要性和中断供电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来划分的。若突然中断供电,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给城镇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者应采用二级负荷设计。若突然中断供电,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给城镇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者应采用一级负荷设计。二级负荷宜由两回路供电,两路互为备用或一路常用一路备用。根据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有关规定,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对小型负荷或供电确有困难地区,也允许一回路专线供电,但应从严掌握。一级负荷应采用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上海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和二期工程中,大型输水泵站35kV变电站都按一级负荷设计。
6.1.13 污水、合流污水泵站的格栅井和污水敞开部分,有臭气逸出,影响周围环境。对位于居民区和重要地段的泵站,应设置除臭装置。
6.1.14 地下式泵房在水泵间有顶板结构时,其自然通风条件差,应设置机械送排风综合系统排除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以及泵房内的余热、余湿,以保障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通风换气次数一般为5次/h~10次/h,通风换气体积以地面为界。当地下式泵房的水泵间为无顶板结构,或为地面层泵房时,则可视通风条件和要求,确定通风方式。送排风口应合理布置,防止气流短路。
    自然通风条件较好的地下式水泵间或地面层泵房,宜采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方式进行通风。
    自然通风条件一般的地下式泵房或潜水泵房的集水池,可不设通风装置。但在检修时,应设临时送排风设施。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5次/h。
6.1.15 隔声值班室是指在泵房内单独隔开一间,供值班人员工作、休息等用,备有通信设施,便于和外界的联络。对远离居民点的泵站,应适当设置管理人员的生活设施,一般可在泵站内设置供居住用的建筑。
6.1.16 泵站内道路布置的规定。潜水泵泵站当采用汽车吊装卸时,道路布置应考虑汽车吊操作方便;消防通道应考虑消防车通行转弯的要求。
6.1.17 一体化预制泵站在欧洲有60多年的使用历史,目前一体化预制泵站的应用已遍布全球。一体化预制泵站可采用全地下式安装、设备集成度高、施工周期短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市政给水排水和内涝防治中广泛使用。例如,江西省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萍乡市西门内涝1号一体化轴流预制泵站项目设计规模为4.6m³/s,采用两个单筒并联,每个筒的规模都为2.3m³/s。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6.2.1 污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应按泵站进水总管的旱季设计流量确定;污水泵站的总装机流量应按泵站进水总管的雨季设计流量确定。
6.2.2 雨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应按泵站进水总管的设计流量确定。雨污分流不彻底、短时间难以改建或考虑径流污染控制的地区,雨水泵站中宜设置污水截流设施,输送至污水系统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当立交道路设有盲沟时,其渗流水量应单独计算。
6.2.3 合流污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泵站后设污水截流装置时应按本标准公式(4.1.23)计算。
    2 泵站前设污水截流装置时,雨水部分和污水部分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1)雨水部分
雨水部分计算公式
    2)污水部分
污水部分计算公式

    式中:Qp——泵站设计流量(m³/s);
    Q——雨水设计流量(m³/s);
    n0——截流倍数;
    Qd——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m³/s);
    Qm——设计工业废水量(m³/s)。
6.2.4 污水泵和合流污水泵的设计扬程应根据设计流量时的集水池水位与出水管渠水位差、水泵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及安全水头确定。
6.2.5 雨水泵的设计扬程应根据设计流量时的集水池水位与受纳水体平均水位差和水泵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确定。

