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科三十八所是一所电子信息高科技研究所,在三线建设时期在贵州的都匀成立,当时的都匀条件是十分的艰苦的,但是当时的三十八所人客服了困难,响应国家号召从南京搬到了贵州的大山里,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啊。正是在大山里,三十八所克服困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贵州艰苦奋斗了很多年,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三十八所搬到了安徽省合肥市,从此开始可新的征程,而对于贵州来说,这家高科技研究所的搬走确实是一种痛。

三十八所在贵州安家发展了这么多年,还是搬离了贵州都匀,都匀是一座小县城,搬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贵阳也没有留住这家研究所。那么,三十八所为什么搬到了合肥呢?时光荏苒,已经过去多年,也许经过对比两个地方,我们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发现原因吧。

一是都匀是一个小地方,是山区,也就是一座小县城,而对于发展高科技的研究所来说,可能影响了发展。当时搬到贵州的都匀建立也是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为了国家安全,搞了三线建设,才来到了都匀。三线建设已经成为历史,为了更好的发展,搬到大城市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是大城市,这几年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特别是在高科技发展领域。

二是资源的不同。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与贵州的城市相比,还是有一些资源的优势的。合肥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特别是合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驻地。而中科大的科研实力那也是有目共睹的,合肥的科研院所也众多,方便国家政策的支持,方便科技的合作发展。说白了合肥的人才资源要丰富,更有利于科研院所招聘人才,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而贵州的都匀作为一座县级市,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

三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合肥地处华东地区,靠近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加的靠近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也方便科研院所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而都匀在三线建设时期更符合条件,现在来看的话,交通还是不便的。
四是合肥的教育医疗资源更好,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可以给员工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可以给员工还有家属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这些都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当然也可以获取更及时的信息。

那么为什么说是贵州的痛呢?贵州为什么痛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不要小看一家科研院所。一是科研院所本来就是涉及高科技的,本来就有很多的优秀人才,这些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可以转化为成果,而成果的转化就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就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二是科研院所也能够孵化企业,也能够吸引相关的企业入驻,这就可以形成产业链甚至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的企业都有很多的人,这就能够带动周边的消费,也能够解决就业,吸引人才,那就能够繁荣附近的经济。

而对于合肥来说,确实是助力了发展,帮助了合肥发展为科技高地,增强了合肥的影响力和在科技领域的地位,也促进了合肥与其他大城市的竞争,提高了在安徽的首位度,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从小的方面来说,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还有合作方面的职员,也是带来了消费,带来了餐饮理发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的。
大家觉着呢?为什么没有留到贵阳呢?痛不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