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关于污水处理行业“绿色进阶”及《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的内容,以下是从专家视角进行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专家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这标志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污水处理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进阶不仅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的具体行动。 污水处理行业的多重角色: 污水处理不仅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还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领域。这表明污水处理行业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标杆厂建设的意义: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这将对整个行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标杆厂的建设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途径: 专家指出,污水处理应通过自身节能降耗、提升处理效能及增加碳汇等途径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要求行业在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管理优化等方面做出努力,同时积极探索污水处理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化转型。 政策支持与科技支撑的重要性: 政策的支持和科技的支撑是实现污水处理行业绿色进阶的关键。政府应出台更多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研发支持等。同时,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污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和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 综上所述,污水处理行业的“绿色进阶”之路是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向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强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自身努力,行业将实现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发展。
污水处理行业开启“绿色进阶”之路
近日出台的一则文件,为污水处理行业新一年“绿色进阶”指明了方向。2023年12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污水处理既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领域。到2025年,我国要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
专家分析,污水处理应通过自身节能降耗、提升处理效能及增加碳汇等途径,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同时,对行业的政策支持及科技支撑也必不可少。
▶补短板,减污降碳协同成重点课题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近5000座,总处理能力超过2.5亿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8%。”《实施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断完善,但污水收集效能偏低、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较多、能源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不高等“短板”仍然存在。
根据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实际,《实施意见》部署了强化源头节水增效、提升污水收集效能等重点任务。此外,加强污水处理节能降碳亦是关键。
格栅间、沉淀池、生化池一环套着一环,污水在各种设备之间流进流出。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与生活污水中各类污染物打交道的企业,污水处理厂尽管担负着提高出水水质标准、减少黑臭水体与富营养化等水环境问题的绿色使命,但“以能耗换水质”的污水处理模式,使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产生一定的碳排放,也存在将水污染转嫁为大气污染的风险。
相关数据显示,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1%,主要来源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过降解后,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除上述直接排放外,污水处理厂运营所需的电、热能源消耗,及用于污水处理的药剂生产和运输,也将间接产生碳排放。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带来污水处理量增加,提标升级改造成为众多污水处理厂的一致动作,由此产生的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2023年6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出的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当地一家以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处理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因超配额排放二氧化碳4000余吨被罚款200余万元。
降碳,已成为污水处理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此次《实施意见》就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摆到了显著位置。
▶节能、提效、增碳汇,多途径发力碳减排
污水处理行业应如何迈向绿色低碳发展?
《实施意见》指出,污水处理厂通过节能降耗、提升处理效能或增加碳汇,使污水处理厂的碳减排量与碳排放量相互抵消。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本报记者表示,污水处理行业一要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排放,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二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将处理后的污水作为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同时降低水处理的碳排放;三要加强节能降碳和碳足迹管理,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难点在于如何平衡污水处理、降碳和节能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协同增效。此外,污水处理厂的布局也需要考虑地形、气候、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效率。”袁帅说。
在节能降碳改造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推广选用高效节能的电机、风机、水泵、照明器具等通用产品设备,结合厂区升级改造,加快淘汰老旧低效的重点用能设备。推广建设智慧水务管理系统,开展全过程智能调控与优化,实现精准曝气与回流控制、数字计量精准加药等。
记者此前在采访中注意到,已有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厂在日常运营中,加大了对智能设备的投入力度,部分地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大数据生产运营调度指挥系统对运营项目的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意见》提出,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可建设全地下或半地下式污水处理厂,鼓励通过建设公园绿化活动场地等方式,合理利用地上空间,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和城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家“网红”再生水厂将这一设想“落”到了地面上。再生水厂采用半地下式建筑形式,将污水处理箱体顶部设计为开放式生态景观公园,市民娱乐与水厂运行生产可互不干扰。再生水厂厂长周文斌曾告诉记者,每天十余万吨生活污水汇集于此,经处理后出水达到地表准Ⅳ类,符合回用标准,可就近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河湖补水、市政杂用等。
不止于此,公开报道显示,在武汉、成都、宁波、大理……这样的花园式再生水厂遍布我国许多省市。污水处理行业正积极求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难题,以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城市生态碳汇提升的双赢。
▶政策、技术层面迎来新机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这也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指明了方向。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就曾对水、大气、土壤、固废、温室气体等多领域提出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的要求。此次《实施意见》提到,到2025年,要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这一具体目标,将为污水处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政策方面,国家将加大对污水处理行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污水处理行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此外是市场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污水处理的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袁帅指出。
《实施意见》指出,应加大对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升级改造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申请绿色信贷或通过绿色债券融资。同时,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领域税收优惠政策。
政策及市场的繁荣,也将进一步推动污水处理技术创新提升,实现高效率、低能耗的处理效果。国内咨询机构Co—Found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对记者表示,应加大可再生能源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力度,如太阳能、风能等,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或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实施碳排放管控,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采用厌氧消化技术,提高污泥处理效率,降低碳排放。
《实施意见》也提出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开展污水处理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高盐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高性能膜材料、环保型药剂、温室气体控制、智能监测与优化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与污水处理工艺融合发展。
近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