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 Wen-lin,HUANGWei.Determination on Dredging Depth of River Sediment i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ject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ies[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22,38(6):44-47.
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中河道底泥清淤深度的确定
- Title:
- Determination on Dredging Depth of River Sediment i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ject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ies
- Keywords:
-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dredging depth of sediment; heavy metals; evaluation of sediment pollution; criterion of flood protection and storm drainage
摘要:- 河道底泥的淤积不仅会造成河道过流断面不足,而且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还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尤其是底泥重金属超标的河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河道清淤在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中必不可少。以江门高新区麻园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为例,对河道底泥清淤深度的确定进行了详细分析。实践表明,对于河道底泥清淤深度的确定,应结合水质考核目标、底泥污染评价、防洪排涝标准及河道边坡的稳定性等因素,按相关规范布点分析,确保按需清淤。
- Abstract:
- The deposition of river sediment will cause the insufficient flow section, and the release of pollutants in river sediments may further cause serious pollution to the water bodies. Specially, the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 poses a serious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us, the river dredging is a routine necessity in the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treatment. 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ject of the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for Mayuan River in Jiangmen High-tech Zone as an exampl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epth of river sediment dredging was analyzed in detail. This work reveals tha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redging depth of river sediment should be based on factors such as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sediment pollution evaluatio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tandard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river slope. Moreover, the analysis shall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to ensure that the dredging is on-demand.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张岳,颜秀勤,赵新华,等.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复氧及除污效果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8,34(21):64.
ZHANG Yue,YAN Xiu qin,ZHAO Xin hua,et al.Reoxygenation and Decontamination Effect of Aquatic Plants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18,34(6):64.
[2]马越.滤墙/AF/BAF/复合流人工湿地用于黑臭水体治理[J].中国给水排水,2018,34(20):76.
MA Yue.Black-odorous Water Governance by a Combined Process of Fabricated PB, AF, BAF and ICW[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18,34(6):76.
[3]隋圣义.烟台市小鱼鸟河整治效果及长效管控分析与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14):81.
SUI Sheng-yi.Regulation 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ngterm Management of Xiaoyuniao River in Yantai City[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20,36(6):81.
[4]方帅,徐洁,刘绪为,等.镇江虹桥港上游黑臭水体系统性治理工程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14):94.
FANG Shuai,XU Jie,LIU Xu-wei,et al.Project Design of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Black-smelly Water Body in Upstream of Hongqiaogang, Zhenjiang City[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20,36(6):94.
[5]彭艺艺,郭顺媛,杨敏.柳州市竹鹅溪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16):12.
PENG Yi-yi,GUO Shun-yuan,YANG Min.Analysis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Control Effect in Liuzhou Zhuexi River[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20,36(6):12.
[6]李瑞成,邱宏俊.深圳市新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16):95.
LI Rui-cheng,QIU Hong-jun.Ecological Comprehensive Restoration Project Design of Xinqiao River in Shenzhen City[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20,36(6):95.
[7]张月,方帅,王阳,等.九江黑臭水体治理与提质增效技术的阶段性总结[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20):77.
ZHANG Yue,FANG Shuai,WANG Yang,et al.Phased Summary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Management and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echnology in Jiujiang[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20,36(6):77.
[8]张亮,俞露,汤钟.基于“厂-网-河-城”全要素的深圳河流域治理思路[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20):81.
ZHANG Liang,YU Lu,TANG Zhong.Thought of Pollution Control in Shenzhen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Whole Factor of “Plant, Network, River and City”[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20,36(6):81.
[9]汤钟,孙静,张亮,等.深圳后海河流域黑臭水体系统化治理方案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24):28.
TANG Zhong,SUN Jing,ZHANG Liang,et al.Exploration of Systematic Control Scheme of Black and Smelly Water Body in Houhai River Basin of Shenzhen City[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20,36(6):28.
[10]王双,项立新,杨明轩,等.高密度建成区暗涵应急截污工程技术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24):115.
WANG Shuang,XIANG Li-xin,YANG Ming-xuan,et al.Study on Emergency Intercep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f Culverts in High Density Built-up Area[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20,36(6):115.
