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环印迹 | 四十年风雨兼程,打造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新高度 ——访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灿教授
四秩春秋,砥砺奋进。四十年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始终围绕国家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顶天立地”,坚持服务人民,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值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四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别策划了“清环印迹”系列访谈活动,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展望学院未来前景,并寄语新时代环境人。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系列访谈的精彩呈现,共同感受一代代环境人的坚守与热爱。
王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现任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曾任环境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
在本次访谈中,王灿老师总结了环境学院党组织在学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介绍了学院人才培养理念,并解析了环境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素养。下面,让我们跟随王灿老师的视角,了解环境学院在党委领导下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的特点。
1
党组织引领高质量发展
回顾环境学院40年的发展历程,王灿老师指出,学院党组织始终发挥着把方向、聚力量、保落实的政治核心作用。学院党委带领着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以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领导和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确保学院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继承和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和“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的专业情怀,涌现了一批模范党员和先进集体,如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等。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过程中,历次的国家重大决策、重大环境处理处置事件中也始终能够看到清华环境人的身影。这些先进个人与集体激励着环境学院的师生逐步成长为成为立德树人的楷模、爱国奉献的先锋,战斗于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线。
王灿老师表示,在党的领导下,学院始终坚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又面向学科前沿。40年来,从早期面向流域湖泊的专门治理,到现在“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等的出台,国家的环境问题治理与宏观政策决策背后,都有环境学院的教师队伍、科技人才和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从未来来看,我想我们仍然要坚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需要在新的一些环境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健康、人工智能的环境应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持续发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在整个环境学科上的引领作用。”王灿老师对学院未来的发展寄予期望。
2
坚持面向国家需求与
学科前沿的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一直是环境学院的核心工作。王灿老师指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基于对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的系统研判,以及对教育和人才未来需求的深入分析进行布局。
回首过去40年,环境学院为我国环境学科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学院共培养了3000多名学士、3000多名硕士、1000多名博士。我国第一位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张晓健就是当年的环境工程系培养的。环境学院长期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在环境学科诸多课程与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引领性的探索工作。
随着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全球化,环境学院的人才培养也在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进行分层次分类培养。环境学院于2011年设立全球环境国际班,这是清华大学第一个面向全球环境问题开设的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项目。近年来,结合对大学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环境学院也进一步调整了环境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通过未央书院、探微书院和秀钟书院三个书院,分别侧重于面向数理基础、化生基础和交叉工程的环境学科学生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学科交叉知识储备的人才,更好地解决复杂环境问题。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将学术型硕士全面转向专业学位硕士,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一线需求;同时,在博士生培养体系中做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延伸了一些培养要求,扩展了博士生培养方向的选题范围,加强了博士生相关专业研究素养的培养。
3
要兼具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
王灿老师认为,环境学科具有天然的交叉性,需要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知识,但要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环境问题的诊断上,我们需要回溯到污染物的来源——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中既涉及人的行为,又涉及生产工艺、社会组织、产业结构、城市布局等。环境问题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在传统环境学科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学科的知识储备。环境学院在修改和完善学生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也始终坚持对交叉学科的开放性,鼓励多学科交叉系统解决问题。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源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回到社会的发展中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因此,环境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交叉学科背景,在专业技能上成才,也需要在精神上成才,即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了解到环境问题的本质。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既要有科学的精神,也要有人文的情怀;既要有历史的眼光,也要有全球的视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到生态环境问题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
环境学院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王灿老师认为,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是同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的沃土。过去40年中,环境问题经历了从局地、区域到全球的发展历程,环境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也体现了这样的变化特点,如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在学生绿色协会、学生清源协会基础上,又增加了学生碳中和研究协会等。王灿老师希望同学们坚持从社会密切关注的环境问题出发,找到学生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实践既能增加自己的收获,也可以利用自身所学服务身边的同学,同时也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需求,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面向未来就业,王灿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持续提升交叉学习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和环境发展问题。
采访 | 包婉茵
文稿 | 晏妮
视频 | 狄迪
编辑 | 张楠楠
责编 |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