条文说明

6.2.1 污水泵站的设计还应考虑雨季设计流量下,污水和截流雨水的提升,故提出总装机流量的设计依据。总装机流量指工作和备用水泵合在一起的总流量。
6.2.2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雨污分流不彻底,短期内又难以完成改建。市政排水管网雨污水管道混接,一方面降低了现有污水系统设施的收集处理率,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对周围水体环境的污染。雨污混接方式主要有建筑物内部洗涤水接入雨水管、建筑物内污水出户管接入雨水管、化粪池出水管接入雨水管、市政污水管接入雨水管等。以上海市为例,目前存在雨污混接的多个分流制排水系统中,旱流污水往往通过分流制排水系统的雨水泵站排入河道。为减少雨污混接对河道的污染,上海市城镇雨水系统专业规划提出在分流制排水系统的雨水泵站内增设截流设施,旱季将混接的旱流污水全部截流,纳入污水系统处理后排放,远期这些设施可用于分流制排水系统截流雨水。在雨水泵站中设置的截流设施,包括截流泵房和管道,主要是为了对雨水管道中污染较为严重的水(包括通过路面无组织排放进入的道路冲洗水、管道混接水、受污染雨水等)进行截流,接入污水系统进行处理达标排放,从而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截流量可根据排水系统实际情况确定,上海市规定,一般不低于系统服务范围内旱流污水量的20%。
6.2.4 出水管渠水位以及集水池水位的不同组合,可组成不同的扬程。设计平均流量时,出水管渠水位和集水池设计水位之差加上管路系统水头损失和安全水头为设计扬程;设计最小流量时,出水管渠水位和集水池设计最高水位之差加上管路系统水头损失和安全水头为最低工作扬程;设计最大流量时,出水管渠水位与集水池设计最低水位之差加上管路系统水头损失和安全水头为最高工作扬程。安全水头一般为0.3m~0.5m。
6.2.5 受纳水体水位以及集水池水位的不同组合,可组成不同的扬程。受纳水体水位的常水位或平均潮位和设计流量下集水池设计水位之差加上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为设计扬程;受纳水体水位的低水位或平均低潮位和集水池设计最高水位之差加上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为最低工作扬程;受纳水体水位的高水位或防汛潮位和集水池设计最低水位之差加上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为最高工作扬程。


6.3 集水池

6.3 集水池


6.3.1 集水池的容积应根据设计流量、水泵能力和水泵工作情况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污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5min的出水量,水泵机组为自动控制时,每小时开动水泵不宜超过6次。
    2 雨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30s的出水量,地道雨水泵站集水池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泵60s的出水量。
    3 合流污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30s的出水量。
    4 污泥泵房集水池的容积应按一次排入的污泥量和污泥泵抽送能力计算确定。活性污泥泵房集水池的容积,应按排入的回流污泥量、剩余污泥量和污泥泵抽送能力计算确定。
    5 一体化预制泵站的集水池容积应按最大一台水泵的设计流量和每小时最大启停次数确定。
6.3.2 大型合流污水输送泵站集水池的面积应按管网系统中调压塔原理复核。
6.3.3 流入集水池的污水和雨水均应通过格栅。
6.3.4 雨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宜与进水管管顶相平。当设计进水管道为压力管时,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可高于进水管管顶,但不得使管道上游地面冒水。
6.3.5 污水泵站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应按进水管充满度计算。
6.3.6 集水池的设计最低水位应满足所选水泵吸水水头的要求。自灌式泵房尚应满足水泵叶轮浸没深度的要求。
6.3.7 泵房宜采用正向进水,应考虑改善水泵吸水管的水力条件,减少滞流或涡流,规模较大的泵房宜通过数学模型或水力模型试验确定进水布置方式。
6.3.8 泵站集水池前,应设置闸门或闸槽;泵站宜设置事故排出口,污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设置事故排出口应报有关部门批准。
6.3.9 雨水进水管沉砂量较多地区宜在雨水泵站集水池前设置沉砂设施和清砂设备。
6.3.10 集水池池底应设置集水坑,坑深宜为500mm~700mm。
6.3.11 集水池应设置冲洗装置,宜设置清泥设施。