WATER8848前言:水问题产生的根本症结是水循环失衡,究其原因是治水模式失效,而其表现包括洪涝灾害、河流断流、黑臭水体、生态退化等一系列水问题。
王浩院士指出,水问题的产生源于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在循环通量上的此消彼长,以及在循环过程上的深度耦合和在循环功能上的竞争融合。这种失衡导致了流域水循环内的各种失衡,进而产生了洪涝灾害、河流断流、黑臭水体、生态退化等一系列的水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传统治水模式的失效,即过去的水环境治理和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自然和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浩院士强调了生态流域建设的重要性,提出通过调控社会水循环过程,维持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平衡,促进两者之间的融洽与互补,从而实现自然水循环多要素耦合的协同治理。这包括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管理、水经济八个维度做好系统设计、顶层设计,最终推动实现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协同治理。





【学习园地】王浩院士:水问题产生根本症结是水循环失衡,原因在于治水模式失效
来源:中国环境APP
王浩院士:水问题产生的根本症结是水循环失衡,究其原因是治水模式失效,而其表现有三
新老水问题交织给中国的治水实践赋予了全新内涵,要求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一是从过去单纯着眼于水体到水陆统筹。
文章内容来源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浩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的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4年会上发言。
来源:整理网络媒体、官网等
编辑:水利天下微信公众号

报告题目:实现污泥资源化工艺技术介绍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日益增加。污泥作为一种富含有机物、无机物及微生物的复杂混合物,其合理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成为当前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报告旨在介绍当前污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工艺技术,探讨其原理、应用及前景。
二、污泥资源化概述
污泥资源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将污泥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或产品,同时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稳定化。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解决污泥处置难题,还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主要污泥资源化工艺技术介绍
-
厌氧消化技术
厌氧消化是一种利用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污泥中有机物的过程。该技术不仅能有效减少污泥体积,还能产生生物气(主要是甲烷)作为能源利用。厌氧消化后的污泥稳定性提高,便于后续处理或利用。
-
好氧发酵技术
好氧发酵则是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该技术适用于处理含水量较低的污泥,发酵产物可用作土壤改良剂或有机肥料,促进植物生长。
-
热干化与焚烧技术
热干化是通过加热去除污泥中水分的过程,使污泥含水率降至较低水平,便于后续处理或运输。焚烧则是在高温下将污泥彻底焚烧,产生灰渣和热能。灰渣可用于建材制造,热能则可回收利用。但焚烧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排放,避免二次污染。
-
土地利用技术
对于经过适当处理并符合标准的污泥,可以直接或作为土壤改良剂应用于农田、林地等。这不仅能增加土壤肥力,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实现污泥的自然降解和循环利用。
-
建材利用技术
通过特定工艺处理,污泥可以转化为陶粒、砖块等建材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还能有效固化污泥中的有害物质,实现污泥的环保利用。
四、技术选择与应用
在选择污泥资源化工艺技术时,需综合考虑污泥的性质、处理规模、处理成本、资源回收价值及环境影响等因素。不同技术各有优缺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
五、前景与展望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污泥资源化利用将成为未来污泥处理的主要趋势。未来,污泥资源化技术将更加高效、环保、经济,推动污泥处理行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污泥资源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六、结语
实现污泥资源化是缓解环境压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报告介绍了当前污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工艺技术及其原理、应用与前景。希望通过本次分享,能为各位同仁在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报告题目: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技术的问题分析与改进思路 报告人: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刘宏波 教授/博导
WATER8848前言:城市污水污泥通过一系列高科技处理手段,确实能够实现从“废物”到“资源”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解决了污泥处理难题,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下是专家对这一过程的看法:
1. 科技加工与资源化利用
城市污水污泥经过预处理、厌氧处理、脱水等步骤后,可以转化为富含有机质的营养土。这种营养土不仅解决了污泥的处置问题,还成为了园林绿化、农田种植等领域的重要资源。西藏绿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所采用的“连续式热水解+厌氧+板框压榨”工艺,有效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并杀灭了其中的有害微生物,实现了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2. 沼气生产与能源利用
在厌氧处理过程中,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分解产生沼气,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通过沼气柜的储存和再利用,可以显著降低污泥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甚至实现自给自足。此外,沼气提纯后还可以应用于更多领域,如供暖、发电等,进一步提高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价值。
3. 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
由污泥转化而来的营养土富含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这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绿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还有助于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 政策支持与产学研合作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产学研的紧密合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污泥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污泥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同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攻克污泥处理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污泥处理的效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5.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前景广阔。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污泥在生物质能、建筑材料、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实现污泥处理的多元化和高效化。同时,还应加强污泥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果,推动污泥资源化利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污水污泥通过高科技处理手段实现资源化利用,不仅解决了污泥处理难题,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一过程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看看城市污水污泥如何变废为宝
沼气柜。
热水井。
厌氧罐。

还未处理的城市污水污泥。
在拉萨,城市楼房、公共设施排出的废水每天都通过城市污水管网,来到污水处理厂。经过一系列处理,水质达标后,一部分运用在绿化浇灌、道路喷洒、人工湖的水位补充等市政用途上,一部分排向拉萨河。那么,跟随污水一起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又去了哪里呢?请跟随记者一起,看看污泥变废为宝的精彩过程吧。
日常生活排放大量城市污水
它们都去哪了?
