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度过“暴力梅”,上海持续做深做透超大城市“水文章”
提升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打造黄浦江数字孪生平台,开展河湖水体清澈度提升行动,强化污水处理全流程普查整治……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水务局获悉,当前,上海正系统发力,做好适应超大城市发展需求的“水文章”。
提升防汛能力,守护城市安全
近阶段,暴雨极端天气频发,上海也在前段时间经历了“暴力梅”。上海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史家明表示,“水安全无小事,要尽一切努力来确保汛期城市安全平稳运行。”虽然上海近期平稳度过了“暴力梅”,但据气象预测,在全球变暖叠加厄尔尼诺影响的大背景下,上海后期遭遇极端降雨、台风甚至风、暴、潮、洪“三碰头”“四碰头”可能性仍然很大,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各级防汛部门正紧绷安全弦,进一步筑牢“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除涝”“城镇排水”这四道防线。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中心城排水系统和水利片外围除涝泵站泵闸建设,防汛排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吴淞江工程建设,计划今年基本建成苏州河西闸、新川沙河泵闸,进一步提升上海防汛防洪能力。
针对市民关注的居民小区和道路积水问题,上海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的“消除积水”三年行动计划,152处易积水点位至6月底已消除107处,“暴力梅”期间10余条道路短时积水都实现了快速退水。根据计划,今年还将完成11条易积水道路改造。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上海也注重运用“新质生产力”守护城市安全。据介绍,当前正在建设的数字孪生黄浦江项目,通过搭建数字孪生智慧平台,重点聚焦黄浦江干流防汛业务,建设“四预”体系(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该项目构建的虚拟黄浦江,不但能实时反映黄浦江物理体征,还能提前预测,及时预警,为防汛决策和指挥提供支撑。
优化处理工艺,提升供水保障服务水平
6月15日,夏季高峰供水以来,上海日供水量逐步攀升,7月8日达到了881万立方米,为今夏以来最高水量。预计高峰期间日最高供水量将略超去年的886万立方米。
上海目前的供水能力可以完全满足用水需求高峰。史家明介绍,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上海“两江并举、多源互补、水厂集约、一网调度”的供水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日供水能力达1200万立方米/日,成功应对了2022年长江口出现的历史罕见咸潮。当前,上海还在持续发力,力争保持在全国行业的领先水平。
原水方面,加快推进原水西环线、青草沙—陈行库管等原水连通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超大型城市供水安全韧性。
水厂方面,积极推进长江水源水厂深度处理改造,计划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全市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全覆盖,年内新增能力300万立方米/日,进一步提升市民饮用水水质。
管网方面,加快推进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接管工作,计划在已接管2.7亿平方米基础上,用三年时间再接管1.5亿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供水专业化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水务服务也在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进一步提高“速度”,提升“温度”。史家明介绍,上海供水已实现了原水—水厂—管网的全路径实时数字监测,并在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如长宁、杨浦等区试点推进的“智能水表老年人居家安全照护”工程,就能帮助家属通过观察家里用水情况来判断老年人是否正常起居,“一旦用水异常,就可以实现‘上报(预警)—处置(派单)—反馈’的流程闭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夯实基础设施,强化污水系统治理能力
上海系统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已取得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4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达97.5%,233个市控断面优Ⅲ类比例达97.9%。除“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外,普陀区曹杨环浜、青浦区岑卜村水系等也成为市民休憩娱乐的网红打卡地。
但是部分区域污水管网建设不足造成污水收集处理不达标的问题依然存在,受汛期防汛泵站放江、面源污染影响,中小河道水质反复现象也时有发生。
对此,上海正加速推进与超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计划三年内将雨季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据了解,近年来,为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上海制定了“三厂三线多点”系统性工程措施,“十四五”以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2.2万立方米/日。“三厂”包括竹园污水厂四期,处理规模120万立方米/日;白龙港污水厂三期,处理规模70万立方米/日;泰和污水厂扩建工程,处理规模20万立方米/日。其中,2020年开工建设的竹园污水厂四期已于2023年9月24日正式投运。目前在建的白龙港污水厂三期和泰和污水厂扩建工程投运以后,将为上海每天新增9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能力。“三厂”主要用来提升污水厂处理能力,“三线”主要用来连通污水系统,包括:竹园石洞口污水连通管,调度能力10万立方米/日;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管,调度能力80万立方米/日;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工程。其中,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管工程已于今年5月31日试运行,当日即从白龙港调度20余万吨污水至竹园系统处理,大幅提升了污水区域间的连通能力,正式投运后能有效应对雨季增量污水的风险。“三线”中的竹园石洞口污水连通管工程也于去年正式投运。
图为白龙港污水处理厂
不止步于设施建设布局基本满足要求,近期,上海还在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从源头到末端系统梳理分析问题,针对性研究制定对策,进一步强化运行管理措施和污水系统治理方案。
在源头减污方面,上海全力推进雨污混接普查整治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在过程管控方面,优化初期雨水治理路径,推进排水管道检测修复及清管、管网低水位运行等专项行动,研究推进合流制改造;在末端治理方面,持续推进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及污水厂高效能运行,提高污水厂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运行调度管理系统和监测体系,推进厂、站、网一体化运行,实施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和科学施策。
让人民享有良好水岸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人水相亲,一直是上海努力的方向。史家明介绍,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初期雨水调蓄池建设,全市已建成27座,另开工103座,从目前的运行效果来看,初雨调蓄池能有效缓解泵站放江对河湖水环境的冲击,以上调蓄池全部投运之后,老百姓身边的河道水质反复问题将得到很大改观。接下来,上海还将开展“水美村庄”“水美社区”试点建设和河湖水体清澈度提升行动,力争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对水环境治理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