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数据资产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报告旨在探讨水务行业在数据资产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水务数据资产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水务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对于提升水务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水质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务数据资产体系建设的背景
随着水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务数据的产生、收集、存储和应用变得日益重要。水务数据资产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水务运营的效率和质量,还能为水务行业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推动水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务数据资产体系建设的探索
- 数据收集与整合
- 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时收集水务运营过程中的各类数据。
- 通过数据清洗、整合等手段,将多源、异构的水务数据转化为统一格式,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 数据存储与管理
- 构建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系统,确保水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
- 制定数据管理制度,明确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责任。
- 数据分析与应用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水务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
- 开发水务数据分析模型,为水务运营提供决策支持。
- 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
三、水务数据资产体系建设的实践
- 制定水务数据资产体系建设规划
- 根据水务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详细的数据资产体系建设规划。
- 规划应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
- 建设水务数据资产体系基础设施
- 构建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
- 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实现水务数据的实时收集。
- 开展水务数据资产体系建设应用
- 在水务运营、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等领域开展数据资产体系应用实践。
- 通过数据分析结果,优化水务运营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
四、总结与展望
水务数据资产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水务行业内外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探索与实践,水务行业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未来,水务行业应继续加强数据资产体系的建设,推动水务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青岛水务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背景
青岛水务集团作为服务国计民生的水务环保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以“智水观澜”论坛为契机,深入探讨水务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前沿趋势和路径对策。集团聚焦“136N”战略蓝图,采用“集团级”“二级单位级”“厂站级”三级建设模式,围绕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信息安全、IT治理等6大体系,全面推动智慧水务建设。
二、实践内容
- 物联网统一接入系统建设:青岛水务集团与研博合作,启动物联网统一接入系统一期建设项目,实现对所有生产运营设备数据的统一接入,构建传感器、集中器等物联网传输标准体系。截至2023年11月,系统共接入27个生产系统、53个品牌、22000个数据点位和7万块物联感知设备,每日传输数据量超过3亿条。
- 智慧水务平台建设:集团通过物联网统一接入系统,实现“供、排、环、固、海淡”全流程在线监测,实现集团、公司、部门、现场的多级业务数据共享。同时,集团还建立了大数据中心一期、智慧厂站、物联网统一接入系统等重点项目,为智慧水务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 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集团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创新应用为驱动,推进架构中台化、数据价值化、业务智能化。通过搭建统一、开放的技术平台,实现系统集成、信息展现,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支持决策系统,促进集团业务的融合,提升数字化服务和应用水平。
三、实践成效
- 生产运营效率提升:无人值守运行系统通过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深度结合,实现了从进水至出水的全流程工艺及设备“一盘棋”精细化联动控制,提高了生产运营的降本增效。
- 人员配置优化:无人值守运行系统解放了员工从日常简单反复的工作中,使得“专岗专用”变成“一岗多用”,实现了人员价值和综合素质的双重提升。
- 智慧水务建设成果显著:青岛水务集团通过数字化转型实践,初步实现了“智慧值守”“智慧巡检”“智能决策”等数字化成效,为打造公众信赖、特色鲜明、行业领先的现代水务环境产业集团持续赋能。
四、思考总结