晨光熹微,拉萨在日光中逐渐苏醒。随着居民楼中一阵“哗哗”声,水龙头中无数水滴倾泻而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洗菜、做饭、沐浴、冲厕等活动都将产生大量城市污水。除居民楼外,宾馆饭店、机关单位、学校、商场也是排放城市污水的主要地方。这些城市污水将通过污水管网汇集到污水处理厂。
“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虽然废水会经过专业处理,但是水中的油脂、砂子、残存粪便等固体物质又会进行什么样的处理呢?这些污泥中的大量病菌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吗?”对于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城市污水污泥,市民黄女士表示好奇。
据了解,生活污水中含有有机物质和大量重金属,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处理就排放到河水中去,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还可能引起传染病的蔓延,危害人类健康。在拉萨,浩浩荡荡的污水来到污水处理厂后,经过6道复杂的程序,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的标准后,将排向拉萨河下游。在污水处理厂经过沉淀后的污泥,将通过大货车转运到西藏绿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科技加工使污泥变成营养土
实现“变废为宝”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曲水县的西藏绿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三个巨大的黑色厌氧罐伫立在厂房中心,所有机器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门口的货车源源不断地向厂房中输送污泥。西藏绿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贺畅向记者介绍,公司每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污泥90立方米、动物粪便80立方米,“我们采用‘连续式热水解+厌氧+板框压榨’的国内先进生产工艺流程处理市政污水污泥,解决了传统填埋污泥方式产生的占用大量土地的问题。”
贺畅介绍,从污水处理厂转运过来的污泥含水率在90%左右,处理时,首先将污泥送入热水井中进行预处理。热水井在锅炉的加温下,温度能达到170℃左右。超高温可以使污泥中的细胞破壁,更容易泥水分离。随后,冷却的污泥将进入厌氧罐中进行厌氧处理。贺畅表示,未经过高温或其他消毒方法处理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微生物,如果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可能带来二次污染。
厌氧处理后,成为泥浆水的污水将进入最后一步脱水系统中,泥土和水会在此进行分离。分离出的水会保存在大型水池中,降低含水量的泥土最后进入厂房,由专业人士进行加工,调节含水率和有机物含量。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原本黏稠、恶臭的污泥在层层加工下,变成了种植花草树木的泥土原料。“最后,我们会检测泥土有机物的含量,确保泥土中有机物含量≥30%。”贺畅说。
污泥加工过程产生沼气
实现资源化利用
记者打开了一袋用污泥做成的绿化基质土,并没有恶臭传来。据了解,这些由污泥变身而来的绿化基质土中含有相当量的氮和磷,也含有钾、钙等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林下土壤化学性质,适用于农田、园林绿化、草坪的种植,还可以用作林木、花卉育苗基质。贺畅表示,西藏泥土沙化较多,并且拉萨靠近河床,土质并不是很好,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再利用除了改善土壤条件、促进园林植物生长、提高绿化质量外,还是改善城市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污泥在厌氧罐中进行厌氧处理时,通过有机物质分解产生气体。“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就是我们俗称的沼气。我们将通过管道,将沼气输送到沼气柜中进行储存。并再次通过管道,让其成为加热污泥的燃气。”贺畅介绍,“我们的沼气柜能储存2000立方米的沼气,完全能做到自给自足,不用消耗天然气这类不可再生能源。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成熟的技术将沼气提纯,运用在更多方面。”
城市污水污泥一直存在数量多、易腐败、含水率高的问题。如今,城市污水污泥通过高科技的处理,从恶臭泥浆成为可以种植花草、改善土壤条件的营养土。城市污水污泥变废为宝,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_西藏商报
拉萨市推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垃圾变废为宝 环境越来越好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24-02-22
近年来,拉萨市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垃圾末端处置工作,城区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早上8点,拉萨街头往来车辆、行人稀少。在罗堆中路,环卫工人正在用铁锹、扫帚将前一天的生活垃圾清运到垃圾车上。
西藏博瑞环卫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西热伟色告诉记者,拉萨市区分为东片区和西片区,该公司负责西片区的垃圾清运,每天早上6点半起,公司派出100多辆车,每天清理垃圾200多吨。
位于曲水县聂当乡的拉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目前拉萨市唯一一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由拉萨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负责运行,每天垃圾清运车收集的生活垃圾,一车接一车运往这里。
据介绍,垃圾要先经过一周左右的脱水发酵,产生的污水进入渗滤液处理站,留下来的“干货”再进入焚烧炉进行8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消化”,“消化”过程中产生电力。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生活垃圾就会完全被转化为无害物质,垃圾焚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均优于排放标准。
拉萨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刘杰告诉记者,该公司每天入场垃圾850吨,经过垃圾池发酵,将原本为废弃物的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每天发电量达30万度。
生活垃圾焚烧后的残渣被运往拉萨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拉萨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负责人吕和虎说:“工作人员每天将生活垃圾清运车辆开到指定的卸料平台,通过称重、卸料、推平、碾压、消毒、除臭、覆土、再碾压的方式对垃圾进行规范化处理,在覆土面上打孔插管排出沼气,进行洒药消毒,通过这些流程可以做到完全卫生填埋。”
