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6
刘小勇 陈 晓 邓 卿 蔡国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贵州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域内河流水系纵横交错,河网是城乡之间的重要连接通道。统筹考虑城乡河湖特点和要素特征,通过打造沿河环湖集自然景观、产业集群、文化特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幸福河湖,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做法
根据区域特征及河湖特点,贵州省积极探索幸福河湖建设模式,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依托河湖资源,发展新兴产业
百车河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区东南部,因周边群众在沿河两岸建造数百台水车用于灌溉而得名。近年来,水城区在河湖治理基础上,围绕百车河水景观、水文化等元素,布局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健康服务等新业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开展河道治理。百车河以开展“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为契机,完成沿河棚户区改造及易地扶贫搬迁,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打造靓丽沿河景观带,结合“水车文化”以及河流周边的农耕、稻田场景,为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发展新兴产业。水城区围绕“让更多农户参与、让更多农民增收、让更多村集体经济增长、让更多景区资源增值”的目标,在百车河景区建立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将百车河打造成为以水景观文化特色和大健康养生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大健康康养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旅游度假区。三是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以水车文化为特色,依托温泉度假的优势,统筹农旅、养生、度假、休闲等要素,建设水车文化博物园、温泉疗养中心、生态音乐餐厅、美食商业街等项目,连通城乡发展要素,既发展乡村经济,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
(二)打造龙里水乡,助力乡村振兴
龙里县以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为基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元河景观带,协同推动幸福河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发展新路子。
一是文旅融合,增加群众收入。龙里县引进“龙里水乡”“赶乡场”“油画大草原”等文旅项目,撬动社会资本70余亿元对三元河流域水文化进行挖掘打造。在传承人文历史与乡风民俗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群众就业增收,其中,“龙里水乡”项目自2020年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5万人次,沿河村寨新增农家乐26家,拉动第三产业解决12个村、33个组的21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二是共治共享,提升乡村文明。龙里县沿河各乡镇设置公益性岗位巡河保洁员,深入推进河湖日常巡查管护工作,按照政府主导、村民自愿的原则,推动幸福河湖建设纳入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管理。截至目前三元河流域共有2个镇15个村已将幸福河湖建设纳入村规民约,群众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显著提升。三是合作共赢,推动共同富裕。莲花村充分挖掘河湖资源优势,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打造“四季花海”项目,村民以三元河周边438.91亩土地入股,设置共管账户,采取营业额阶梯分红的方式,确保每亩土地每年收益不少于1000元。
(三)开展河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太平河地处梵净山下江口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江口县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将太平河两岸打造成一道风景长廊,改善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健康宜居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城市居民观光休闲。
一是防治污染,实现水清。持续整治入河污染源,对入河排污口、河流交汇处等重点部位实施在线监控。开展太平河沿线畜禽养殖场排查整治,实施污水治理能力综合提升,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排放标准全部达到一级A,强化水功能区和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使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二是复苏生态,重现景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护河护绿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77%,建成“林草护岸、林水相融”的河道生态长廊。以水为纽带,串联沿线梵净山5A级景区、亚木沟、云舍等4A级景区、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景观,河流沿线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三是强化共管,维护和谐。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治”的管护理念,将河湖管理全面纳入村规民约,实行全县村寨环境管护全覆盖。沿河各村各寨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公约,实行环境卫生“红黑榜”制度,对环境卫生好的村寨进行表彰奖励、环境卫生差的村寨进行曝光惩罚,维护沿河居民舒适的居住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二、经验启示
贵州省幸福河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做法,有以下经验启示。
(一)幸福河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幸福河湖建设要坚持做到两个重要转变;
(三)幸福河湖建设要坚持实现三个有机结合。
三、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一系列新的改革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更好的发挥河湖的行洪蓄洪功能、资源供给功能、生态支撑功能、文化承载功能,打造“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的幸福河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一)顶层谋划,统筹推进,持续开展幸福河湖建设;
(二)因地制宜,系统治理,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三)完善制度,强化保障,以河湖长制统领建立长效机制;
(四)拓宽渠道,筹措资金,强化幸福河湖建设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