条文说明

6.3.1 为了泵站正常运行,集水池的贮水部分必须有适当的有效容积。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和设计最低水位之间的容积为有效容积。集水池有效容积的计算范围,除集水池本身外,可以向上游推算到格栅部位。如容积过小,则水泵开停频繁;容积过大,则增加工程造价。根据当前电机启闭次数要求,本次修订降低了对水泵开停的限制,污水泵站应控制单台泵开停次数不宜大于6次/h。对污水中途泵站,其下游泵站集水池容积,应和上游泵站工作相匹配,防止集水池壅水和开空车。雨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集水池容积,由于雨水进水管部分可作为贮水容积考虑,仅规定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30s的出水量。为保证地道泵站安全和正常运行,本标准将集水池容积提高到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泵60s的出水量。此处地道是指下穿立交道路和人行地道。间隙使用的泵房集水池,应按一次排入的水、泥量和水泵抽送能力计算。
    一体化预制泵站的特点就是集成度高,通过配备启停次数高的水泵电机和高水平的自控实现远程控制、水泵自动轮值和水泵故障自动切换以及定期泵站排空等功能,因此可以大大减少集水井容积。一体化预制泵站中水泵的最大启停次数应根据水泵性能确定,并适当考虑余量。目前,国内外一体化预制泵站配备水泵的最大允许启停次数一般为10次~30次。
6.3.2 大型合流污水输送泵站,尤其是多级串联泵站,当水泵突然停运或失负时,系统中的水流由动能转为势能,下游集水池会产生壅水现象,上壅高度和集水池面积有关,应复核水流不壅出地面。
6.3.3 集水池前设置格栅是用来截留大块的悬浮或漂浮的污物,以保护水泵叶轮和管配件,避免堵塞或磨损,保证水泵正常运行。
6.3.4 我国的雨水泵站运行时,部分受压情况较多,其进水水位高于管顶。考虑此因素,设计时最高水位可高于进水管管顶,但应复核控制最高水位不得使管道上游的地面冒水。
    地道泵站集水池最高水位应低于地道最低点路面高程以下1m, 同时低于所设盲沟管最低点的管内底高程。
6.3.7 泵房采用正向进水,是使水流顺畅,流速均匀的主要条件。侧向进水易形成集水池下游端的水泵吸水管处水流不稳,流量不均,对水泵运行不利,故应避免。由于进水条件对泵房运行极为重要,必要时,规模较大的泵房宜通过数学模型或水力模型试验确定进水布置方式。
    集水池的布置会直接影响水泵吸水的水流条件。水流条件差,会出现滞流或涡流,不利于水泵运行;会引起汽蚀作用,水泵特性改变,效率下降,出水量减少,电动机超载运行;会造成运行不稳定,产生噪声和振动,增加能耗。
    集水池的设计一般应注意下列几点:
    (1)水泵吸水管或叶轮应有足够的淹没深度,防止空气吸入,或形成涡流时吸入空气;
    (2)泵的吸入喇叭口和池底保持所要求的距离;
    (3)水流应均匀顺畅无旋涡地流进泵吸水管,每台水泵的进水水流条件基本相同,水流不要突然扩大或改变方向;
    (4)集水池进口流速和水泵吸入口处的流速尽可能缓慢。
6.3.8 为了便于清洗集水池或检修水泵,泵站集水池前应设置闸门或闸槽。泵站前宜设置事故排出口,供泵站检修时使用。为防止水污染和保护环境,本条规定设置事故排出口应报有关部门批准。
6.3.9 有些地区雨水管道内常有大量砂粒流入,为保护水泵,减少对水泵叶轮的磨损,在雨水进水管砂粒量较多的地区宜在集水池前设置沉砂设施和清砂设备。上海市某泵站设有沉砂池,长期运行良好。上海市另一泵站,由于无沉砂设施,曾发生水泵被淤埋和进水管渠断面减小、流量减少的情况。青岛市的雨水泵站大多设有沉砂设施。


6.4 泵房设计

6.4 泵房设计


Ⅰ 水泵配置
6.4.1 水泵的选择应根据设计流量和所需扬程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泵台数不应少于2台,且不宜大于8台。当水量变化很大时,可配置不同规格的水泵,但不宜超过两种,也可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或采用叶片可调式水泵。
    2 污水泵房和合流污水泵房应设备用泵,当工作泵台数小于或等于4台时,应设1台备用泵。工作泵台数大于或等于5台时,应设2台备用泵;潜水泵房备用泵为2台时,可现场备用1台,库存备用1台。雨水泵房可不设备用泵。下穿立交道路的雨水泵房可视泵房重要性设置备用泵。
6.4.2 选用的水泵在设计扬程时宜在高效区运行。在最高工作扬程和最低工作扬程的整个工作范围内应能安全稳定运行。2台以上水泵并联运行合用一根出水管时,应根据水泵特性曲线和管路工作特性曲线验算单台水泵工况。
6.4.3 多级串联的污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应考虑级间调整的影响。
6.4.4 水泵吸水管设计流速宜为0.7m/s~1.5m/s,出水管流速宜为0.8m/s~2.5m/s。
6.4.5 非自灌式水泵应设置引水设备,并均宜设置备用。小型水泵可设置底阀或真空引水设备。

