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怎么治水?2025年前浙江要打造60个标杆
浙江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王静

水生态治理要啃工业园区这块“硬骨头”。
7月26日,记者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浙江深化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将培育一批可示范可推广的“污水零直排区”省级标杆工业园区,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该项标杆园区60个以上。
据介绍,“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浙江深化治水工作的创新举措,核心是雨污分流、截污纳管、长效运维,做到排水口“晴天不排水,雨天无污水”。
此次,创建标杆的园区需结合园内行业特点,在雨污管网可视化、管理数字化、生态保护修复、减污降碳协同等方面实现提升。

“原来我们通过地下管道输送污水,如有破损、渗漏难以及时发现。”常山生态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说。将管道从地下转移至地上,明管输送、“一企一管”,再结合管网水质水量可视化系统建设,监测监控更精准、责任主体更清晰。
在水污染防治的基础上,水生态保护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业园区及周边河道,需开展人工湿地、生态缓冲带、水下森林等水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水系水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推进工业园区整体生态环境景观改造,因地制宜配置层次分明的绿化项目。
此外,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同步发布了《浙江省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数字化管理导则》,园区可据此推行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比如,结合企业用水量、排污许可量等进行水平衡核算。园区应在多跨协同、数据互通、全程监管、污染追溯等方面,以数字化治污实现制度重塑。

哪些园区可参与创建标杆?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引导鼓励已建成“污水零直排区”且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工业园区前来参与。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包括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省级以下优先选择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制革、食品等涉水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集聚区。
创建工作计划到2023年底,巩固提升工业园区污水管网质量和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建成20个“污水零直排区”省级标杆工业园区;到2025年底,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源-网-厂-口-河”全过程监管,建成60个以上“污水零直排区”省级标杆工业园区。这项工作也已纳入“五水共治”考核内容,并在生态环保专项基金、“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经费等方面获得支持。
据悉,今年3月,浙江已出台全国首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省级地方标准。“接下来,我们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进行重点培育,打造‘污水零直排区’标杆园区、培育标杆镇(街道)、建设县域样版,以典型示范、标杆引领带动整体提升。”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