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农废资源循环,赋能双碳绿色发展——马军院士携绿色生态产业示范方案走进市农科院 开讲《碳循之路》大思政课
农业废弃物作为资源利用中产出的物质能量流失份额,具有巨大的资源容量和潜力。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无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应被重点关注的“潜力股”。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生态环境保护未来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安排,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4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军带着一套农废资源循环-绿色生态产业示范方案来到哈尔滨市农科院,并在稻米田里、鱼虾塘边为同学们上了一堂接地气的《碳循之路》实景大思政课。
“大家眼前的作物田和养殖温室,都是我们遵循减排增汇、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的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基地,田间用的是院里农业废弃物炭化所得生物质炭基肥料,温室供暖依靠农废气化过程中产的可燃气和热量,无需额外能源,可以说整个市农科院就是一个标准的碳中和示范园区!”马军院士介绍到。
我国仅年产秸秆、林业等残余物就合约17.5亿吨,而农科院中鱼虾塘污泥、废弃菌包等农业废弃物同样产量惊人。传统处理模式下大量农业废弃物所固定的二氧化碳只有约3%可回归土壤碳库,为此,马军院士团队依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决策部署,牵头研发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一体式装备,通过精准控温技术使农业废弃物在装备中依次经历干化脱水、预炭化热解、全面炭化产气产炭三个阶段,不仅能够利用秸秆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和大量热量,为设备运行和农科院内温室养殖持续供给绿色能源,更能够将炭化所得生物质还田实现土壤改良,使碳回归土壤和空气碳库,实现“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系统碳汇,并利用农废资源化、能源化产物持续反哺农业生态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
据马军院士介绍,该炭热联产项目产炭量最高可达20%,年产生物炭量约1.2万吨、热值为1000-1200 千卡/立方米的可燃气量约1.5亿立方米,可为60万平方米面积供暖5-6个月,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2万吨。“马院士团队的绿色生态产业示范方案让我们院里大量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不仅实现了土壤改良和农药化肥减量,更重要的是,一到冬天我们北方温室温度总不满足育苗、养殖要求的难题可算是解决了!”,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宋颖说。
结合这一减排增汇、资源循环的生动案例,马军院士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介绍了当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与实践路径,讲授了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探索模式,从全生命周期绿色、全系统生态安全、全过程低碳角度,介绍了环境领域新技术对于绿色农业发展中“碳循环”的关键价值,以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这堂田间地头的《碳循之路》大思政课比起教室里的课程和书本上的知识,在学生们心中更多了些深刻和难忘。
环境学院23级博士生刘嫄嫄表示,“通过实地参观和聆听马军院士授课,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要牢记使命,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意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国家走好这条碳循之路。”
END
撰文 | 甄宇菲
编辑 | 王文硕
初审 | 饶一夫
复审 | 于虹霞
终审 | 张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