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湖新区黑臭水体治理水清岸绿,居民幸福感再升级
记者 陈丹 通讯员 岳呈壮 来源:齐鲁壹点
太白湖新区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辖区内的河道、坑塘、沟渠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摸底排查,建立黑臭水体台账,分类施策,建立“一水一案”整治工作机制,跟踪督办,逐项销号。2023年,太白湖新区承担黑臭水体国家试点项目一处(石桥镇刘庄村坑塘整理项目),并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摸排工作,发现一处治理一处,确保已确认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100%。
“臭水沟”变清水渠
居民幸福感大提升
金秋的泗凫渡景区花红柳绿、草木清新,悠悠古泗河,水色清澈。微风徐徐吹起,欢乐在心中荡漾开来。与景区仅一条马路之隔的一方水塘,同样清澈喜人,四周绿篱、水草营造出宜人的清爽氛围。水塘中央的喷泉喷出条条水线,湿润、喜人,俨然成为景区外的新景点。

很难想象,此前这里是一片黑臭水体。皮大爷家住刘庄村,居所紧挨这里。池塘从前的样子,令他印象深刻。“别看这个池塘不大,由于地势较低,村里很多污水都流向这里,形成一条污水沟。而且,周边有村民们种的杨树,秋天落叶落到水渠里,一发酵,产生大量淤泥。一到夏天,就容易滋养蚊虫,味道也不好闻。”皮大爷说,污水渠与泗河相隔一条马路,还有可能通过地下水影响泗河水质。
“不过现在这条臭水沟全变样了。”皮大爷说,如今不仅水质变好,边上还种植了绿篱等四季常青的植物、观景平台等,令这里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小花园、小景点。“黑臭水体治理,让我从脏乱差的‘受害者’变成了优美生态的‘受益者’。”皮大爷说。
苏玥心是刘庄村的网格员,她每天都会到池塘旁巡视,确保没有污水流进池中,并在发现垃圾后及时清理。“喷泉是由太阳能进行发电,节能环保。池中还养殖着鱼类,起到净化水质、监测水质的作用。”苏玥心说,在夏季雨水较多时,她会增加巡查次数。“发现污水排入或是池中有垃圾时,我会进行清理和上报,相应的工作人员都会及时响应,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清澈。”她说,如今这里空气湿润清新,每天傍晚都有不少村民到此散步休闲。
建立台账分类施策
23处水体解决黑臭
石桥镇扶贫办副主任、全镇生活用水及黑臭水体治理负责人张士伟介绍,石桥镇市级督导治理黑臭水体23个(其中第三轮排查1个),涉及镇域内4个管区,10个行政村。其中,不少是村民们排污、扔垃圾的顽疾之地,除明显路面水沟排水外,地下还存在各类管道,给排污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我们对各类明、暗排污管道进行了改道,将其纳入污水管网,又进行了垃圾清运、清淤、土方回填、种绿植等全面工作。”张士伟说,村民们都“苦黑臭水体久矣”,一动工就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拿刘庄村坑塘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来说,我们清淤540立方米,挖一般土方926立方米,回填土方926立方米,并安装了球形网络摄像机4台。还栽植水生植物45平方米、种植绿化植物100余颗。”张士伟补充说,为保证良好水质,每个项目都有公益岗、网格员进行专门维护,而且还会进行生物净化。
根据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工作要求,太白湖新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辖区内的河道、坑塘、沟渠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摸底排查,建立黑臭水体台账,分类施策,建立“一水一案”整治工作机制,跟踪督办,逐项销号。
截至目前,石桥镇23处黑臭水体已治理完成,在每季度的水质检测中,其含氧量和透明度均合格。同时,这也标志着太白湖新区已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23年,新区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摸排工作,发现一处治理一处,确保已确认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