可回收垃圾可以循环利用,其他生活垃圾可以焚烧发电和填埋,有害垃圾可以用来无害化处理,那么餐厨垃圾怎么处理呢?拉萨圣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宋立新介绍,餐厨垃圾经过餐厨收运车称重、垃圾分选后,让有机质部分进入厌氧罐产生沼气,之后把其中的潲水油提炼出来进行无害处理,变成生物柴油。最终只填埋13%的无机质。
据了解,2017年以前,拉萨生活垃圾均采取直接填埋的方式处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目前拉萨市已经建立起生活垃圾填埋、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体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整个拉萨市的生活垃圾体量呈上升趋势。为此,拉萨市不断加大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拉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正按施工计划稳步推进,预计2024年5月31日试运行。
据了解,拉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为拉萨市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于2022年12月开工建设,总投资5.65亿元,由拉萨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项目位于曲水县聂当乡德吉村,占地面积98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拉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工程部经理吴佐礼介绍,该项目智能综合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控生产全流程,并设有完善的园区应急管理处置机制,在线监测中心可全程监测烟气排放数据,并实时对外公布。项目投用后,日处理垃圾800吨,年处理垃圾29.2万吨,将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以及相关区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垃圾热能及垃圾资源的再生、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
“项目建成后主要处理拉萨市区及林周、尼木、当雄、墨竹工卡、空港新区的生活垃圾,可基本实现拉萨市及周边县区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吴佐礼说。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拉萨市共清运处置生活垃圾36.4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和无害化处置达到100%。
自治区住建厅扎实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
擦亮生态底色 构建宜居家园
西藏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具有生态上的特殊战略地位,其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青藏高原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
多年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保护西藏的蓝天碧水净土为己任,不断加强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切实提高污水和垃圾治理水平,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提供坚强支撑。
加强技术工艺研究,提升污水垃圾治理能力
自治区住建厅立足高寒高海拔特殊气候条件下,生活污水浓度低、生物菌成活率低、运维成本高、操作技术要求高等实际问题,强化技术工艺适用性研究,先后多次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开展调研评估工作。2023年4月17日至27日,邀请清华大学、国家给水排水技术中心、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中城院(北京)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委派污水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对7个市地、40余个县城,80余座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全面了解我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现状,现场指导设施运行,为进一步优化我区污水垃圾处理工艺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
同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邀请国内污水垃圾处理知名专家教授编制西藏自治区《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导则》《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导则》,顺利通过自治区地方标准审查程序,并于2023年9月发布实施,弥补了高海拔地区污水垃圾处理地方标准的空白。
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弱项
近年来,自治区住建厅借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全面梳理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弱项,制定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计划,不断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自治区住建厅共投资53亿元,建设8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157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补齐4个城市、59个县城、20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5个市地、10个县城和141个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占全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总投资的57%。期间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数量占全区总数的83%,建成的垃圾处理设施数量占全区总数的51%。
