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到顶尖学者,便拥有未来的希望。
城市分为不同行政等级,大学同样分为多种类型与级别。
在我国,大学分为公立和民办两类,包括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并且区分为本科和专科教育机构。
在这些普通教育机构之上,存在“双一流大学”的概念,此概念已替代旧有的985和211工程。
最近,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的全国高校清单,显示我国共有3072所高等学府,其中2820所为普通高校,包括1275所本科学校和1545所高职(专科)学校。
相较于去年,本科学校增加了5所,专科学校增加了56所,还有7所学校进行了更名。
那么,哪座城市是中国高校的首都?哪个城市拥有最多的本科学校?哪里是真正的教育强城?
01
2820所全国大学分布在何处?

将本科和专科学校全部包括在内,我国内地的十大大学城市分别是:
北京(92所)、广州(84所)、武汉(83所)、郑州(72所)、重庆(71所)、上海(68所)、西安(63所)、长沙(59所)、成都(58所)、天津(57所)。
无论是所有类型的高校、本科学校还是双一流大学,北京都显著领先,作为首都,它集合了全国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名副其实的高校之城。
在一线城市中,广州和上海的教育实力也名列前茅,但深圳的高校数量则明显落后于银川、西宁、保定、湘潭等城市。
据《全国最强城市,正努力发展大学》一文分析,尽管深圳官方宣称有15所高校,但在教育部的名单上,只有8所具有独立招生资格,知名的哈工大(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并未包括在内。

意外的是,河南省省会郑州的高校数量,超过了上海、西安、成都、南京等传统的教育重镇。
郑州尽管没有985高校,却有大量的专科学校。据数据显示,郑州在2023年共有72所高校,其中本科27所,专科45所。
与郑州相似,南昌、昆明、石家庄等城市也因专科高校数量众多而名列前茅。
高校数量通常与在校大学生人数相对应,拥有最多高校的城市,通常也是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根据《中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30个城市》一文分析,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7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均超过百万。
其中,广州、郑州、武汉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分别为165.1万、139.6万、133.3万,几乎每十个常住居民中就有一个是在校大学生。
由此看来,北京是中国高校的首都,而广州则是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02
数量多不一定是强,拥有最多高校的城市,不一定是最强的地区。
相比所有高校,本科高校的数量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真正高等教育实力。
那么,不计港澳台地区,全国1275所本科大学分布在哪里?

单纯从本科高校来看,城市排名有了巨大变化:
北京、武汉、西安、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外加重庆、哈尔滨、长春、郑州、南昌并列第十。
可以看出,单从本科大学来看,武汉、西安、上海在本科高校数量上超过了广州,南京和杭州进入前十,天津则超过了重庆和成都。
广州虽然高等教育实力不弱,也是在校大学生数量第一的城市,但其专科院校的比例超过了一半,本科高校和本科生数量不如武汉等城市。
可以看到,在全国高校排名前列的郑州、石家庄、昆明等地,其本科高校规模的排名远不如所有高校的排名,这也是由于专科院校数量过多所导致。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大中城市中,本科高校比例不到一半的城市包括广州、郑州、重庆、长沙、合肥、昆明、石家庄、太原、南宁、乌鲁木齐、苏州等。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所有高校还是本科高校,深圳、苏州、宁波、东莞、佛山、南通等万亿级经济强市,都处于较低的排名位置。
这反映了教育底蕴的差异。
传统的大区中心城市,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镇,集合了全省乃至整个大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资源,而经济强市则更注重产业发展,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差距并非短期内能够弥补,这在《全国最强市,正努力发展大学》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这也是为何东北F4在各大教育排行榜中领先的原因。
东北F4的高校数量和本科院校数量都位于前列,整体实力远高于深圳、苏州等新兴的经济强市。
03
过去有985/211大学,现在有双一流大学。
不同的是,双一流大学以5年为建设周期,成员名单有进有出,不是每所学校都能永久保持其状态。
最新的双一流大学名单是在去年发布的,下一次更新将在2027年。
根据第二批双一流大学名单,有147所高校分布在哪里?

这是全国双一流高校最多的10个城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7所)、武汉(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可见,在一流高校的等级中,北京显然独占鳌头;
而上海和南京争夺第二梯队的领先位置;
广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则并肩前进,这些城市都是高等教育的佼佼者。
相比之下,一些知名城市的双一流大学数量寥寥可数。
深圳、苏州、厦门、宁波、济南、郑州等城市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选,而佛山、东莞、南通、泉州等城市则没有任何高校入选。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轮双一流大学名单中,深圳一个也没有。直到2022年,依靠南方科技大学才打破这一局面,但与二线省会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
可以看到,相较于本科高校,双一流高校的分布更为不均衡,四大直辖市和传统大区中心的优势更加明显。
虽然内地31个省份几乎都有双一流大学,但绝大多数省份的双一流高校数量只有1-2所,尤其是人口较多的省份。
河北,常住人口超过6000万人,但只有河北工业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
有趣的是,这所大学位于隔壁的天津市,由河北、天津和教育部共同建设,招生指标偏向河北,因此被视为河北的双一流大学。
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
这种情况虽然看起来尴尬,但这已是政策倾斜的结果。要知道,在985时代,郑州和河南都是长期未能入榜的。
对于郑州而言,建设1-2所一流大学极为重要。
04
在全球500强大学中,哪些内地大学有名?
关于大学排名,榜单众多,充斥着水分。目前,只有4大权威榜单获得国际认可:
Q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这四大榜单分别源自英国、美国、英国和中国,其中软科来自上海的一家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其榜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被广泛接受。
简单来说,QS重视大学的声誉、U.S. News看重论文和国际合作,泰晤士则较为综合,而上海软科专注于学术研究。
我们以至少进入3个世界榜单为标准进行筛选,根据这些排名加权计算,共有32所内地高校名列其中。

而全部进入前200名的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
而全部进入前300名的还有中山大学,而华中科技大学除了在QS榜单中略逊一筹外,其他都位于200名以内。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以及上海大学在国际排名中的表现,远远超过国内的普遍认知。
这背后可能不仅是城市本身的支持,也可能是深圳在学术投入上的重金投入。
当然,这些排名仅供参考。
由于国际评价标准的不同,在国际排名中,理工科院校通常表现更好,而文科院校则相对被低估。
05
谁是中国高校的首都?
显然,北京在各项指标上遥遥领先,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城。
作为首都,北京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事实上,这些定位都可以再加上“教育中心”。
在北京之后,上海和南京是全国高校实力最强的城市。
在第二梯队中,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各有7所,这些都是传统的985高校重镇。
广州的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成都的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的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都是传统的985高校。
在第三梯队中,除了长沙、合肥、杭州、青岛等地,一些北方城市尤其引人注目:天津、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都在名单之中。
这些城市虽然经济光芒不如从前,但底蕴仍在。
至于第四梯队,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可列入这一范围。
作为全省的行政、经济、科教文卫中心,省会城市几乎都是集合了全省资源,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水平都位于全省前列。
至于深圳、苏州等经济强市,则可以单独归为一类。
这些地区虽然教育水平不算发达、一流高校不多,但因为经济发达、财政充足,能够投入巨额资金支持高等教育。
不仅如此,由于产业发达、靠近就业地,本身就足以成为提升本地高校录取分数的筹码,例如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录取分数已经超过了在哈尔滨的本部。
这些城市的大学水平,未来还将不断提升。
至于高考时是选择大学还是选择城市,国民经略主笔凯风的《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088707629509554595%22%7D&n_type=-1&p_fr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