青岛水务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充分展示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水务行业的应用前景和巨大潜力。未来,集团应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水务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水务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中国给水排水新质生产力论坛:关于MABR(膜曝气生物反应器)和MBBR(移动床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几个关键点:
- MABR与MBBR的比较:
- 两者在硝化菌的附着比例、单位膜面积的硝化面积负荷率(NR)方面存在差异。MABR通常具有更高的NR值,但这一数值受进水氨氮浓度影响。
- MBBR通常难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而MABR可以有效地进行SND,从而强化氮负荷的去除并提高系统韧性。
- MABR的能耗优势:
- MABR通过无泡传氧技术,相比MBBR的微孔曝气,具有显著的能耗优势。
- MABR在节能降耗方面表现突出,特别是在好氧曝气能耗、硝化液内回流能耗和额外碳源投加等方面。
- MABR的应用挑战:
- 虽然MABR在能耗上具有优势,但其初期投资成本和长期运行成本可能高于其他技术,如AGS(厌氧颗粒污泥)。
- MABR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膜堵塞的问题,这可能与预处理效果、进水水质等因素有关。
- MABR与MBBR的工程应用:
- 在工程尺度上,从单位池容反应效率来看,MBBR和MABR的性能可能被拉平,但MABR在能耗方面仍然具有绝对优势。
- 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IFAS-MABR(集成固定膜-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形式,在缺氧区利用MABR高性价比去除部分氨氮,剩余氨氮在好氧悬浮系统中去除,以实现更高的能源效率。
- MBBR的穿孔管曝气:
- 早期有观点提出,流化性好的MBBR使用穿孔管曝气可能也很节省能耗物耗。这一观点在实际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 预处理的重要性:
- 预处理效果对MABR和MBBR的性能都有重要影响。预处理不足可能导致膜堵塞、能耗增加等问题。
- 溶解氧(DO)的讨论:
- 讨论中提到了MABR在SND过程中DO的控制范围(0.5-1mg/L),这与传统MBBR的DO控制范围(3-4mg/L)不同。
- 提到的8-10mg/L的DO值可能是指膜界面值,即纯氧刚进入膜与生物膜接触界面时的DO值,而不是实际反应过程中的DO值。
综上所述,MABR和MBBR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技术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进水水质、能耗要求等因素。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技术并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最佳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于MABR(膜曝气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几个关键点和讨论焦点:
- MABR在硝化效果上的应用:
- MABR技术被视为在硝化效果不佳的现有污水处理厂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也有讨论关注到MABR对反硝化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尽管有观点指出MABR可以通过SND(同步硝化反硝化)优化和提高主工艺的反硝化效果。
- 硝化菌的生长与氨氮浓度:
- 讨论中提到了对低氨氮浓度下硝化菌生长效果的担忧,以及这种低浓度环境是否会导致硝化菌无法有效生长,进而影响硝化效果和抗冲击能力。
- 生物膜的管理与更新:
- MABR技术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生物膜的管理与更新。通过生物膜厚度的控制(如通过尾气脉冲擦洗)来控制生物膜的生长和脱落,脱落的生物膜对后续好氧池的硝化具有接种效应。
- MABR技术的适用场景:
- 虽然MABR技术被认为是一个有前景的技术方向,但在实际应用中,其适用场景和规模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一些团队认为MABR更适合中小规模的应用,并且可能需要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 NHx-N和NOx-N的扩散速率:
- 讨论还涉及了NHx-N(氨氮)和NOx-N(硝态氮)在膜中的扩散速率,以及有机氮(Org-N)对除氨效果的潜在限制。这些因素对于理解MABR技术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MABR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力和优势,但也需要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于硝化效果、生物膜管理、适用场景以及氮素去除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将有助于推动MAB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中国给水排水新质生产力论坛:MABR(膜曝气生物反应器)技术关键点的总结:
- MABR的特点:
- MABR利用特殊的膜来传递氧气到生物膜上,实现无泡传氧。
- MABR的氧气透过性远高于氮气,允许在膜表面和生物膜内侧维持高氧气浓度。
- MABR是氨氮浓度驱动和限制的生物膜过程,能随着进水氨氮负荷的增加而增加氨氮的去除。
- MABR中的硝化菌占比高,达到30-40%,高于传统MBBR中的8-12%。
- 溶解氧(DO)控制:
- 对于MABR工艺,DO的控制非常重要,但并不需要维持整个生物膜的高氧环境。
-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维持缺氧环境,缺氧池的DO通常远低于0.5mg/L。
- MABR的无泡传氧特性确保氧气主要在生物膜上消耗,不会显著增加水侧的DO。
- MABR的应用与优势:
- MABR可放置在缺氧池中,实现硝化和部分反硝化,同时保持水侧的缺氧环境。
- MABR的异向扩散特性允许硝化菌优先利用生物膜内侧的氧气,而不与异养菌争夺氧气。
- MABR对于高氨氮负荷的进水表现出良好的韧性处理能力。
- 关于成本和技术实施:
- MABR膜的成本可能较高,但其在处理效果和效率上的优势可能使其在经济上可行。
- 正确的DO控制和膜的设计对于MABR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 未来展望:
- MABR技术具有在市政污水处理和其他水处理应用中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 未来的研究和开发可能集中在提高MABR膜的性能、降低成本以及优化工艺控制策略上。
