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之路怎么走?|酒行业绿色发展① 时间:2024-12-06 18:43:32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中环报记者乔建华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我国啤酒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参差不齐,这主要和企业的规模、生产工艺选择、管理水平、啤酒产品质量等有关。”在近日召开的酿酒企业低碳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郭静发布《啤酒行业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指出。 “在‘双碳’政策的不断完善引导下和驱动下,啤酒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形势。”郭静建议,啤酒企业需积极从产业链体系方面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那么,我国啤酒行业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情况如何?未来又该如何实现从绿色工厂到美丽企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交流会上,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多家啤酒龙头企业正在积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排名第三的饮品。啤酒行业也是工业企业碳排放量控制的重要领域。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发改环资》明确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根据行业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产品的碳足迹管理制度之后,啤酒行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对碳足迹管理的意识有了显著地增强。 《报告》以华润啤酒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啤酒)蚌埠示范工厂(以下简称蚌埠工厂)为例,介绍了啤酒企业进行绿色低碳化改造带来的减碳潜力。 据悉,蚌埠工厂通过采用世界先进和成熟的设备,建设高自动化生产系统的智能绿色运营方式,积极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效零碳工厂。工厂总体规划产能每年100万千升,从已投产的、每年80万千升产能的一期项目碳排放情况来看,2023年,蚌埠工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28150万吨二氧化碳。从蚌埠工厂生产产品的碳足迹情况来看,1千升8度的雪花啤酒碳足迹为每千升45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而根据公开数据报道,在2022年,广东燕京啤酒有限公司1千升相应啤酒产品的碳足迹为每千升878.62千克氧化碳当量。对比下来,蚌埠工厂生产产品的碳足迹仅接近广东燕京啤酒的一半。 蚌埠工厂碳足迹低,是其积极探索低碳路径的结果,包括从顶层设计来指导企业发展,通过成立工作专班,推进任务落地;同时,制定能源使用和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引入奖惩机制;积极推进各项先进体系资质认证,推进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碳中和工厂试点,提升自身绿色技术水平等。 郭静指出:“蚌埠工厂的低碳路径,也是国内啤酒行业头部企业在积极践行的路径。” 事实上,不光蚌埠工厂实现大幅度降碳。2020年以来,华润、青岛、百威三家啤酒企业基本实现了全国化布局,3家企业的市场占比达到74%。这些啤酒龙头企业都在积极寻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据华润啤酒总裁赵春武介绍,2011年至今,华润啤酒整个产品实现综合能耗连续13年稳步下降。 截至目前,华润啤酒在绿色规划、绿色酿造、绿色示范、绿色宣传、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等方面均走在行业前列。 “近两年,华润啤酒为了加速实现‘双碳’目标,还制定了《绿色工厂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设计方案,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各项工作。华润啤酒百万千升级新建项目,全面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产能提升、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等方面全面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打造低碳环保、高质高效的智能化、数字化标杆工厂。”赵春武说。 《报告》显示,2021年12月,百威亚也完成了《啤酒制造业碳中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建立了啤酒制造业碳中和的实现方法,使啤酒制造业价值链的碳足迹不断降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青岛啤酒产品碳排放强度基数虽然较高,但近三年平均降幅达到18%,尤其是2023年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较2022年降低35.7%,达到每千升61.213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进步较快。 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促进酿酒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交流会上,活动主办方中国环境报社与部分酿酒企业还共同发起并发布了《酿酒企业低碳发展倡议书》。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世凯代表发起单位宣读了倡议书。 倡议内容包括,筑牢低碳环保意识根基,将低碳环保融入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全过程,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全面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加大资金投入,淘汰落后产能,减少企业碳足迹;用心健全完善循环机制,鼓励绿色化包装,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大力优化绿色能源结构,鼓励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新能源交通工具,降低碳排放强度等。 政府给予啤酒行业绿色发展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从国际最具影响力的明晟ESG评级体系分析来看,华润雪花啤酒在包装材料和废弃物的利用方面表现比较好,在用水压力和碳足迹方面也在逐步完善;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国内的重庆啤酒具有比较卓越的表现,近四年的评级连升四级,成为现在的双A领跑企业。 “国内啤酒厂商和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正在日渐缩小。”郭静说:“啤酒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我国政府对于酒饮料行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啤酒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包括鼓励行业从产品和工艺技术方面创新,推动供给侧产品绿色标识制度,加强行业污染防治监管水平,以及提升节能节水效能、健全行业绿色标准体系等等。例如,原环境保护部早在2018年就发布了《饮料酒制造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还联合发布了《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清洁生产、碳排放评价和产业绿色化升级等相关标准。例如,2018年,北京市发布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啤酒制造业》。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行业也逐步完成了装备的升级改造、工艺革新应用和减污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中,啤酒行业在资源再利用、包装升级发展方面有较大突破,如玻璃瓶轻量化发展,塑料包装逐步向减量化、单一化和循环可降解化发展等。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尤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之后,业内人士认为,传统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将会受到更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啤酒行业作为传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也会有更多新机会。 正如国务院原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所说:“过去,绿色金融支持的都是绿色行业。也就是清洁且碳排放少的行业,比如太阳能。但对传统行业如燃煤电厂、钢铁、水泥等行业,绿色金融支持较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也就是说,绿色金融支持的范围包括促进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所以酿酒行业探索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啤酒行业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协同发展任重道远 不过,要持续走好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协同发展之路,对包括啤酒行业在内的工业企业来说,仍然任重道远。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研究室主任徐庭娅指出:“进入‘十五五’以后,国家对企业碳管理、碳排放的要求会发生变化。比如,我们正在支撑生态环境部制定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自主贡献目标涵盖全口径的温室气体,不仅包括二氧化碳,也包括其他的温室气体,甲烷、二氧化碳、氮等等。企业在建设零碳工厂的过程中,也要谋划制定其他温室气体(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排方案。”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交流中心首席专家唐艳冬说:“酿酒企业很多污染和温室气体是同根同源同过程的。采取有效的减污降碳措施,能够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据介绍,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区域、城市、园区到企业四个维度提出来进行模式创新。 就酿酒企业怎么做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创新工作方面,唐艳冬建议,要做好盘查和分析。首先,从生命周期上来看,碳排放在哪个环节的排放量是多少,要重点管控。白酒、啤酒行业,碳排放的重点有相似点,但也不太一样。比如,白酒行业,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原料生产、酿造过程中,因为发酵、蒸馏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可能占碳排放的60%以上。但啤酒行业生产环节没有那么多,其在包装和运输领域的碳排放相对来说更多,特别是包装行业,包装易拉罐要用到铝和土,而且啤酒对于储存、运输温度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些过程都要耗费大量能源。所以,要对污染和碳排放各环节都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盘查和分析。第二步,要做好减污降碳协同的整体规划;第三步,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对污染物和碳进行控制。 此外,现场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都提到,啤酒企业应该不断挖潜新质生产力,通过生物化学工程技术的进步,使生产过程更加精细高效;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进而促进啤酒企业向智能化、多元化、品质化和绿色低碳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