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黄河故道宿城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通过系统实施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十大类重点工程项目,统筹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宿城区成功地将昔日环境“灰腰带”变成了生态富民“金腰带”,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也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专家指出,黄河故道宿城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未来,应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刘浩 通讯员姜涛
“现在,出门见绿,开窗看‘海’,我们就像生活在画里一样。”说起如今的生活环境,家住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朱海水库附近的居民仝彩芹喜上眉梢,“过去污染严重的朱海水库,经综合整治已经‘大变身’,带动我们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这是黄河故道宿城流域生态环境今昔变化的生动缩影。流经豫鲁皖苏四省八市的黄河故道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宿城境内长约41公里,流域面积约154平方公里。自2020年起,全区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系统实施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十大类137个重点工程项目,统筹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努力把昔日这条环境“灰腰带”变成生态富民“金腰带”。
以朱海水库为例。作为黄河故道分洪区之一,朱海水库占地510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超过3600亩。此前,连片水域被分割成200多个鱼塘,养殖投喂饲料等造成严重水体污染。“全区将朱海水库水环境治理修复工程列入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重点项目来推进。”王官集镇党委书记熊广贤介绍,“我们通过拆除鱼塘、清理淤泥、补植绿化等措施提升环境质量,同步一体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高标准打造朱海康养旅游度假区。”
道路平整、花木芬芳、水面开阔……虽然朱海康养旅游度假区项目尚未完全竣工,但已吸引省内外很多游客前来打卡,居住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更是欢喜,对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信心,并踊跃投身于生态治理修复、常态管护当中。“我们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尽己所能珍惜、守护来之不易的好环境。”当地居民王道平说。
记者了解到,该区谋划实施了一大批这样的水环境治理修复项目。既多方引水、加快改水、全力净水,实现黄河故道与骆马湖、洪泽湖、大运河等水系互联互通;又综合治理西民便河、西沙河等河道,构建西片区水生态循环网,不断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还持续推进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湿地林网“三网合一”绿化工程,有效提升流域生态承载力。
在此基础上,宿城按照“河畅、水清、路通、景美、业兴、民富”的总体目标,系统串联宿邳路和235国道沿线的新型农村社区,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基础配套完善、特色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贯通起来,加快打造独具宿城魅力的黄河故道农文旅融合发展亮点。
高标准打造的蔡集镇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盘活“水”资源,发掘“牛”文化,并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全业态,精心打造多样化、有特色、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经营的民宿、饭店生意非常红火,大家腰包都鼓起来了。”当地居民李唯乐呵呵地说。
黄河故道“大变身”的背后,推进流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一招。宿城在创新培育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坚决淘汰黄河故道流域落后产能,集成政策支持清洁生产,从源头为生态环境“减负”,更为绿色转型“蓄能”。
位于洋北街道的国家能源集团宿迁发电有限公司在火电领域率先开展智慧煤电建设,建成的智慧管控系统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党委、政府支持我们研发应用多项关键技术,经过无数次迭代、循环、攻坚克难,使供电煤耗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氧化碳减排成效显著。”该公司燃料运维部主管王波说。
“我们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打好生态环境保护‘组合拳’,特别是加强近岸空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全力把黄河故道宿城段变成老百姓期待的模样儿。”宿城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曹丽丽表示,推进黄河故道绿色转型是宿城的重中之重,全区上下联动、左右联手,做到一抓到底,确保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