2023年,为持续加快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自治区住建厅联合自治区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经信厅印发《关于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 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建设的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未来3年计划投资31亿元,实施31个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到2025年实现县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目前,全区共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106座,覆盖7市地所在地,62个县城、21个乡镇,污水处理能力达每日55.8万吨,配套污水收集管网1080.33公里,城市、县城及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6.57%、86.55%。共建设309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7市地所在地、所有县城及228个乡镇,垃圾日处理能力4145吨,全区城市、县城及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81%、98.21%,均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加大水环境整治,始终保持“零黑臭”目标
近年来,自治区住建厅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加大城市水环境整治,始终保持“零黑臭”目标。
自治区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区组织各市地开展包括污水管网在内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全面摸清污水管网基本情况。根据普查结果,组织开展水环境整治,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解决污水直排问题。投资9.88亿元,实施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修复及生态治理工程,修复治理53.1公里水系,全面消除拉萨市水系沿线污水直排口。落实资金1.5亿元,推进日喀则市夏布热沟等4条沟水系治理工程及拉萨市夺底乡、林芝市巴宜区等6个污水管网改造整治工程,完善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有力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美丽生态宜居城市。
针对污水管网收集系统不完善、部分城镇污水直排仍未解决等问题,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大力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着力构建完善的排水管网体系。“十四五”以来,自治区住建厅共落实资金12亿元,实施墨竹工卡县等19个县区排水防涝工程建设和3个城市、13个县城排水管网建设(改造)项目,新建(改造)排水管网600余公里。目前,全区排水管网总长度达到2529公里。
同时,积极强化黑臭水体排查整治。联合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发展改革委印发《西藏自治区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组织市地开展黑臭水体排查工作,目前我区74个县(区、市)建成区范围内均无黑臭水体。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助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近年来,自治区住建厅先后印发《西藏自治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政策支撑。按照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
投资14.45亿元,建成拉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和山南市水泥窑生活垃圾协同处置项目,拉萨市、日喀则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开工建设拉萨市焚烧发电厂二期、日喀则市水泥窑生活垃圾协同处置项目和那曲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成后,全区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每日2150吨,约占垃圾无害化处理规模的45%,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每日155吨。同时,安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桶6.26万余个,投放亭546个,智能回收桶站93套;配备餐余垃圾车38辆、可回收垃圾收运车8辆、有害垃圾收运车3辆、其他垃圾收运车339辆;建设积分兑换超市26个。目前,拉萨市、日喀则市试点城市垃圾分类体系初具规模。
自治区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自治区住建厅将在中央关怀、全国支援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全面提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美丽西藏贡献力量。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获悉,由西藏大学、天津大学、拉萨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西藏碧水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主导完成的“高原固废生物质清洁处置与高效利用的理论及技术”项目荣获2021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乡生活垃圾、旅游垃圾、污泥等固体废弃物生物质(简称“固废生物质”)也随之增长,垃圾填埋在拉萨、日喀则等市(地)已经接近饱和。传统的填埋方式既浪费资源,也易产生二次污染。另外,还有一些农林生物质剩余物,包括农牧区青稞秸秆、青稞酿酒的剩余物等一直以来不能得到开发利用,生活及旅游垃圾、污泥、青稞秸秆等固废生物质年获得量近150万吨。若处置方式不当,将严重影响西藏发展和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因此寻找更科学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越来越重要。
“考虑到垃圾填埋在西藏多市(地)已接近饱和,也具有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长期风险。目前,固废生物质处置利用的主流技术包括集中焚烧、热解气化、厌氧发酵,这些技术具有不同的原料及应用场景适应性,用在西藏高原,面临许多挑战。”西藏大学教授、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教授陈冠益说,“我们项目团队立足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特点,结合西藏实际需求,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形成了面向高原固废生物质处置与利用的理论与应用技术体系,对于高原固废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长期性的、系统的、具体的、可行的方案,对于西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西藏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针对我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该项目成果具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建立了高原固废能量转化模型,揭示转化机制,提出调控方法,支撑所开发技术的高原适应性和能效先进性;从污染物迁移机制入手,建立迁移网络和仿真模拟;提出主要污染物的追踪、控制方法,建立环境效应评估模型,支撑所开发技术的高原适应性和环保先进性;基于高原固废生物质处理的不同场景,提出针对性的技术策略,面向大中规模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先进焚烧技术、中小规模旅游垃圾/村镇垃圾/农林剩余物的热解气化技术、餐厨垃圾/市政污泥的厌氧发酵技术等。
