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处理现状分析报告
引言
垃圾渗滤液是指垃圾在填埋或焚烧过程中,由于自身含有的水分、雨水渗透等因素形成的高浓度废水。其水质复杂,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处理难度大,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污染风险。本文将对当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现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
成分复杂
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如重金属(Cd、Pb、Mg、Mo、Cu等)、高浓度的有机酸、醇等。此外,渗滤液的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氨氮浓度高,色度大,这些成分随填埋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水质波动大
不同填埋场的水质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填埋场,水质也会随季节的变迁和填埋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变化。这种水质波动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生物可降解性降低
随着填埋时间的延长,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可降解性逐渐降低,这使得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在处理后期渗滤液时面临挑战。
垃圾渗滤液处理现状
处理技术概述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90年代初期):主要参照城市污水的处理方法,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初期渗滤液由于有机物、氨氮浓度较低,可生化性较好,处理效果相对较好。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后期):考虑到渗滤液的高浓度氨氮和有机物特性,采用脱氨措施,如氨吹脱+厌氧处理+好氧处理,有效解决了氨氮问题。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新建渗滤液处理厂多采用综合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的方法。具体技术包括MBR(膜生物反应器)、纳滤(NF)、反渗透(RO)等。
处理技术详解
MBR技术
MBR是一种将膜分离与活性污泥法相结合的高效废水处理系统。该技术通过膜分离过程取代重力沉降过程,实现固液分离,提高处理效率。MBR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时,表现出活性污泥浓度高、系统抗冲击能力强、脱氮效果好、运行稳定等优点。
纳滤与反渗透技术
纳滤和反渗透技术是通过半透膜对污水进行物理分离的技术。纳滤允许溶剂分子或某些低分子量溶质透过,反渗透则通过压力使水分子透过膜,截留所有大于1nm的分子及离子。这些技术在处理高浓度、高盐分的垃圾渗滤液时表现出色,但成本较高。
存在的问题
处理难度大: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水质波动大,处理难度大,尤其是对长期填埋的渗滤液。
设备运营问题:部分处理设备在运营过程中,因处理工艺、水质变化等原因,无法满足实际处理需求。
经济压力:对于地方而言,大量的运营成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二次污染问题也无法彻底解决。
技术局限:目前对高氮废水的生化处理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实践研究,总氮的脱除率较低。
发展趋势
多样化处理工艺
随着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严格,以及排放标准的提高,渗滤液处理工艺将越来越多样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寻求一种合理的处理工艺,既能适应渗滤液质量和数量的季节变化,又能适应不同时期填埋场水质的变化。
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垃圾渗滤液处理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将不断深入。催化氧化、厌氧氨氧化、电催化综合处理系统等先进技术将逐渐应用于渗滤液处理领域,提高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节能与环保并重
未来的渗滤液处理工艺将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例如,低能耗的MVR蒸发器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将实现高效、节能的处理效果。
产业化与规模化
随着垃圾处理需求的不断增加,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产业化与规模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
结论
垃圾渗滤液处理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面对复杂的水质特性和严格的排放标准,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处理技术,推动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通过多样化处理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节能与环保并重以及产业化与规模化等措施的实施,我们有望实现垃圾渗滤液的高效、稳定处理,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