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污水处理终点为水循环利用起点 ——废污水“再生”,为城市“解渴”
今年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主题是“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江苏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污水收集处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区域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收集、处理能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建设得到有效推进,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超25%。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对此
南京市不断探索节水、用水新方式
逐步形成
高效利用地表水
鼓励使用再生水
限制开采地下水
的水资源配置新格局
在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220万平方米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夏季供冷、冬季供暖并不依靠传统电能,而是靠浦口区珠江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所谓再生水,指的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水质达到一定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再利用的水,被称为城市“第二水源”,也称中水。
“2015年以来,浦口区累计投入约2.3亿元,分期完成中水厂一期、二期建设工程,形成6万吨/日再生水规模。目前正在实施珠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计划今年完成,届时再生水规模将达12万吨/日,出水水质达到地表准Ⅳ类标准。”浦口区水务局供排水科科长张龙玲介绍,该区累计建成约33公里再生水配套管网,实现城南河流域再生水设施全覆盖。
再生水具有流量大、余热资源丰富、低碳高效等优点,是理想的冷热源。浦口区与南京广鑫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就此开展合作,试点实施再生水冷热源交换。“‘中水源热泵’是再生水进行集中供冷供热配套的关键,利用了中水温度夏季比室温低、冬季比室温高的特性。”南京广鑫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夏季从用户侧输送回“高温水”,中水源热泵把热量“换”到中水里,借助热源塔或冷却塔把热量排放到空气中,从而获得“低温水”,再通过集水器输送至用户,冬季则反之。
“再生水经研创园片区建筑进行冷热能利用后,回流至再生水管网,通过管网再输送至浦口区其他范围,用于道路清扫、绿化浇洒、厕所冲洗、河道补水等。”张龙玲说,浦口区在城南河流域上游河道建成14处补水点,在丰水期、枯水期合理调度河道再生水补水量,目前可实现每日约5.6万吨再生水补水,有效改善了河道水体流动性及水环境质量。据测算,此前浦口区市政用水水费为3.82元/吨,使用的中水费用为1.5元/吨,每吨水投入节约61%。
变污水处理终点
为水循环利用起点
再生水
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解渴”
数据显示,全省用水总量逐年下降,2023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9.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3.3%。江苏省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中期评估名列前茅,在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取得“九连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及其他公众平台,文中图片、文字、音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私信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