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进、清水出”,一大批污水处理厂被环保督察通报!
日前,广东省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结果陆续公布,涉及东莞、茂名、云浮、惠州、广州、珠海、汕头等15地。督察指出了上述城市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但也强调,各地对标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仍有差距,一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亟需加快推进解决。
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成为共性问题
广东省GDP连续36年领跑全国,但是梳理发现,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却在广东各地普遍存在。
《广东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各地级以上城市须于2022年底前完成管网排查工作,截至2024年9月,惠州市多个县(区)均未完成,区域排水管网缺陷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滞后。督察还指出,惠州部分污水处理设施进水监测数据失真失实。
在广州,全市合流管网约有3720公里,雨季污水收集处理效果大打折扣。2023年全市4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中仍有11座进水BOD浓度不足100毫克/升。
不止广州,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成为共性问题。2024年1—8月,珠海市有11座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低于100毫克/升,其中个别净化厂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不足50毫克/升,一些水质净化厂进水生化需氧量平均浓度同比“不升反降”。在汕头,全市9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平均浓度从2021年的74.3毫克/升下降至2023年的71.6毫克/升。
污水处理厂“清水进、清水出”,汕尾全市29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有12座进水负荷不足50%,9座进水化学需氧量浓度低于70毫克/升。其中陆丰市潭西镇、陆河县南万镇两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进水化学需氧量浓度甚至低于30毫克/升。
在管网改造及建设上,督察指出,阳江市应于2025年底前完成的市区污水处理及排水排污管网改造项目仅完成6公里;应于2023年7月开工的阳春市城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工程仍未启动。
佛山全市污水收集管网缺口约252公里,已排查的管网中存在严重缺陷1622个、雨污混错节点473个未完成修复,有480.5公里老旧污水管网“带病运行”。
肇庆市“十四五”期间全市改造管网64公里,仅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53%,部分地区完成比例为0。(来源:中国环境报)
污水处理厂“清水进、清水出”现象并非个例
早在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中,督察组就通报了4起污水处理厂“清水进清水出”的典型案例。
广东省茂名市、中山市:多家污水厂实际进水浓度远低于设计进水浓度,2021年9月,督察组反馈广东省情况指出:茂名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进水化学需氧量浓度分别仅为94毫克/升、81毫克/升;中山市22家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有9家进水COD浓度低于120毫克/升,10家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低于60毫克/升,远低于设计进水浓度。
辽宁省铁岭市:多年进水COD浓度低,污水厂近10年没能正常运转,2021年4月,督察组反馈铁岭市情况指出,铁岭市凡河新区污水管网破损严重,污水处理厂建成近10年没能正常运行,大量生活污水长期直排,造成凡河水质严重恶化;部分污水渗漏进入地下水,导致凡河新区地下水严重超标。
江西省南昌市:5座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均不足100毫克/升,2021年7月,督察组反馈江西省情况指出:南昌市不少污水厂“清水进清水出”,其中最大的青山湖污水处理厂,两次采样,进水COD浓度分别为15毫克/升和48毫克/升,远低于污水排放标准。
除了中央环保督察的强势出击,地方环保督察也不甘落后。
2021年12月,江苏省环保督察对盐城市、镇江市督查时发现,盐城市大丰区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低;镇江市丹徒区7座污水处理厂总运行负荷不足,进水COD浓度普遍较低。
2021年9月,海南省环保督察对临高县督查时发现,临城镇污水处理厂自2019年5月开始超负荷运行;新盈镇污水处理厂存在实际处理量和进水浓度化学需氧量“双低”问题。
2021年7月,贵州省环保督察对铜仁市督察时发现,该市污水厂污水处理量远超污水收集量,经初步测算,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仅占26.9%,清水占比73.1%。其中,漩水湾一期污水处理厂2020年进水化学需氧量日均浓度为88毫克/升。大量清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无效处理,降低了进水浓度,增大了处理难度。
污水处理治理的核心在管网
如果把污水处理厂比作污水处理“心脏”,那么,负责收集和输送污水的管网就是“血管”,两者紧密不可分。只有建设完善的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城市污水的处理率才能真正提高。
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厂进入快速建设的阶段。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仅有792座,到2017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有2209座,增长了2.8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石磊说:“污水处理厂建在那边,我们不可否认某些地方建在那边作为一个形象工程,可是大家都关注面上的工程,对地下的工程,或者说里子工程有些忽略。”
调查显示,在我国一些地区,污水处理厂虽然建好了,但没有配套的管网,导致污水收集不起来,依然直接排入地表或河道。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管网密度每平方公里是9.5公里,东部地区平均是12公里,西部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管网配套不到6公里。这导致城镇污水总体收集率大约70%左右,而西部地区只有40%左右。
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水司有关负责人就《“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答记者问中表示,黑臭水体的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在排查内容上,聚焦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效能问题,强化各类污染源治理,倒逼地方加快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在排查范围上,为服务和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为重点,全面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既看“面子”,更重“里子”,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情况、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等作为排查重点,一方面查看城市水体是否符合消除黑臭水质标准,另一方面更加关注控源截污等基础工程是否建成并有效运行,河湖长制、污水垃圾处理费用保障等长效机制是否建立,督促各地从根本上解决水体黑臭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更加关注管网建设运行维护、污水垃圾处理费用保障、河湖长制落实等长效管理机制的构建运转,督促地方切实建立防止水体返黑返臭的长效管理机制,坚决杜绝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推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来源:环境科普,仅供分享交流,图文版权归原作者。侵删