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北控水务在减碳增效方面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们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技术的创新,更致力于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真正做到了绿色、低碳、环保。
在污水热能利用方面,北控水务利用污水源热泵技术,将城市污水转化为热能,用于采暖和制冷,这种技术的使用不仅减少了污染物在城区内的排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还提升了城市开发价值,促进了城市发展。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低碳绿色技术。
而在沼气污泥热能利用方面,北控水务采用分级/分相厌氧消化工艺,使污泥得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同时实现“资源化”再生利用。沼气经提纯后一部分用于预处理单元的原泥预热,另一部分则可用作车用燃气,沼渣经深度脱水后可用作园林绿化、农业利用、土壤改良的营养土。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使污泥得到了合理的处置,还产生了可再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总的来说,北控水务在减碳增效方面的努力和创新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他们不仅有先进的技术,更有将技术应用到实际中的决心和行动。在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像北控水务一样,注重绿色、低碳、环保,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控水务积极响应号召 为绿色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当前水务行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北控水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减碳增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优秀案例和示范项目。
污水热能利用——绿色低碳
城市污水是一种低位热源,采用污水源热泵技术,以城市污水作为暖通空调用能的冷热源具有独特优势。污水源热泵的使用,可以减少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在城区内的排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开发价值,促进城市发展,是一种节能、环保、低碳绿色技术。北控水务污水源热泵技术主要应用于北方污水处理厂。
例如,北控水务秦皇岛海港区西部污水处理厂项目,该厂处理规模12万吨/日,利用污水处理后的中水作为水源热泵热源,为厂区办公楼和生产生活区域提供采暖和制冷保障。水厂拥有两台水源热泵,每年的制热输出量为3.27GWh,制冷输出量为0.29GWh。

沼气污泥热能利用——无害化再利用
污泥业务是北控水务重点发力方向之一,凭借多年技术创新与实践,能够为客户提供包含“区域污泥出路诊断”、“最优处置路径挖掘”、“技术路线集成优化”、“全生命周期咨询和运营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市政污泥处理处置系统解决方案。
北戴河新区污泥处理厂处理工艺采用分级/分相厌氧消化工艺,处理后产生的沼渣经深度脱水可用作园林绿化、农业利用、土壤改良的营养土,产生的沼气经提纯后,一部分用于预处理单元的原泥预热,剩余部分可用作车用燃气,从而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生利用。

此外,北控水务青岛市即墨污泥处理处置中心项目就是污泥处置的典型案例。该项目污泥炭化热解后产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广泛,获得即墨区政府的高度认可。北控水务将深度挖掘并建立城市赋存产业资源和污泥处理处置产业之间的链接关系,打造以污泥处理处置为底板的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再生水循环利用——减碳降耗
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再生水利用”的一系列要求,北控水务集团紧跟政策,积极加入缓解城市用水压力的赛道,在加强污水处理、提升污水处理标准的同时,加快再生水利用,扩大其用途和用量。
例如,北京稻香湖再生水厂项目设计规模8万吨/日,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置后,水质满足北京市地标B(高于一级A标准)。达标的尾水一路作为市政杂用水;另一路排入南沙河作为生态补给用水,提升河道水体质量;第三路作为北部京能热电厂的生产冷却用水,进入生产环节。目前,稻香湖水厂每年产生的再生水供给遍布广泛、利用总量高,2021年总利用量1556.94万吨,利用率高达50%。

光伏发电厂区应用——降低电耗
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建设在郊区,占地面积大、周围居民较少、高层建筑少,且有充分的阳光。污水处理厂的构筑物顶层面积一般较大,有利于光伏组件的安装和利用,适合光伏发电的投资建设。同时,污水处理厂为能耗大户,污水处理厂土地大多为政府划拨,可使用年限较长,适合光伏发电的长期运行。
光伏发电为绿色清洁能源,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可大幅降低厂区用电成本,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江苏宜兴污水处理厂中,利用污水处理厂厂区内污水池、沉淀池、絮凝池、办公楼屋面、新建厂区道路,以光伏通廊或光伏车棚的形式建设光伏电站,总安装容量约8.1MW,采用0.4KV电压等级并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于2017年12月底完成并网。

水务行业担负水资源配置、净化和循环的使命,未来在“双碳”战略中的责任会越来越大。在“碳视角”下,行业政策、技术体系和企业战略,都将发生深刻重构。作为我国专注于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领军企业,北控水务必须敢于作为,勇于担当,抢抓机遇,担负起引领和推动我国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责任,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面助力“双碳”目标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