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从专家的角度来看,黄绵松委员所提交的提案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于推动城市水系统安全及精细化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他对于防洪控制性工程的系统谋划显示出对流域防洪体系的深入理解和全面考虑。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对于防洪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京津冀这样的重要区域,防洪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拒马河作为海河流域少有未建大型水库控制工程的河流,其防洪控制性工程的规划建设尤为关键。通过完善以河道堤防为基础、大型水库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依托的防洪工程体系,可以确保北京房山、河北保定、雄安新区等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
其次,黄绵松委员对于水库坝址选择、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标准以及组织保障等方面的建议也十分到位。他建议由水利部统筹,加快推动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规划建设方案研究比选论证工作,综合考虑选取适宜的水库坝址。同时,他也强调了高标准建设防洪控制性工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极端天气和提高水库韧性方面。此外,加强组织保障,协同推进各项工作,也是确保流域防洪安全的关键。
最后,黄绵松委员的工作体现了政协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将自己的工作与老百姓的期盼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紧密联系起来,以实际行动推动城市水系统安全及精细化管控工作的进展。
综上所述,专家对于黄绵松委员的提案表示高度认可和支持,认为这些提案将有助于推动城市水系统安全及精细化管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系统谋划防洪控制性工程 全面提升“四预”能力|环资界别委员访谈录④
【编者按】
2024年3月,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别”的85位委员履职满一年。
一年前,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别”,这也是全国政协界别三十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85位委员,包括环境资源领域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研专家以及能源资源领域的企业负责人等。
一年来,环资界别的委员们如何履职?今年带来了哪些提案和建议?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封面新闻专访多位环资界别委员,聊一聊他们心中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委员名片】
黄绵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委,国际水协会中国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受访者供图
“经过政协履职这一年,我发现自己的工作一头连着老百姓对美好环境‘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期盼,另一头连着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这让我意识到每天在本职岗位上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却是这些宏大叙事的实实在在支撑,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今年全国两会,黄绵松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拒马河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的提案》《关于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二期)工程的提案》《关于强化财政资金保障 推动农村环境设施健康有序建设运营的提案》。
“这三份提案主要围绕城市水系统安全及精细化管控。”他表示,今年提案的部分内容是在去年一个提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深入调研,形成的有针对性的提案。“结合去年的经验,我认为提案要集中写深写实。”
系统谋划防洪控制性工程
黄绵松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极端暴雨天气越来越多,京津冀防洪体系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据了解,2012年“7·21”特大暴雨自然灾害,北京房山区、河北保定市经济损失约150亿元。2023年“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北京131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37.39亿元,河北38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58.11亿元。
“拒马河是目前海河流域少有的几条没有建大型水库控制工程的河流之一。”他建议,系统谋划防洪控制性工程,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加快建成拒马河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完善以河道堤防为基础、大型水库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依托的防洪工程体系,确保北京房山、河北保定、雄安新区防洪安全。
二是做好水库坝址多方案科学比选,统筹防洪安全与生态安全。建议由水利部统筹,加快推动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规划建设方案研究比选论证工作,综合考虑选取适宜的水库坝址。
三是高标准建设防洪控制性工程,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拒马河水库涉及下游雄安新区防洪标准提升问题,根据重点功能区规划和实际防洪需求,设计标准建议以水利部和海河水利委员会论证结论为主,同时为应对极端天气,提高水库韧性,建议结合坝址实际情况尽可能加大库容。
四是加强组织保障,共同实现流域防洪安全。协同推进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方案落地、征地拆迁相关工作、河道水生态空间管控、雨水情监测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受访者供图
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
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后续(二期)工程,黄绵松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国之大者”。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四横三纵”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沿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集中承载地,同时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途经江苏、山东、河北,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2013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黄淮海流域属于极度缺水地区,淮河流域开发利用率为63%、黄河流域为80%、海河流域为106%,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黄绵松认为,“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建设,对整个国家水网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他同时指出,黄淮海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还存在“紧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水资源可利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严峻;地下水长期超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形成的地下水亏缺需持续弥补,河湖生态还十分脆弱;华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供水保证率不足50%,灌溉水源不足制约粮食稳产及增产;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水安全保障还有距离。
他建议,进一步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快东线一期工程水量消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同时,通过必要的工程措施和完善配套政策,相机向黄河以北农业、生态和大运河供水,持续推进输水效能提升。
此外,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东线二期可研工作,加强工程规模、线路方案、水质保护等重大问题研究,抓紧按程序报批,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充分发挥东线工程多功能综合输水系统的作用,保障国家供水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南水北调的总体规划,需要按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中线和东线建设完成项目的实际发挥作用,进行修编。”黄绵松说。
三是按照“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一期工程运营和二期工程建设管理;积极推动项目法人与沿线受水区在前期工作阶段签订量价协议,建立农业和生态供水财政补贴机制等,为后续工程运营打好基础。
黄绵松解释,“统筹就是一边运营一边建设,然后再推进二期的前期工作,希望二期建设能解决一些一期到现在为止还没完全解决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右一)。受访者供图
推动农村环境设施有序建设和健康运营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工作,其实我一直以来都有接触,而且比较关注。”黄绵松表示,去年的提案也提到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维管理体系建设,今年的提案则是在去年提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其中一个主要是针对资金方面的问题。
黄绵松认为,一是财政资金保障不足。“目前,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晒太阳’状态。地方财政缩紧或者是压力比较大的话,易导致设施不正常运行甚至是闲置。”
二是使用者付费机制没有建立。他认为,“这是由于农村生活习惯的问题,或者是农民收入的问题。农民对于污水费认知不够,导致很难收取污水费。”
三是,社会资本投入动力不足。“使用者付费机制建立不起来,社会资本关注度就相对更低,社会资本需要通过参与获得投资回报。”黄绵松说。
他建议,一是加大和优化财政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农村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合理调整财政资金发放节奏,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确保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推动地方落实财政事权,将设施运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保障力度,明确运维监管机构落实监管责任。
二是制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政策,建立多元化资金来源。建议发挥经营主体作用,通过城乡一体化、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等方式,统筹城乡项目收益水平,实现环境经济综合效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利用各区域的环境容量条件和产业结构优势,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施路径,从而降低治理成本以减轻财政负担。
三是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和考核督察力度。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环保督察的重要内容,以督察为契机抓落实,督促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监管,强化设施运维及问题整改。
封面新闻记者 何金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