Ⅱ 泵房
6.4.6 水泵布置宜采用单行排列。
6.4.7 主要机组的布置和通道宽度,应满足机电设备安装、运行和操作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泵机组基础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0m。
    2 机组突出部分和墙壁的净距不宜小于1.2m。
    3 主要通道宽度丕宜小于1.5m。
    4 配电箱前面通道宽度,低压配电时不宜小于1.5m,高压配电时不宜小于2.0m。当采用在配电箱后面检修时,后面距墙的净距不宜小于1.0m。
    5 有电动起重机的泵房内,应有吊运设备的通道。
6.4.8 泵房各层层高,应根据水泵机组、电气设备、起吊装置尺寸及安装、运行和检修等因素确定。
6.4.9 泵房起重设备应根据需吊运的最重部件确定。起重量不大于3t时宜选用手动或电动葫芦;起重量大于3t时应选用电动单梁或双梁起重机。
6.4.10 水泵机组基座应按水泵要求配置,并应高出地坪0.1m以上。
6.4.11 水泵间和电动机间的层高差超过水泵技术性能中规定的轴长时,应设置中间轴承和轴承支架,水泵油箱和填料函处应设置操作平台等设施。操作平台工作宽度不应小于0.6m,并应设置栏杆。平台的设置应满足管理人员通行和不妨碍水泵装拆。
6.4.12 泵房内应有排除积水的设施。
6.4.13 泵房内地面敷设管道时,应根据需要设置跨越设施。若架空敷设时,不得跨越电气设备和阻碍通道,通行处的管底距地面不宜小于2.0m。
6.4.14 当泵房为多层时,楼板应设吊物孔,其位置应在起吊设备的工作范围内。吊物孔尺寸应按需起吊最大部件外形尺寸每边放大0.2m以上。
6.4.15 潜水泵上方吊装孔盖板可视环境需要采取密封措施。
6.4.16 水泵因冷却、润滑和密封等需要的冷却用水可接自泵站供水系统,其水量、水压、管路等应按设备要求设置。当冷却水量较大时,应考虑循环利用。

条文说明

Ⅰ 水泵配置
6.4.1 本条是关于水泵选择的规定。
    1 一座泵房内的水泵,如型号规格相同,则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均较方便,工作泵的配置宜为2台~8台。台数少于2台,如遇故障,影响太大;台数大于8台时,则进出水条件可能不良,影响运行管理。当流量变化大时,可配置不同规格的水泵,大小搭配,但不宜超过两种;也可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或叶片可调式水泵。
    2 污水泵房和合流污水泵房的备用泵台数应根据下列情况考虑:
        (1)水泵总装机流量:应满足泵站进水总管的雨季设计流量要求。
        (2)地区的重要性:不允许间断排水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地区和重要的工业企业的泵房,应有较高的水泵备用率。
        (3)泵房的特殊性:指泵房在排水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如多级串联排水的泵房,其中一座泵房因故不能工作时,会影响整个排水区域的排水,故应适当提高备用率。
        (4)工作泵的型号:当采用橡胶轴承的轴流泵抽送污水时,因橡胶轴承容易磨损,造成检修工作繁重,也需要适当提高水泵备用率。
        (5)台数较多的泵房,相应的损坏次数也较多,故备用台数应有所增加。
        (6)水泵制造质量的提高,检修率下降,可减少备用率。
    但是备用泵增多,会增加投资和维护工作,综合考虑后做此规定。由于潜水泵调换方便,当备用泵为2台时,可现场备用1台,库存备用1台,以减小土建规模。
    雨水泵的年利用小时数很低,故雨水泵一般可不设备用泵,但应在非雨季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下穿立交道路雨水泵站可视泵站重要性设备用泵,但必须保证道路不积水,以免影响交通。
6.4.2 根据对已建泵站的调查,水泵扬程普遍按集水池最低水位和排出水体最高水位之差,再计入水泵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确定。由于出水量高水位出现概率甚少,导致水泵大部分工作时段的工况较差。本条规定了选用的水泵宜满足设计扬程时在高效区运行。此外,最高工作扬程和最低工作扬程,应在所选水泵的安全、稳定的运行范围内。由于各类水泵的特性不一,按上列扬程配泵如超出稳定运行范围,则以最高工作扬程时能安全稳定运行为控制工况。
6.4.3 多级串联的污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受多级串联后的工作制度、流量搭配等的影响较大,故应考虑级间调整的影响。
6.4.4 水泵吸水管和出水管流速不宜过大,以减少水头损失和保证水泵正常运行。如水泵的进出口管管径较小,则应配置渐扩管进行过渡,使流速在本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6.4.5 当水泵为非自灌式工作时,应设置引水设备。引水设备有真空泵或水射器抽气引水,也可采用密闭水箱注水。当采用真空泵引水时,在真空泵和水泵之间应设置气水分离箱。

