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强化类型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构特性
-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enhanced aerobic granules
- 梁梓轩, 涂倩倩, 苏晓轩, 杨祥宇, 陈俊宇, 陈一, 李宏, 刘彩虹, 何强
-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 2019年41卷第6期 页码:167-173
- DOI:10.11835/j.issn.2096-6717.2019.119
-
纸质出版日期:2019-12,
收稿日期:2018-12-06
-
引用本文
阅读全文PDF
扫 描 看 全 文
近20年来,学者们对污水处理中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加速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研究主要为控制水力条件和有机负荷两方面,而对提高好氧颗粒污泥结构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在早期研究中,很多学者已经证实控制反应器高径比(H/D)在15~30之间可使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加快至1个月以内[
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由于建造原因,通常反应器的高径比不会太大。同时,有机负荷、N/C比等均由进水水质决定,难以实时调控。因此,需要研究出更加方便可行的方法以加速颗粒形成和提高其结构稳定性。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从投加絮凝剂或惰性载体(凝聚剂)入手,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反应器运行
实验共设置4组内径为7 cm、有效水深为105 cm的柱状SBR反应器。每组反应器有效容积为4 L。反应器按6 h周期运行,其中,进水、沉淀、排水时间均为5 min,其余时间曝气,控制曝气量使得表观气速为1.5 cm/s,不设置缺/厌氧期。排水口在底部以上52.5 cm处,换水比为50%。反应器处于恒温室内,温度恒定为25 ℃。
接种的絮体活性污泥取自城市污水处理厂,用0.2 mm的筛网过滤后接种至反应器,接种后反应器内污泥浓度MLSS=3 500 mg/L。进水为人工配水,进水水质为(每升):500 mg乙酸钠、153 mg NH4Cl、35 mg KH2PO4、30 mg CaCl2、20 mg MgCl2、10 mg FeSO4、1 mL微量元素溶液。微量元素溶液(每升)组分: 0.05 g H3BO3、0.05 g ZnCl2、0.03 g CuCl2、0.05 g MnSO4·H2O·(NH4)6、0.05 g Mo7O24·4H2O、0.05 g AlCl3、0.05 g CoCl2·6H2O、0.05 g NiCl2。
1.2 PAC、MBF、GAC的投加方式
根据实验的前期预实验结果与相关参考文献[
1) 市售30%(w/w)的PAC粉剂配置成33.33 g/L的PAC溶液,每个周期进水时同步投加50 mL PAC溶液,45 d后停止投加。
2) MBF提取自前述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提取方法:将TSS=10 g/L的浓缩污泥在-20 ℃和37 ℃条件下反复冻融3次(单次冷冻或融解的作用时间均为12 h)。然后,将100 mL混合液进行超声细胞破碎(SCIENTZ-d2 D),破碎时间2 min,脉冲4 s,功率密度60%。破碎后的混合液在4 ℃,10 000g条件下高速离心20 min,上清液为MBF溶液[
3) GAC的制备与投加方法:将市售的椰壳活性炭高速破碎后,用筛网筛选出粒径为0.15~0.25 mm的颗粒活性炭。在接种絮体活性污泥时一次性投加,使得反应器内GAC浓度为3 500 mg/L,后续不再补加。
1.3 EPS荧光原位染色
用0.1 mol/L磷酸缓冲液(PBS)将颗粒清洗3次后加入100 μL 0.1 mol/L NaHCO3,然后,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刀豆蛋白(Con A)、卡尔科弗卢尔荧光增白剂(calcofluor white)和尼罗红(Nile Red)分别对蛋白质、α多糖、β多糖和脂类进行染色[
1.4 扫描电镜
用PBS将颗粒清洗3次后,用2.5%戊二醛固定2 h。然后,分别用50%、75%、90%、100%的乙醇初脱水,再分别用50%、75%、90%、100%的叔丁醇深脱水(单种浓度脱水时长均为5 min)。干燥喷金后进行SEM(Hitachi S-3 400N)观察。
1.5 抗剪切强度
颗粒实际抗剪强度没有统一标准,有研究在厌氧颗粒污泥中采用相对抗剪切强度完整度系数ICs表征[
1.6 抗水解强度
用PBS清洗3次后的颗粒分别单独加入2 350 U/μL蛋白酶K、205 U/μL α淀粉酶、5.13 U/μL β淀粉酶、3.14 U/μL脂肪酶,并在37 ℃、150 rpm条件下振荡60 min。振荡停止后,沉淀10 s迅速吸取并测定上清液和沉淀部分的SS,分别记为SS3和SS4。抗水解强度系数(Anti- hydrolase coefficients, AHCs)AHCs= SS4/ (SS3+SS4)。
1.7 其它仪器与试剂
TSS、MLSS等常规指标的测定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颗粒粒径测定和显微观察均使用光学显微镜Motic BA310。颗粒内部溶解氧DO分布用微电极(Unisense)测定,梯度选取为40 μm,测定时预曝气控制液相DO=6.0 mg/L。PBS缓冲液组分(mmol/L):NaCl=137,KCl=2.7,Na2HPO4=10,KH2PO4=2。
2 结果与讨论
2.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态学特性
研究通过不同强化方法均成功培养出了好氧颗粒污泥(如