据了解,该项目成果在我区多家企业进行示范应用,应用单位包括高原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村镇及旅游垃圾处理的环保公司等;包括为西藏碧水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协助指导其进行污泥处置,为拉萨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的垃圾焚烧厂服务,受益人群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此外,该项目成果在西藏和青海高原地区已普遍进行应用,并累计处理75万吨废物,经济效益近3亿元,环境社会效益突出,对解决高原固废的环境问题意义重大。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整治垃圾 处理污水 西藏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HANPei-jun,ZHANGMing,WUYan-hua,et al.Sludge Yield Calculation and Conventional Sludge Treatment Process Design of Sewage Treatment Plant[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24,40(4):71-77.
污水厂污泥产量计算和常规处理设计
- Title:
- Sludge Yield Calculation and Conventional Sludge Treatment Process Design of Sewage Treatment Plant
- Keywords:
- sludge yield; sludge yield coefficient; pretreated sludge; excess sludge; chemical sludge; moisture content
摘要:- 合理确定污水厂污泥产量是设计污泥处理系统的基础,从设计角度对预处理污泥、剩余污泥和化学污泥产量现有计算公式进行讨论,对重要参数如预处理污泥产量公式中系数α、出水SS,剩余污泥产量公式中污泥产率系数Y、污泥转换率f,化学污泥产量公式中药剂转化泥量系数K、进出水溶解性总磷的取值进行了分析。针对剩余污泥计算公式中污泥龄θc取值较宽泛的问题,提出了以磷平衡法进行校核。此外,还提出了当θc>20 d时,Y应以可生物降解COD(BCOD)为计算基础;同时建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在修订剩余污泥计算公式时,应考虑活性污泥内源呼吸过程中的惰性残余物。建议重力浓缩进泥含水率取99.2%,水力停留时间取12~16 h以免厌氧释磷;进泥管路上投加聚合氯化铝(PAC)或池底曝气以降低上清液TP浓度。常规污泥浓缩、调理及超高压板框压滤脱水工艺能将污泥含水率降至55%左右,进一步降低含水率需在脱水后增加干化环节。
Abstract:- Reasonable calculation of sludge yield is the basis of sludge treatment system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xisting calculation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the yields of pretreated sludge, excess sludge and chemical sludge from the design point of view, and analyzed the determination of important parameters such as coefficient α and effluent SS in the pretreated sludge yield formula, sludge yield coefficient Y and sludge conversion rate f in the excess sludge yield formula, coefficient K of sludge converted by agent and dissolved total phosphorus in influent and effluent in the chemical sludge yield formula. The phosphorus balance method was proposed to check the excess sludge calculation formula,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ide range of sludge age θc. It was also proposed that Y should be calculated based on biodegradable COD (BCOD) when θc was greater than 20 days. In addi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inert residues in the endogenous respiration process of activated sludg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revision of the excess sludge calculation formula specified in Standard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the moisture content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of gravity concentrated sludge should be 99.2% and 12-16 h to avoid anaerobic phosphorus release. Adding polymeric aluminum chloride (PAC) to the sludge inlet pipe or bottom aeration was employed to reduce the TP in supernatant. Conventional sludge concentration, conditioning and ultra-high plate and frame pressure filtration and dehydration process can reduce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sludge to approximately 55%, and further reducing the moisture content requires additional drying process after dehyd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