Ⅱ 泵房
6.4.6 水泵的布置是泵站的关键。水泵宜采用单行排列,这样对运行、维护有利,且进出水方便。
6.4.7 主要机组的间距和通道的宽度应满足安全防护和便于操作、检修的需要,应保证水泵轴或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够拆卸。
6.4.10 基座尺寸随水泵形式和规格而不同,应按水泵的要求配置。本条规定基座高出地坪0.1m以上是为了在机房少量淹水时,不影响机组正常工作。
6.4.11 当泵房较深,选用立式泵时,水泵间地坪和电动机间地坪的高差超过水泵允许的最大轴长值时,一种方法是将电动机间建成半地下式;另一种方法是设置中间轴承和轴承支架以及人工操作平台等辅助设施。从电动机和水泵运转稳定性出发,轴长不宜太长,采用前一种方法较好,但从电动机散热方面考虑,后一种方法较好。本条对后一种方法做出了规定。
6.4.12 水泵间地坪应设集水沟排除地面积水,其地坪宜以1%坡向集水沟,并在集水沟内设抽吸积水的水泵。
6.4.13 泵房内管道敷设在地面上时,为方便操作人员巡回工作,可采用活动踏梯或活络平台作为跨越设施。
    当泵房内管道为架空敷设时,为不妨碍电气设备的检修和阻碍通道,规定不得跨越电气设备,通行处的管底距地面不宜小于2.0m。
6.4.16 冷却水是相对洁净的水,应考虑循环利用。

6.5 出水设施

6.5 出水设施


6.5.1 当2台或2台以上水泵合用一根出水管时,每台水泵的出水管上均应设置闸阀,并在闸阀和水泵之间设置止回阀。当污水泵出水管和压力管或压力井相连时,出水管上必须安装止回阀和闸阀等防倒流装置。雨水泵的出水管末端宜设置防倒流装置,其上方宜考虑设置起吊设施。
6.5.2 出水压力井的盖板必须密封,所受压力由计算确定。水泵出水压力井必须设透气筒,筒高和断面应根据计算确定。
6.5.3 敞开式出水井的井口高度,应满足水体最高水位时开泵形成的高水位,或水泵骤停时水位上升的高度。敞开部分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6.5.4 合流污水泵站和雨水泵站应设置试车水回流管,出水井通向河道一侧应安装出水闸门,防止试车时污水和受污染雨水排入河道。
6.5.5 雨水泵站出水口位址选择,应避让桥梁等水中构筑物,出水口和护坡结构不得影响航道,水流不得冲刷河道和影响航运安全,出口流速宜小于0.5m/s,并应取得航运、水利等部门的同意。泵站出水口处应设置警示标识。

条文说明

6.5.1 污水管出水管上应设置止回阀和闸阀。雨水泵出水管末端设置防倒流装置的目的是在水泵突然停运时,防止出水管的水流倒灌,或水泵发生故障时检修方便,我国目前使用的防倒流装置有拍门、堰门、柔性止回阀等。
    雨水泵出水管的防倒流装置上方,应按防倒流装置的重量考虑是否设置起吊装置,以方便拆装和维修。其中一种做法是设工字钢,在使用时安装起吊装置,以防锈蚀。
6.5.2 出水压力井的井压,按水泵的流量和扬程计算确定。出水压力井上设透气筒,可释放水锤能量,防止水锤损坏管道和压力井。透气筒高度和断面根据计算确定,且透气筒不宜设在室内。压力井的井座、井盖和螺栓应采用防锈材料,以便于装拆。
6.5.3 敞开式出水井的井口高度应根据河道最高水位加上开泵时的水流壅高,或停泵时壅高水位确定。
6.5.4 合流污水泵站试车时,关闭出水井内通向河道一侧的出水闸门或临时封堵出水井,可使泵出的水通过管道回至集水池。回流管管径宜按最大一台水泵的流量确定。
6.5.5 雨水泵站出水口流量较大,应避让桥梁等水中构筑物,出水口和护坡结构不得影响航行,出水口流速宜控制在0.5m/s以下。出水口的位置、流速控制、消能设施和警示标识等,应事先征求当地航运、水利、港务和市政等有关部门的同意,并按要求设置有关设施。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