1 4种不同好氧颗粒污泥的光学显微观察和扫描电镜SEM的表面结构
从
MBF组和对照组表现出相同的表面结构,表明微生物絮凝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胞内外蛋白和多糖)[
2.2 EPS主要组分分布
EPS荧光原位染色结果如
2 4种好氧颗粒污泥EPS主要组分的内部分布
蛋白质在对照组和MBF组的颗粒内部均匀分布;PAC强化型颗粒外层(0~200 μm)的蛋白质染色剂荧光强度为对照组的2.5倍,内部(300~600 μm)荧光强度与对照组一致;GAC强化型颗粒外层(0~150 μm)的蛋白质染色剂强度与对照组一致,中部(200~400 μm)的荧光强度约为对照组的2倍,由于内部(500~600 μm)为颗粒活性炭,荧光强度基本为零。
β多糖在对照组和MBF组的颗粒内部均匀分布;PAC强化型颗粒外层(0~200 μm)的β多糖染色剂荧光强度为对照组的1/3,内部(300~600 μm)荧光强度与对照组一致;GAC强化型颗粒外部(0~400 μm)β多糖染色剂荧光强度与对照组一致,由于内部(500~600 μm)为颗粒活性炭,荧光强度基本为零。
EPS荧光原位染色的结果与SEM结果相印证:MBF不改变颗粒化机理,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构与对照组类似;而PAC组中加入了高分子絮凝剂,起到了吸附架桥和电中和作用,改变了好氧颗粒污泥内部结构,形成了“蛋白外壳-β多糖内核”的双层结构。外层蛋白质含有大量疏水基团,能够抵抗气-水剪切力和增加细胞疏水性[
2.3 溶解氧分布
溶解氧在4种不同好氧颗粒污泥中的分布如
3 4种好氧颗粒污泥在测定梯度为40 μm的溶解氧分布
DO外部变化:对照组和MBF溶解氧的开始消耗大幅度提前于0 μm,表明这两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的结构松散,与液相有一段过渡区,过渡区内可进行物质传输、交换,但松散的结构不利于抵抗外界冲击负荷,且可能发生微生物游离[
DO内部变化:从径向溶解氧消耗殆尽的顺序可知,4种好氧颗粒污泥内部结构从紧密到疏松的顺序为PAC组>GAC组>MBF组>对照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PAC组外层结构比GAC组疏松,但内部结构PAC组更加致密。结合EPS荧光染色结果分析,这与蛋白质的分布有关。PAC强化型好氧颗粒污泥的蛋白质在外部0~200 μm段有高密度分布,GAC强化型颗粒的蛋白质在中部200~400 μm段高密度分布。故推测高密度的蛋白质会使得好氧颗粒污泥结构更加致密,阻挡了DO进一步向内传输,而对照组和MBF组的颗粒污泥蛋白质在整个切片断面上都是中密度分布,因此,DO能更加深入地向内传输。
2.4 结构强度
主要从抗剪强度和抗水解强度两方面研究了4种好氧颗粒污泥的结构强度。由于绝对强度难以测定,且没有统一标准方法,故用相对值表征[
数据项 | 对照组 | PAC | MBF | GAC |
---|---|---|---|---|
ICs | 92.40 | 98.62 | 96.48 | 98.55 |
误差 | 00.45 | 00.65 | 01.33 | 00.94 |
4 相对抗水解强度AHCs
从
2.5 4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讨论
已有研究证实,EPS中的β多糖具有胶状黏性特征,是维系好氧颗粒污泥结构完整性的主要物质,而非传统生物学观点认为的蛋白质[
由于PAC的加入,颗粒化机理发生改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PAC的吸附架桥和电中和的双重功效,故水解β多糖后颗粒仅轻微破碎。同时,由于PAC强化型颗粒形成了致密的蛋白外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颗粒结构有保护作用,因此,在水解蛋白质后PAC组的AHCs有轻微下降。同时,该组颗粒污泥形成了β多糖内核,其可能原因是由于PAC的加入,使得生物残体、无机质等一系列物质,在胶状β多糖和絮凝剂PAC双重作用下形成了类似于惰性晶核载体物质,其具体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投加MBF只是增加了微生物可利用的EPS中各种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颗粒化机理,因此,水解β多糖颗粒破碎程度比较显著,AHCs值下降明显;而投加GAC,促使内层微生物分泌蛋白质附着在颗粒活性炭表面生长,从而改变了内部微生物聚集机理,内层结构稳定性不再由β多糖决定。而EPS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其颗粒外部组分与对照组无异,导致β多糖水解后,外层颗粒破碎解体,内层依旧维持一定的形态,所以,AHCs值下降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
对结果的分析讨论表明,对照组和MBF组的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符合“EPS假说”,PAC组和GAC组的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符合“晶核假说”[
3 结论
1) 凝聚剂PAC、MBF、GAC均能加速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其中,投加PAC效果最为显著。
2) SEM结果显示,对照组和MBF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呈网状疏松结构,而PAC组和GAC组颗粒表面结构致密;EPS荧光原位染色表明,EPS主要组分蛋白和β多糖的分布在对照组和MBF组中一致,PAC强化型颗粒形成了“蛋白外壳-β多糖内核双层构造”,GAC组颗粒内部有高密度蛋白包裹着颗粒活性炭。
3) 溶解氧分布结果表明,PAC、GAC强化型颗粒污泥内部结构比对照组和MBF强化型更加致密。结构完整性实验表明,PAC、MBF、GAC都可以显著提升好氧颗粒污泥抗水力剪切能力,抗水解酶强弱顺序依次为PAC组>GAC组>MBF组>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