- 问题探讨:
- 关于MABR在缺氧池中的应用,存在对DO控制和COD消耗的担忧。然而,MABR的无泡传氧特性和异向扩散特性被认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MABR技术通过其独特的膜设计和传氧机制,在污水处理中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和潜力。然而,对于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还需因地制宜,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验证其效果和可行性。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泥处理处置论坛(上海)
同期举办世环会-上海国际水展-2024年6月3-5日
【6.1号馆会议室B(6.1H900)】
一、活动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污水处理设施的不断完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日益凸显。污泥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如果不经过有效处理,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当前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新《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和“水十条”等政策的推动,为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关注度和投入不断增加,推动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本次论坛的召开旨在进一步推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提高污泥处理处置效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论坛将邀请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政府部门人员,共同探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创新应用和市场前景,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推动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污泥处理处置企业,为论坛的举办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条件。论坛的举办也将进一步促进上海及周边地区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环保产业的协同发展。
主办单位:《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上海荷瑞展览有限公司
三、会议时间与污泥产品展示地点
会议名称: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泥处理处置论坛(上海)
会议时间:2024年6月3日下午13:30-16:30
会议地点: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虹桥) 6.1号馆会议室B 【6.1号馆会议室B(6.1H900)】
污泥处置馆展示地点: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虹桥)6.1号馆(展示时间6月3-5日三天)
会议报到:2024年6月3日6.1号馆,展馆8号门门口(9点半-11点之前报到,提供餐券,礼品等)
展示范围:污泥处置技术及相关产品
会议规模:150-200人
四、展馆交通
自驾:自驾至涞港路111号,由展馆18号门驶入。在南广场停车后,直接由南广场扶梯至南登录厅进行登录。
出租车:推荐在涞港路111号下客,由展馆18号门步行进入南广场。直接由南广场扶梯至南登录厅进行登录。
地铁:地铁2号线徐泾东站4、5、6号口出站,乘坐短驳电瓶车,至7、8号馆尾端。在馆间通道口进行登录。
详细内容可登陆官网:https://wastewater.watertechsh.cn/,或关注展会官方微信号:上海国际水展WATERTECH
四、南登录厅污泥会议室及污泥展示区进馆示意图
污泥会议室靠近6.1号馆8号门门口走到底(6.1号馆会议室B)

2024年5月6日
五、会议议题
主持人发言13:00-13:10 |
中国给水排水 |
|
王领全 副主编 |
报告题目一13:10-13:30 |
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概况与规管体系解析 |
报告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谭学军 博士,总院副总工/教授级高工 |
报告题目二13:35-13:55 |
污泥焚烧建设运行实践与未来技术思考(水务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探讨) |
报告人 |
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王丽花 副总经理 |
报告题目三14:00-14:20 |
|
报告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胡维杰 三院总工 |
报告题目四14:25-14:45 |
热泵低温干化污泥处理工艺技术和产品介绍 |
报告人 |
江苏博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黄志洋 总经理 |
报告题目五14:50-15:10 |
|
报告人 |
威立雅水务技术 陈晓华 亚太区市政工程 设计总监/博士 |
报告题目六15:15-15:35 |
污泥处理处置低成本高质量发展 |
报告人 |
无锡买山环保装备有限公司 西安交大杨鸿辉教授 |
报告题目七15:40-16:00 |
|
报告人 |
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黄瑾 副总工 |
报告题目八16:05-16:25 |
污泥资源化处置与长江沿线裸露矿山修复的生态统筹探索 |
报告人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董滨 教授、博导 |
报告题目九16:30-16:50 |
污泥厌氧消化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污泥处理处置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
报告人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 国际水协会(IWA)Fellow 戴晓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