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滇中引水工程的一期老马槽隧洞比预定时间提前一年实现贯通,这意味着昆明市民离喝上金沙江的水又近了一步。云南省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誉,为何还需要启动规模如此宏大的水源调配工程呢?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之上,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域。气候方面,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则温和湿润。这里所说的温和,是指平均气温保持在0度以上,但实际上冬季的感觉仍然较为寒冷。

云南的气候与长江流域的其他省份有所不同,因为它接壤青藏高原的东部。气候上,由于青藏高原阻挡了西风带的暖气流,使得西风带只能绕过高原的南北两侧流动,其中南侧的一支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流入缅甸及云南地区。因此,云南的冬季主要受西风带暖气候的影响。

相邻的贵州省则没有这样的气候优势。贵州位于西伯利亚寒流的路径终点,同时也受到西风带的影响,冷暖气流在此交汇,导致贵州冬季多阴雨天气。因此,云南的冬天较为温暖,而贵州则显得湿冷。这种气候差异使得云南的冬季旅游较为繁荣,而贵州的冬季旅游则相对冷清。
虽然云南的冬季气候适宜旅游,但少雨的气候特征也带来了旱灾频发的问题。据统计,云南的85%降雨集中在5月至10月,而11月至次年4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导致冬季极为干旱。从1950年到2014年间,云南遭遇严重旱灾的年份超过20多年。

2019年的干旱情况尤为严重。
特别是滇中地区,是云南旱情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滇中,包括昆明、曲靖、楚雄、玉溪等主要城市,这些地区虽然只占全省面积的24%,却集中了37%的人口和约60%的经济总量。
滇中地区位于长江、珠江、澜沧江和红河四大流域的分水岭上,这里的水资源仅占全省的12%。目前,滇中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已达47%,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安全上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农业、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上世纪50年代,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曾在考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后,提出“引金入滇,五湖通航”的构想。该计划设想在金沙江虎跳峡建立大型水坝,引导金沙江水流至洱海,再从洱海至滇池之间开凿运河,使昆明市民能够直接利用金沙江水资源。

然而,由于地形复杂和工程量巨大,该提议长期未能实施。直到2011年,云南连续三年发生严重旱灾后,引水计划再次被提上日程,引起广泛关注。2014年,滇中引水工程最终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7年,《滇中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工程于2018年开始动工。
该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全长755公里,起点位于丽江玉龙县的石鼓镇大同村,经过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等地,最终到达红河州的新坡背。二期工程主要作为支线,已于2022年开始建设。

滇中引水工程是中国目前投资最大、建设难度最高的水利工程之一。与南水北调工程相比,虽然后者总体长度更长,但主要经过平原,建设难度较低。滇中引水工程的主干渠中有664公里长的部分位于隧道内,占总干渠长度的92.13%,施工难度极高。

根据规划,到2030年,工程每年可调水26亿立方米,到2040年达到34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可供应两个滇池的水量。
尽管金沙江在华坪县的年均径流量高达440亿立方米,远超引水量,因此滇中引水工程不会影响金沙江的水量平衡。

此外,引入的30-40亿立方米水量对滇中地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极大地缓解冬季旱情,提升63万亩灌溉面积,还能为滇池、星云湖、杞麓湖等湖泊补充6.72亿立方米水,改善生态环境,惠及超过1100万人口。
然而,滇中引水工程的影响力远超其表面功能。该工程主要利用管道传输方式,这些管道贯穿山区,形同水资源的高速公路。随着中国计划启动涉及怒江、澜沧江及金沙江的大规模调水项目,以及未来可能的藏水北调工程,这种管道输水方式将成为标准模式。因此,滇中引水工程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最近,水利部发布了《金沙江流域2023年度水量调度计划》,该计划涉及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两河口、二滩等36座水库的水量统一调度,涵盖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五个省区。这表明未来金沙江流域内的调水工程将成为常态,需要对金沙江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